【重返未来:1999】贝蒂考据——查理·卓别林、贝蒂·戴维斯和《雨中曲》

在游戏中,贝蒂是一位来到好莱坞追逐演员梦想的年轻女孩,为了有朝一日能出演角色,她整日奔波在片场,或是充当替身,或是跑跑龙套。

长年从事替身演员的工作,让贝蒂练出了一系列惊人的特技本领。

但贝蒂的梦想并不止于成为大明星,而是成为独一无二的演员贝蒂。为此,她偷偷为自己写了很多剧本。

贝蒂的活跃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此时正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文化二中第一段指的就是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卢米埃尔兄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经过自己的创造,于189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灵活轻便的手提工“活动影戏机”。这是一种既能摄影又能放映和洗印的机器。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它备有一个摄影镜头,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画面静止时,遮光器开启,胶片曝光,遮光器关闭时,胶片向前运动,这样便得到了负片。然后取下镜头,将负片装到机器上,与另一条未曝光胶片贴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运行,曝光后得到正片。电影机还配有放映镜头,装上胶片后,使机器置于灯泡的照射下,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摄影机变为放映机。

正是在这“活动电影机”的呼呼转动中,卢米埃尔兄弟和他们的摄影师们摄制了以《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文化二中“鱼贯而出的工人”指的就是这一部影片)等为代表的最初一批纪录片,由此成为纪录片的开山鼻祖。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观看电影。其中有《工厂的大门》、《拆墙》、《里昂贝尔库广场》、《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12部,每部只有一分钟的无声短片。特别是《水浇园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喜剧因素的影片,为以后的故事片的创作开了先河。观众在黑暗中,看到了白布上的逼真画面。一位记者这样报道:“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邻座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十分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影,它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成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1895年12月28日定为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也被称为“现代电影之父”。

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大师们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名誉,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
好莱坞电影城由此迅速形成并兴起,电影产业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也进一步纳入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市场在世界上的倾销。
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好莱坞黄金时代,堪称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大高潮。明星制度,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今天电影产业的样子,就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制片人中心制虽然压制了导演的创作,但却催生出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明星演员。其中就有贝蒂的原型之一——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

很多细心的玩家可能都曾注意到,游戏中贝蒂的英文签名是Bette,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Betty。其实,这背后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贝蒂·戴维斯原名是鲁思·伊丽莎白·戴维斯(Ruth Elizabeth Davis),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父母哈洛·莫雷尔·戴维斯和露丝·奥古斯塔的掌上明珠。贝蒂(Betty)是她童年时期的昵称。1909年10月25日,她的妹妹芭芭拉出生。这个家庭融合了英国、法国和威尔士血统。 1915年,戴维斯的父母离异。1921年,母亲露丝·戴维斯带着两个女儿搬到了纽约,并找到了一份摄影师的工作。贝蒂在观看鲁道夫·瓦伦蒂诺在电影《启示录四骑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和玛丽·毕克馥在电影《小公爵》(Little Lord Fauntleroy)的表演后,就立志成为一个演员,并根据巴尔扎克的小说《贝蒂表妹》(La Cousine Bette)将自己的名字拼写由"Betty"改为"Bette"。她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

后来,贝蒂·戴维斯被约翰·默里·安德森的戏剧学校录取,从此走上星途。随后,她进入戏剧学校、话剧团学习表演 。1929年,贝蒂登上百老汇舞台,参演戏剧《打碎盘子》和《南方基地》。在百老汇音乐剧登台演出后不久,戴维斯于1930年搬到好莱坞居住,然而她早期为环球影业所拍摄的电影并不成功。1932年,她成为了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的合约演员,拍摄了多部电影,广受赞赏。1937年,她离开公司,寻求独立发展,尽管在这场著名的官司中她败诉,却也是她演艺生涯中最成功阶段的开始。1940年代末期,她已经是美国电影界顶尖的女演员之一。她的表演充满激情,事事追求完美。为了能够具体塑造角色而经常与制片人、导演和其他演员深入探讨,甚至发生争执,并经常被报道。
戴维斯是好莱坞餐厅的合伙人之一,也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第一位担任主席职位的女性。她是第一位得到10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演员,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电影学会颁发的AFI终身成就奖的女演员。她的演艺生涯几经起伏,演绎了超过100个电影、电视和戏剧角色。她一生结婚四次,其中守寡一次,离婚三次,并以单身母亲的身份独立抚养孩子。她的晚年疾病缠身,然而直至因乳腺癌复发去世不久前她还坚持表演。她逝世的消息成为全球众多报纸的头条,被评价为“好莱坞黄金时代一个重要的章节合上了” 。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银幕传奇女星”,位列第2名 。
但贝蒂的原型不止这一位电影演员。她的外形打扮致敬了另一位伟大的演员——查理·卓别林。

关于卓别林的伟大,相信无须赘述。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游戏中贝蒂的一句语音致敬了他的多部经典作品。

“流浪汉”指的是卓别林1915年执导并主演的电影《流浪汉》,该片讲述了查理是个落魄街头的流浪汉,心地淳厚善良,为了救济其他流浪者,他甚至能将自己的三明治留给别人。偶然的,他遇到了一个农民的女儿,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卓别林借《流浪汉》一片奠定了自己最经典的银幕形象:黑色的高礼帽,翘头的大皮鞋,一只小拐杖和一撮小胡子。这个极具亲和力的造型,迅速让观众喜欢上了其貌不扬的卓别林。卓别林本人对这个标志性设计也颇为满意,在日后很多作品中也延续了这个形象。事实上,卓别林凭这一形象在好莱坞扩大影响力,有着水到渠成的启示意义:其一,当年美国银幕上缺少贴近平民的草根形象,男演员多半是鲁道夫·瓦伦蒂诺式的偶像派,养眼异常却不食人间烟火;二是略有夸张的穿着,给卓别林提供了绝佳的刷宝余地,身高1米73的卓别林在好莱坞属于小个子,这种与大众情人式绅士扮相的巨大落差,在视觉上容易给人带来妙趣横生的全新感受;第三,卓别林早期拍摄了大量短片,也尝试了不同风格的人物塑造,这一绅士形象的确立,从本质上讲也是卓别林孜孜不倦,不断试水的成果。
《流浪汉》作为卓别林流浪汉系列经典的鼻祖,多年来常映不衰,1960年和1974年分别在芬兰和西班牙重映时,依旧取得不匪的票房收益,足见其永恒的魅力。

“淘金者”指的是1925年卓别林执导、编剧及主演的电影《淘金记》,本片讲述的是一个流浪汉从淘金到成为富翁并收获爱情的故事。
本片充分表现出卓别林的典型风格,尤其是他处理视觉形象和哑剧的超凡功力,像经典的“煮食皮靴”场面,以及“小面包舞”、“带狗跳舞”、“别人打架而枪总对着自己”,“悬崖木屋险象横生”等,都成为后世参考模仿的对象。本片将滑稽叙事、悲剧色彩、抒情韵味三者作巧妙而平衡的结合,使它成为卓别林作品成熟期中的代表作。往后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社会批判色彩,反不如本片直接关注小人物来得那么单纯和乐观。例如本片安排流浪汉查理既成为大富翁又抢得美人归,这种圆满的结局是他以后的作品没有的。本片是卓别林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也是他最有趣的作品之一,在多项世界性的影史十大佳作评选中均居前列,堪称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喜剧。1992年该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理发师”指的是在1940年的电影《大独裁者》中卓别林扮演理发师的片段。片段中引用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五号匈牙利舞曲》作为配乐,卓别林为顾客剃须,伶俐夸张,滑稽搞笑,每一个动作都与音乐完美契合,时快时慢,让人眼花缭乱,堪称经典。

“酒鬼”指的则是卓别林1914年自导自演的电影《酒鬼》。这是卓别林最早出演的几部影片之一,描写一对酒鬼邻居和他们的妻子之间的闹剧。

贝蒂的第一件单品也值得一提。费多拉帽是一种帽顶很低并有纵长折痕且侧面帽檐可卷起或不卷起的软毡帽。在20世纪初,它还只是女式帽,到了20年代,随着上流社会男士服饰的流行,逐渐成为男士新宠,在影片《布鲁斯兄弟》、《夺宝奇兵》和《猛鬼街》中均可见到其身影。
“费多拉”这一名称是由来于1882年剧作家维克托里安·萨尔杜为莎拉·伯恩哈特所写的剧本中一个名为Fédora的角色——这个角色喜好女扮男装,因在剧中常戴这种帽子,因而得名,也使得费多拉帽成为女权主义的象征之一。后来温莎公爵于1924年开始戴费多拉帽之后,它因其时尚和保护佩戴者头部免受风吹雨打的能力而受到男性的欢迎。

除卓别林外,贝蒂的语音中还致敬了另一部经典影片——《雨中曲》。

《雨中曲》是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歌舞片,由斯坦利·多南、吉恩·凯利执导,吉恩·凯利、黛比·雷诺斯等主演。该片以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片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好莱坞演员唐与合唱队女孩凯西之间的爱情故事。1952年3月27日,影片在美国上映。1989年,该片被美国国家电影登记部收藏于国会图书馆。2006年,该片被美国电影学院选为“25部最伟大音乐电影”第一名。2007年,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出“100部最伟大影片”,该片位列第5位。
《雨中曲》是影史最佳歌舞片之一。该片呈现出好莱坞影片在歌舞片类型中所能有的最高水准,吉恩·凯利在雨中边舞边唱《雨中曲》的场景更是成为歌舞片中的经典。在词曲与影物的水乳交溶、歌曲气氛与舞蹈技艺的相互辉映等方面,《雨中曲》已做到完美。该片不仅是音乐歌舞电影的杰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好莱坞影坛秘密与艰辛的佳作。片中所体现出的对于默片时代的致敬以及对于歌舞片类型的热忱都让这部电影成为可以传代的精品。尽管这部电影是用批评的态度来反映好莱坞的面目,但是导演却采取轻松愉快的歌舞表达方式来减低影片的尖锐性。吉恩·凯利在片中表演的多场舞蹈,从设计到演出都非常出色。片中人物的心境与舞蹈配合妥切,让观众得到集动听歌曲、优美舞蹈于一体的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影片的剧情也相当精彩,导演斯坦利·多南以流畅而有趣的手法介绍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转变为有声片时代的片厂趣闻,使观众从娱乐之中了解电影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

最后,游戏还不忘调侃一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有美好的一天。
角色资料来源:千禧咖啡厅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