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义的最后一战
写在开头
最近停更,笔者闲极无聊重温漫画,偶然间发现当年张怀义最后一战中一些行动路线上的疑团,在此整理出来,供各位讨论。

以上内容出自漫画第401话吕良中赵董和张楚岚的对话。这段对话中,赵董透露了当年张怀义最后一战中的几个看似不重要的信息细节:
1、最后一战的出发地是张楚岚的家,也就是”山东省临淄市“。
2、张怀义的第一站是蜀中唐门,这一点在漫画中以圆圈形状被标注了出来。
3、张怀义的死亡地点也是在家附近的山中,即山东省临淄市敬仲镇的山中。
那么问题来了,这条行动路径中隐藏了多少细节?

张怀义从何处入川?
自古入川通道有二
入川通道,大体上只有北、东两路。北路是陆路,东路是水路。
北路是由汉中入剑阁,阁道即栈道,这条线路大致上是跟现在的宝成铁路是一致的。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司马错伐蜀开道而成,而汉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汉,历史上的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大都是从汉中传秦岭北上,从汉中到关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不同朝代名称不同,宋代宝鸡附近被称为大散关。
石牛道,指自今陕西眉县经斜谷、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西,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抵白水关,然后,再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老昭化,再溯清竹河西至沙溪坝,转而南,经剑阁道入剑门。此即秦、汉至南北朝间由关中入蜀的主道。南北朝后,自汉中入蜀之一段始改由宁羌州【今宁强县】越七盘关经朝天驿至广元、昭化。——《华阳国志·蜀志》

东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实际可水陆并进。先秦以前,蜀无铁业,无力设置阁道,大道仅有水道,大致在两汉之际,公孙述占据白帝城时,此路才广为流通,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入川,以及吴蜀夷陵之战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线进军。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尚书·禹贡》

对比现实中四川省的地图和漫画中标注初的唐门位置和行动路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张怀义当年是选择从北路入川,即是从沿着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交界的“秦岭古道”——蜀道进入的四川。
请诸位读者仔细查看下面这张现实中的地理图,后面还会提及此图,魔鬼就在细节中。

蜀道入川
蜀道,是指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也是如今从中原各省份进入四川的必经通道之一。
古代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而这条千古蜀道的关隘重镇便是四川广元,也正因此,自古此地便为入川的重要通道,是苴国故地,入蜀要塞,位居川甘陕三省交界。
蜀道旨在穿越秦岭天堑,从中原地区进入四川盆地。
而广义上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其范围包括岷山以北,陇南和陕南蜿蜒于洮河与渭河以南、汉江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北的地区,东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阳一带山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

而张怀义当年走的这条路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
金牛古道: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
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汉中市大钟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县斜峪关口),沿褒斜二水行,贯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称斜谷路,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干道路。
那么张怀义当年为何选择这条道路进入四川,而非选择从巴中这条水路呢?
因为,走这条路线有可能会暴露紫阳县。

紫阳县——二十四节谷
在一人之下漫画中,作为甲申之乱的起点,也是极为重要的二十四节谷到底在哪里?
这个当年张紫阳留下遗产的地方又究竟是在哪里?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二十四节谷的前主人——张紫阳身上寻找答案。
翻看紫阳真人张伯端得道前的经历,不难发现,这个所谓的“二十四节谷”正是位于秦岭南麓的紫阳县。
1、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称张伯端“曾入成都遇真人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
2、北宋治平中,张伯端在桂林依靠龙图公陆诜,陆诜之孙陆彦孚在《悟真篇记》记录道,此后“公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公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
3、《历代神仙通鉴》中有云:“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材,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修炼,丹成遂返台州。”
以上三种说法貌似矛盾,实则一致,张紫阳遇仙得道后,就是去的汉阴山中修炼。
其地也因此被后世人命名为紫阳县。
紫阳县境内万山重叠,古有“岩邑”之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构成“三山两谷一川”的基本轮廓:汉江由西至东横贯全境,任河由南向北纵流入汉江,两条河谷将全县分割为东南部大巴山区、西南部米仓山区、北部凤凰山区及其东部的蒿坪河川道。

就在这天造地设的修仙圣地,张伯端在多年内丹修炼功底的基础上,按照师父所传的丹诀,全心全意地投入修炼之中。经过大约二个年头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金丹大道。

张伯端当年在紫阳县山中修道所悟的丹法,并非是他流传后世的全真南宗道法,而是进行过修改调整的版本。翻看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的记述,就有过早期丹法害人短命的案例。
伯端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以丹法,自后三传非人,三遭祸患,皆不愈两旬。——《悟真篇·后序》
最终他的传道行为触怒了凤州太守而遭黥窜,好在解押途中偶遇石泰,不仅因而脱缰解锁,而且得到了理想传人——翠玄子石泰。张伯端将此“金丹火候药物诀”传给石泰,石泰又传给薛式、薛式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 “南五祖”再加上张伯端的弟子刘永年和白玉蟾的弟子彭鹤林,则被奉为“南七真”。
可见其丹法虽然一直有在南派全真中广为流传,但是显然在三传非人的遭遇后,张伯端传承下来的丹法恐怕就早已不是他当初承袭到的原始版本,而是去除了弊病的阉割版。
紫阳真人修缮过后的全真丹法,讲究身心同修,性命双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而原始的丹法其中的弊病,恐怕正是一人之下漫画中提及的六库仙贼、风后奇门等八奇技所普遍存在的致命弱点——身与心的不足,难以匹配过于强大的八奇技缺陷。

综上,张怀义深知自己身怀八奇技之一的“炁体源流”,被天下人觊觎。如果选择东路入川,势必会暴露行程轨迹,二十四节谷的方位就有可能被有心人发现,所以选择北路入川。
第二站之谜
张怀义入川后直奔唐门,依据漫画中所标注的位置和现实中四川省地图,唐门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都江堰市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方位。

考虑到漫画的不精确性问题,此处不做深究。
漫画中关于张怀义闯唐门的桥段,描绘不多,但是可以看出张怀义当年并未深入探究唐门,而是在引发机关后,立即便离开了。当然他的身后始终是被唐门前门长杨烈紧跟着的。

那么,赵董提供的路线图中,张怀义所前往的第二站又是哪里呢?

从漫画给出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怀义在闯唐门之后,并非直接回山东或是前往中原,而是选择北上。
参考现实地图,这个方向上便只有一个地点:

班玛异人流派(猜测)
班玛县,隶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大渡河上游。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壤塘、色达县接壤,西部与四川省色达县和州属达日县为邻,北部与州属久治县相连。

班玛当地最为有名两大准“异人流派”正是:
吟诵格萨尔王传的天授唱诗人和噶举派“大手印法”传人。
格萨尔王的天授唱诗人
据考证,格萨尔王确有其人。他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的德格县。公元11世纪前后,藏族社会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各地邦国和部落之间征战不断,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这时候格萨尔王带领自己的军队,统一了藏族各个部落,结束了纷争的局面,使百姓过上了幸福稳定的生活。格萨尔王因此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关于格萨尔王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故事世代在百姓中流传。而关于格萨尔王的故事则演变成史诗《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虽然出生地在四川省的德格县,但其主要活动区域却在青海省的果洛、玉树地区。这些地区同样大量存有格萨尔生前的遗迹和他曾使用过的物件。
人们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玛麦玉龙松多草原找到了格萨尔王的“狮龙宫殿”遗址,并按照传说中宫殿模样进行了重建—宫殿金顶红墙,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普通的民居。宫殿除了供奉格萨尔的塑像之外,还供奉着他的两位夫人以及手下30位将军的塑像,另外收藏有据说是格萨尔曾经使用过的盔甲、宝刀等文物。

而能够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艺人被称为“唱诗人”。他们学习和传承《格萨尔》的途径与其他传统说唱艺术师徒相授方式不同,他们自称“受命于天”,在大病一场或者是做了个梦后,便醍醐灌顶般记住了格萨尔王的精彩传奇,因而他们又被称为“天授唱诗人”,或者神授艺人。
已故去的藏族格萨尔说唱家桑珠是迄今为止说唱录音最多的艺人,其说唱本达45部。11岁时,他梦见在他与逼债人扭打的时候,格萨尔王解救了他。此后他经常梦见自己在看《格萨尔》的书,醒来满脑子都是格萨尔的故事。此后,他便可以自如地说唱《格萨尔》片段了。

《格萨尔王传》的唱诗人大致分为托梦艺人、圆光艺人、闻知艺人、掘藏艺人等几大类,而在青海班玛就有专门设立的“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是中国格萨尔文化资源最富集、表现形式最有特色、文化特征保持最完整、说唱传承人最多、影响力最广泛的地区之一。2021年,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研究中心深入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进行考察调研,走访察看了民间《格萨尔》艺术团体和传习所。根据在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中取得的成绩和产生的影响,授予江日堂乡民间格萨尔艺术团和玛尔多格萨尔王莲花圣殿“格萨尔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匾牌。

回归漫画《一人之下》,天授唱诗人的流派,其能力很大程度上近似于全性夏柳青的“倡优”流派。利用世人的信仰之力化作力量,这一点在异人界是可以找到类似的案例的。

也类似于请灵上身的巫师流派,如东北的出马仙、四川凉山的巫觋,通过和灵体达成契约以获取力量、附身、行使巫术的流派。

藏传佛教噶举派“大手印法”传人
位于班玛县治东南部的班前乡吉德齐村,距县58公里处有一重要的噶举派寺庙——吉德寺。
噶举派(bka vbrgyud pa)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因它是用口头传承教救的宗派,故称噶举派。噶举派重视密法的修习,此密法的修习全靠师徒口耳相传,所以又称口传派。
吉德寺地处山腰,山上松林,寺前农田,山寨错落有致,寨前马柯河汹涌东去,河边有百年以上苍柏三棵,群众视若“神树”,围石祭祀。据传是明嘉靖年间(约1520)由噶玛·米觉多杰(1507一1554)倡议修建,已有400多年历史。寺僧主修“大手印法”,信徒主要分布在该乡的吉格和资什吉两村。经堂里至今还供有两块“佛足”、“佛手”印迹的石块。
吉德寺目前有1座经堂和1座转经房,僧舍小楼6座,整个寺院占地面积约15亩。寺院的许多文物都曾毁于一旦,唯有僧侣才杰保存着一卷《长寿仪轨经》,这是一本古藏文缩写体手抄本,这种字体称为“吉布”,分“吉布尕日”和“吉布乃合”两种。这本经卷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研究古藏文书法的重要资料。

大手印法
大手印法一般指大手印法门,梵语为:Mahāmudrā,音译为摩哈穆得拉,释义:大印;藏文翻译为:“洽加千坡”(phyag rgya chen po )。梵文词语“摩哈”在藏文翻译为:“千坡”。“千坡”的词语释义:即伟大,亦有无限的意思。梵文词语:“穆得拉”,在藏文的词语引用为:“洽加”。“洽加”词语释义,即一种姿式、运动或象征。“千坡”与“洽加”两字连用就是“大手印”,代表一切现象、宇宙的一切姿态与运动。

在当代,大手印法门成为了一种去除宗教名相的文化。藏密所言大手印,主要属无上瑜伽部法,指本元心地之心传口授,略当于汉传佛教的实相印、佛祖心印。
大手印法门是藏传噶举派、息结派、觉域派等所传法的心髓,它直承印度晚期瑜伽成就诸师之传,以简易明了的诀要,总摄一乘佛法之见、修、行、果,堪称藏传一系之正法眼藏。藏传大手印法门显密兼赅。
大手印法门在元代初,曾经传入中国内地,然流传未广,不久便失传。大手印虽重在口耳之传,也有不少典籍著述。据《佛教史大宝藏论》,属于大手印法门的经续论著被译为藏文者,有《大手印明点》、《大手印精滴释》、《大手印精滴广释悦目论》、《朵哈宝藏中歌根本释》等。元代译汉的《大乘要道密集》,收大手印著述如《大手印不共义配教要门》、《大手印顿入要门》、《大手印伽陀支要门》等。

现前了解一切法,牟尼实际最上意,不动极善净自体。三世明满体是一,彼之自性即自心,心是出生真智因,不应余处求明满。欲了自性之理者,虽说八万四千法门,一切诸法摄在一心。一切诸法不离于心,若了本心离生灭者,名之为见; 其无灭理内心现者,名之为解; 于所解理专心缘者,名之为定。心与明满本来无二相,了达之时无见无所得,了解不二即是大手印。——《大乘要道密集》
写在最后
张怀义当年的最后一战包含了太多的谜团,米二也仅仅是揭开了冰山一角,笔者写到此处,深感当年这大耳贼从东海之滨一路杀往川青之地,兜兜转转大半个中国,行程数千公里,也要把这帮觊觎八奇技的异人元老一网打尽的决心。笔者以上分析,尽管有过度解读之嫌,但这种解读作品的新路径,也许可以帮助各位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打开对《一人之下》这部作品的新视角。

考证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