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飞机事物设定】BTU-38B“共和”MK.III重型坦克
历史背景↓
由于“共和”MK.III基本型的评价不够理想,北方机械厂在成功研制该车后很快便开始了改进型的开发工作。
这一型号的开发始于1938年冬季,旨在获得空前穿甲能力的同时兼具较为理想的反工事火力,本型号于1939年8月28日起开始服役,随即军方将其命名为BTU-38B重型坦克,由于其以“共和”MK.III基本型底盘为基础进行设计,因此该车也被归为“共和”MK.III。该型坦克采用76毫米42倍径坦克炮作为主炮,总体设计与BTU-38A相似,由于测试认为该型坦克性能指标较为理想,且凭借较为理想的操作性维护性而易于使用,其在之后的生产及使用当中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BTU-38B重型坦克的生产从1939年持续到1942年,总产量为783辆,成为同时期军中使用最广泛的重型坦克之一,也是同时期军中使用的作战效能最强大的重型坦克之一,但随着坦克技术的快速发展,该车仅经过较短时间,性能便已逐渐落后,并于1945年退出一线部队,后以预备役装备的身份继续存在,最终于1955年正式退役并除名。
各年产量:1939年57辆,1940年318辆,1941年330辆,1942年78辆。
尺寸与重量↓
全长:8 354.7毫米
车体长:7 638.5毫米
车体基长:6 686.2毫米
总宽:3 140.0毫米
车体基宽:1 700.0毫米
履带宽:650.0毫米
离地间隙:420.0毫米
车体基高:1 342.6毫米
车体高:1 756.6毫米
火线高:2 378.7毫米
炮塔顶部高:2 779.2毫米
主体部分高:2 854.2毫米
整体总高:3 394.2毫米
炮塔基长:2 617.9毫米
炮塔总长:3 112.9毫米
炮塔基宽:2 305.6毫米
炮塔总宽:2 400.0毫米
炮塔基高:952.7毫米
炮塔座圈直径:2 000.0毫米
战斗全重:约47吨
乘员:4人(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
机动性↓
发动机:1台人民机械动力厂VBH450/35型V8柴油发动机
发动机排气量:45.0升
最大功率:335.6千瓦(450马力)
单位功率:约10马力/吨
最大扭矩:1685牛米
单位扭矩:约36牛米/吨
最大转速:2000转/分钟
怠速转速:500转/分钟
驱动模式:后置后驱
档位分布:5前1后(-4+4+9+15+22+28千米/小时)
最大前进速度:28千米/小时
最大后退速度:4千米/小时
额定越野速度:16千米/小时
理论极速刹车距离:约7米
过垂直墙高:约0.9米
越壕宽:约3.0米
额定爬坡度:35度
燃油量:577升
最大油耗:135升/小时
公路行程:220千米
越野行程:95千米
装甲防护↓
车体前部:80毫米0度——40毫米75度——75毫米15度(由上至下)
车体两侧:60毫米0度
车体后部:20毫米82.875度——50毫米0度——35毫米75度(由上至下)
车体底部:12毫米
车体顶部:15毫米
车体舱门:15毫米
挡泥板:15毫米
侧裙甲:20毫米0度
车体内隔段:8毫米
车体顶部座圈区域:75毫米
驾驶员观察孔:30毫米0度——55毫米0度【防弹玻璃】(由外至内)
车体装甲制造工艺:轧制均质钢装甲
车体装甲连接工艺:焊接
炮塔前部:110毫米0度
炮塔两侧:80毫米22.7度——80毫米0度——80毫米16.6度(由前至后)
炮塔后部:60毫米0度
炮塔顶部:20毫米0度
炮塔底部:20毫米
炮塔舱门:20毫米
炮盾装甲:100毫米
炮塔座圈:60毫米
炮塔侧观察孔:35毫米0度+50毫米0度【防弹玻璃】(由外至内)
炮塔右侧舱门井:四周100毫米0度
炮塔装甲制造工艺:轧制均质钢装甲
炮塔装甲连接工艺:焊接
火力配置↓
主武器:1门1936-228型坦克炮,口径:76毫米,身管长度:42倍径,弹药基数:72发(炮塔内32发),理论射速:6.5秒/发(9.2发/分钟),弹药:APBC/APHEBC/HEBC,弹丸重量:6.60/6.60/6.60千克,初速:每秒690/690/690米,装药类型:-/TNT/TNT,装药量:-/45/682克,10米垂直穿深:108/97/10毫米,100米垂直穿深:105/94/10毫米,500米垂直穿深:93/83/10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79/71/10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58/52/10毫米,10米30度穿深:89/80/10毫米,10米60度穿深:39/35/10毫米。
副武器:1挺1932-23型机枪(同轴),口径:7.62毫米,弹药基数:2000发(100发弹箱供弹),理论射速:750发/分钟,弹种:AP/AP-I,弹丸重量:0.01/0.01千克,初速:每秒800/800米,10米垂直穿深:10/8毫米,100米垂直穿深:9/7毫米,500米垂直穿深:4/3毫米,10米60度穿深:9/7毫米,10米60度穿深3/3毫米。
反应力与适应性↓
炮手瞄镜倍率:4.0X
射击稳定系统:垂直稳定
稳定系统理论有效速度:≤35千米/小时
稳定系统建议使用速度:≤15千米/小时
方向机驱动模式:电驱动
方向机电机型号:人民机械动力厂1933B型低速电机
方向机电机功率:950瓦
方向机射界:全向
方向机转速:14.2度/秒
高低机驱动模式:齿轮
高低机射界:20/-9度
高低机转速:4.6度/秒
通讯设备:中继-7型载具用无线电台
理论通讯半径:42千米
性能特点(以同时期环境为依据)↓
优势点:装甲、主炮威力
平庸点:无
劣势点:机动性,态势感知
理论战力等级:4.0
三要素设计诉求↓
火力:对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能力明显超过“共和”MK.III的基本型,且在实战当中可对同时期大多数中型、轻型坦克的装甲实现有效击穿,同时具有与“共和”MK.III基本型车体前部主炮基本同一水平的反工事火力。
防护:车体装甲与“共和”MK.III基本型一致,炮塔前部可在500外基本做到对57毫米50倍径坦克炮穿甲弹的免疫效果,在100米内也可对该型坦克炮的穿甲弹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护表现,炮塔两侧装甲可以在1000米外对该型坦克炮穿甲弹的攻击具有较高的屏蔽概率,炮塔后部装甲可在大多数交战距离有效抵御37毫米45倍径坦克炮和76毫米35倍径坦克炮的穿甲弹。
机动:与“共和”MK.III基本型大致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