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大师告诉你:如何评价优秀的管乐器

本文节译自音乐声学巨人A.H. Benade于1979年所做学术演讲的打印稿(《Wind instruments and music acoustics》原文见:https://asa.scitation.org/doi/abs/10.1121/1.387215),Benade在文中针对音乐家对管乐器性能的需求,做出了细致而角度独特的理解和分析,值得喜爱管乐器的朋友参考。
对音乐家来说,吹管乐器本身正是他们的工具和首要关注点所在,我们将从管乐器的性能,及音乐家对优秀乐器的需求来开篇,这些内容以音乐家的语言表达如下:
1. 好的管乐器必须能“歌唱”(sing);换言之,能清晰地回应,音高稳定,力度可控,必须能很好地承载(carry well)声音。
2. 好的管乐器应具备合理的音调模式(pattern of intonation),配以基本音高的灵活性,以便在乐队中正确使用。
3. 好的管乐器须拥有可被接受的音色,与所奏音乐和所处地域(国家?)的品味相称。
在进入对振动机制的分析之前,我们将浏览上述需求,并简要地探究其声学含意。在过去的两个半世纪中,音乐家对这些需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前提是向他们提出恰当的问题!)。让我们逐个考察这些需求,请注意这些需求是以重要性递减的次序列出的。
首先,好的管乐器必须“歌唱”。我用“歌唱”这个短词统摄了一族紧密相关的特质:
l 演奏者必须能以任何所需的起音方式,干净整洁地让音符开始与结束,而无须担心会发出毛刺,或产生破音的危险;
l 能歌唱的乐器对每个音符都有其特定的音高,如果演奏者没有刻意调节它,则这个音高就会如期呈现;
l 还有,这乐器有着一组很好的、容易控制的力度变化范围,在此范围内音色一致。与此类似的特质在设计精良的汽车上也能看到,这种汽车在车手放开方向盘时自动保持直线,加减速平滑,不论路面如何粗糙,转弯也很顺畅。
现在是介绍“耐压性”(resistance)这个技术名词的好时机。这个词儿已被许多音乐家常常使用(至少在美国)。这种使用,意味着其基本含义已深入人心,且这个词已经具备了相当清晰的内涵。然而,一定要意识到,这个新用法与科学家和工程师通常对这个词的诠释是毫无关联的。
一件有着大(或好)耐压性的乐器,在其演奏者有必要进行相对大肌肉收缩变化(如吹气压力,口部张力等)时,将在乐器声音的诸要素,如音高,响度等方面,产生相对较小的变化。但是,这并非暗示说,高耐压性乐器对输入变化的反应范围是狭窄的。恰恰相反,在更大的输入变化区间里,耐压的乐器有着宽广的力度变化范围。
这里定义的大耐压性特质是多方面的,举个例子:在一件耐压性好的乐器上,一位紧张演奏者的小小颤抖或不稳定呈现给听众的影响,将不如在耐压性较差的乐器上那么明显。这么说吧,该演奏者可以放心地“依靠”他的乐器,而无需担心它会堵塞或啸叫。另一方面,对一位熟练而稳定的演奏者而言,能使用其充分成熟的肌肉控制力,在音乐中制造最微妙的细小差别,同样,无须担心乐器会出乎意料地冲冒或梗塞。对两位演奏者同样有效的是,当他们确信口法的微小误差并不会让声音产生明显瑕疵时,就会敢于在演奏数小节音乐之后的恰当时机放下乐器,较为自如地稍事休息了。我们必须承认,以上所述的所有特质,必须是在听众对所述的精确控制有所感知和鉴别的时候,才是有意义的!
对能歌唱的好乐器来说,还有个一方面:其声音应能很好地“承载”。音乐家的承载力概念,被人们尤其是物理学家和心理声学家们,大幅地曲解了。我不准备在这里严格地定义它,或描述好承载力声音的性质(然而我们会在第三次演讲中回到这个问题上来)。眼下来说,只需指出一个很容易被验证的事实即可:在给定响度(或dB级)下,特定乐器,会在管弦乐队所发出的复杂音响中,更容易地被人耳听到并跟随。让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木管乐器与弦乐队一起演奏时,不管木管乐器事实上有没有在演奏,也会被听到。而另一方面,淹没在管乐队中的一把小提琴,则永远不会被听到,即使所有的乐器都在以同样的声压级演奏(事实上,现实世界中的绝大多数乐器确乎是在大约同一个声压级上演奏的)。这绝非批评小提琴在管乐环境中的承载力非常弱,或木管乐器在弦乐环境中承载力极端的强。对其乐器被重新加工后,变得更能歌唱,并在其他方面都更好的演奏者来说,通常必须给他们一条建议:一定要学会用比其向来熟悉的音量更小的力度来演奏,否则他将会使乐队的音量失衡。我曾有过的不愉快经验:通篇都能听到,我的一只改装单簧管在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中发出清晰美丽的声音——其轻率的演奏者并不理解,有时候单簧管需要在其他声音中浮现出来,而另一些时候,例如,则应融入中提琴,以便与其共同创造出漂亮的复合声音来。
对优秀乐器第二个需求(相对来说较弱)是具备合理的音调模式。这个需求在今天意味着什么?严格的平均律仅仅在管风琴上被使用,钢琴和大键琴上用的是与其相近的变体。所有其他乐器,都可以随着和弦变化而演奏最佳适配的或高或低的音高。即使是在与键盘乐器合奏时,管乐或提琴演奏者也会负责任地调整音高而偏离平均律,从而与合奏乐器的声音达到最佳适配。当今,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把管乐器未经修改的音高制作成与平均律音程相同,是合适的,尽管事实上并没有管乐演奏者会在演奏严肃音乐时使用这种律制。然而,从统计学角度考虑,每个音所需的音高处于三种模式混合的环境中——中央组大概是平均律音高,而上和下两组则在该音高的往上或往下12到15音分左右。一名演奏者会希望他的乐器的本征模式落在这个必须覆盖范围的中间地带,以便他可以按照需要把音拉高或降低,而不至于丢失太多音色或其他方面的操控性。
我们现在谈到最后也是最不明确的需求了——乐器应该具备“合适的”音色。这是一个关乎民族性和文化品味,且具有历史真实感的问题。现在进入到音色适配性问题的细节,对我们来说还不成熟。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注意到,柏林交响乐团与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对“什么是合适的单簧管音色”的认知,是大不一样的。
到此为止,所有的需求都以音乐家的语言描述和讨论完毕。在我们开始以乐器的物理结构,或一位坐在音乐厅里的听者的角度,来考察这些音乐属性之前,我要明确地说,在乐器的物理属性,与其能够很好地被演奏的各个因素之间,是直接相关的。再往后,我们就会逐步意识到并深入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音乐家实际上向技艺合格的乐器设计者强加了一组相当矛盾的需求。传统乐器通过进化满足其演奏者需求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尽管你也会读到那些无用的、临时装置的气柱和指孔系统。这些改良,甚至罕有能与其所批评的制作家之制作相匹敌的。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牢记,管乐器是如此的复杂,其性能的很多方面,在迄今为止的基本声学理论看来,都还是无法解释的。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