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落地的核心,理解目标、分类目标(上)~
只要持续做一件事,方法就是会迭代的。。。学完全部月课和三节年课之后,我发现自己要改掉每课的名字,来让自己以后能快速的查阅每课里面讲的是啥,现在到第7课,我依然想改,计划的关键原则是三点,到时候就这样改,现在就在思考过往的每一课,都很想改名字啊QAQ
我知道怎么做了,反正这些天还没有遇到阻塞点,没有到想停下来整体梳理的时候,等我可能再学两课,就觉得要停下来整体梳理了,到时候先思考,再每课点开来,再改名字好了
现在先来学这个原名为《为什么90%的计划管理都是错的》这节课

这节课是讲的段位表中二段计划管理能力,价值是计划实现++
叶教讲了个人物,说他是福尔摩斯的原型,(✧◡✧),康德!艾玛
叶教说他很有意思,5点起床,抽烟冥想,然后写作1小时,然后去学校,教课逻辑学,40年,吃饭,然后散步,回家接待访客,到了7点开始看书,选择好的书,然后到10点睡觉
他就这样活了80年,当时平均寿命50岁,严苛的自我管理和变态的自我要求
这个是计划管理的核心?其实就是人生计划的核心吧,这个人生目标一定是有价值的长寿。。
叶教总结自己高一考大学能成功,就是很严格的计划管理,计划定下来,就像法律一样去执行,如果做不到,目标就跟自己无关了
后来很多目标没做成,目标没问题,计划也没问题,问题是态度,像对待法律执行一样的态度——意思是目标必达?所以叶教在给态度分类的时候,目标必达定成了及格线?
计划执行的道就是这种“必达”之心
我也没有。。。。感觉太累了。。。。但短期内对于健康,还是要好好执行的,绝不能犯错了
具体该怎么做,都是术的层面,计划没达成,80%都是“必达”之心没有,对自己放松了要求

上篇,计划的盲区
这世界上有三种完全不同的目标,制定计划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样
常见坑是,目标拿到了,赶紧排计划,比如项目计划软件——行动马达干的事情
要先去理解目标是怎么来的,这非常重要,个人理解这是一个习惯,自己的目标是怎么来的,客户的目标是怎么来的,老板的目标是怎么来的,这对升职很重要

一类是比较重要的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老板定下了目标,高层拆解以后到部门拆解到自己手上
还有领导直接指派的,可能跟公司目标不挂钩的,他认为在当下需要完成的目标,这个暂且不提,把前一种比较重要的目标思考清楚,后者处理起来很方便
老板的目标来自对行业趋势认知,据此做出战略,并跟高管同步,行业未来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哪些对我们有利,哪些不利对我们是挑战,在方向上和节奏上要做调整,高管要把模糊的方向量化成具体的目标,高管认为自己深度理解公司的战略,熟悉团队资源,掌握业务本质,然后定下了目标
当然很多高管其实没能正确理解公司战略,作为基层拿到手里的目标对公司有价值吗?
不思考目标不对,质疑领导也不对,不要找领导要解释,自己要去思考,思考AB选项,然后去找领导请教,让领导选

如果拿到了清晰的SMART的目标,就对吗?清晰≠正确
事实上,模糊的正确=清晰的错误
错误的目标导致时间管理就是错的,还是要试图去理解手里的目标对公司的战略价值
那如果手里的目标正确,是不是就能去做计划了呢?
还要去区分目标的性质

目标有三类,0-1,1-N,N-N型
0-1是开创型的目标,特征是,是否能达成不确定,如何达成不确定,何时可以达成依然不确定,若达不成,是人的问题(对目标敬畏不足)还是事的问题(事情本身不成立),依然不确定
0-1的路径是不存在的,策略是从无到有,要找出路径
认知其实就是认知结构中的认知,对于目标特定的认知到策略其实都是未知的,需要去蹚的,比如小时候第一次玩超级玛丽、三国志游戏的时候,不知道哪里有藏着什么
计划的难点就是未知路径的不可计划性,但从0-1的项目跟创业有点像了,这是个机会
比如说对于0-1的业绩目标,如果目标100万,设定两个月,那么可能拆解每周多少金额,还设定冗余金额,这目标老板审核的时候能过,落地的时候就痛苦了,老板会不停的问怎么每周的目标都没达成。。。不要拿N-N的目标去找领导
应该去跟老板这样说计划,计划两周达成,但可能业绩在最后三周出来,第一周我们要搞清楚用户是谁,比如用户是高管,需要一套方法分析他的需求,如果是中层或者基层,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用一周的时间把用户是谁界定清楚,砍掉70%的错误方向,聚焦
比如确定中层是目标客户,核心需求有三种,那就可以做个测试来验证核心需求,第二周再砍掉70%的错误需求方向,聚焦
第三周,开发个最小产品,第四周去验证这个最小产品的正确性,这一套下来,第四周多少个客户不知道,但是一定有客户了,第四周有第一波客户
后面两周验证用户邀请,再验证需求,等等
晨练里滴滴的目标拆解就不能按N-N来,要设置定性的目标,拆解关键的假设,限定试错时间,倒逼快速迭代

想起我刚来的时候,是知道自己在0-1的,学习和摸索这边的业务模式,经过几个客户的试错,开始摸索正确的方向,再参展一次,计划跑通到成交,不断分析手里的数据和信息去看认知哪里错了,不断补充信息,不断复盘总结思考,再针对缺漏的能力学习去补充,再搞出可执行的策略去实践尝试
不同公司设置的迭代频次是不一样的,但是专业能力是策略计划的前提,如果没有很强的专业能力,靠着课程里讲的“方法论”是做不了的,比如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要求,是看出来这个客户是真有需求还是假有需求,当客户提出n个需求的时候,能够判断哪些需求是不需要满足的
那对于基层执行0-1目标时,可能要按一定频次比如天去设置验证点,比如一天做A类客户沟通方案,第二天去做沟通测试,看人愿不愿意给信息什么的,第三天做个B类,再测什么的,或者做迭代
对于创新企业,或者是公司新品推出什么的,都可能是0-1型

从1-N是增长型目标,比如一个大区去年营收3k万,今年怎么搞5k万
常见的分解方式是按之前的策略做,拆解,多拜访客户
1-N型目标的特点是,1能达成是确定的,如何达成何时确定也是确定的,需要多少资源和人员也确定——如果不确定,那就还是0-1型,之前的达成是偶然性
但N能否达成,如何达成,何时达成也是不确定的
达成策略要如何设计,路有了,但不够宽,从有到优,复制已有部分,并找出路径中可以被优化的地方
首先,是去年1的达成的分析(几个层面上去分析),主要客户业绩占比,渠道分析,主要产品业绩占比
再分析主要渠道业绩量大的要素ABC,能复制给其他渠道,将他们的业绩量提升多少,总业绩如何
再分析爆品的要素DEF(理念、痛点),公司目前有新品跟爆品类似,预计能带来多少营收
新增渠道计划,开发多少个渠道,什么类型的渠道,预计业绩量多少
当然渠道要素复制会有“执行损耗”,谨慎评估下,产品最佳实践也是不确定的,要打个折

1-N的目标计划难点在哪里
不确定分析出来的要素是不是核心,复制给其他之后是不是原来的业绩都达不成,或者干脆没业绩了,或者是新产品占掉原流量但价格不如反而总营业额下降了
这就要像0-1那样谨慎,把总结的要素当初YY,真正行动成功后才能当认知用,很多公司都是在创新时踩坑,比如万达的N-N执行装修计划千人执行精确到三天,万达app、新零售上都不行,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不同类型目标计划是不同的,这属于认知盲区,计划的设计要平衡可预测路径、不可预测路径和时间的平衡
如何破解未知路径的风险
第一种方法是,把策略做排序,风险最低的最先做,风险最高的最后做,保增长,不会完全失败,优先资源到低风险上
第二种方法是,局部到整体,从抗日解放战争策略到经济发展策略,农村包围城市,经济特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等,共产党是全世界创业最牛逼的公司,没有之一,局部试点/创新把事情搞出来,然后试着扩大范围,最后全面复制,其实复制的难度很高的,一般还都高估了复制带来的空间
复制要分批,在不同的量级复杂度是不一样的,但能从基层开始建立意识,一直打到高层,后面到创业也非常有价值的

先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