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19# Week1:奇景系绝情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四月份正式开幕辽,作为中国内地第二大国际电影节(虽然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差距还很大),自然会吸引无数影迷前去影院。其中又尤其以4K IMAX修复版本的《2001:太空漫游》最具吸引力,开票5秒钟即售罄,甚至有人出2000元买一张转手票。我的抢票之旅也不是很顺利,错过了很多期待已久的大银幕,不禁让人感叹北影节的影响力和影迷的观影水平正在与日俱增。
但是今年的北影节在它释出海报的那一天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群嘲:

没错,就是这么一张朴素简洁的海报,扑面而来的廉价质感简直无法与国际二字联系在一起,且不论树的素材是来自网络的免费素材,也不说这渐变和拼接是多么违和,单看这海报简直就像是一颗西蓝花的造型内容,网友们就难以抑制自己的吐槽热情。而北影节官方还给出了海报的寓意解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美与共。如此高大上的说辞,配以这“PS学习三个月作品”的海报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看不下去的网友们纷纷奉上了自己的版本。

恰巧海报释出的前一天《灵能百分百》第二季更新了最后一集,结尾的巨型西蓝花竟然是如此地应景:

所以这届北影节也被称作“西蓝花国际电影节”。据传这海报的预算是2w人民币,真不知道是花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一届北影节的整体组织都有不少问题,一来是临开票前一天才放出排片信息,对比上影节提前3个月公示排片真是太仓促了;另外展映的开头没有出现参展电影混剪视频了,但是在影院的预告屏幕上还是能看到,不知道为什么不放了。
不过埋怨这么多也没有什么用,能够看到电影就已经很满足了。在上周六一天跑了三场电影,分别是《关山飞渡》《孩子王》和《影武者》,每一部都由独特的奇崛之景和绝美之情,令人心潮汹涌澎湃。
《关山飞渡》:闪着好莱坞黄金时代光辉的西部片

在世界电影史上,约翰·福特(John Ford)永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极具开拓精神的他将西部片类型推向了一个高潮,成为熠熠生辉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中最耀眼的一束光芒。他四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至今无人超越,他被誉为最伟大的美国导演之一。同时,《关山飞渡》作为他的代表作也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电影学者引进学院学习的对象,对中国电影史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启导作用。

故事的“驿马车”样态取自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前期分别交代各个人物,以及因何事去往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中期在路途中反复强化人物性格,铺垫事态发展;高潮处自然是西部片经典的骑马打仗环节;尾声则交代各个人物的去向,英雄抱得美人归。

《关山飞渡》最著名的桥段莫过于干湖(Dry Lake)枪战戏码,马车上的男人们与袭劫马车的阿帕契人开火对峙。整个过程是在高速运动的环境下拍摄完成的,仅仅看马蹄的飞舞就知道速度有多快、调度难度有多大,福特用如此迅猛的影像完成了一次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其中的镜头运用也十分具有开拓意义,适合拉片观摩学习。

《关山飞渡》既闪烁着好莱坞的光辉,也投下了好莱坞的阴影,对印第安种族的脸谱化描写和大团圆烂俗结局都是本片无法避免的。不过就算如此,这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浓重的一笔。
《孩子王》:茅草簌簌,土地悠悠,书声阵阵

恰好是在3月末读完了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于是就买下了这张票。放的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于2015年修复的版本,画质极佳。
这是陈凯歌的第二部长片,给他带来了第一个戛纳金棕榈提名,与他合作此片的顾长卫被称作是“中国第一摄影师”,音乐有导演田壮壮参与制作,制片则是吴天明先生。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第五代导演在草创时期密切的互动。

故事发生在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读过高中的老杆被派去村里教娃娃念书。在这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在与朴素的孩子之间的相处中感到了焦虑、获得了启迪,他给孩子们带去了知识,孩子们给他带来了人生的感想。虽然片名叫作“孩子王”,却只在片中出现过一次,并且是作为“老师”的戏称,实际上孩子们与老杆并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同在一个特殊年代相逢相知罢了。

顾长卫的摄影自不必说,他的代表作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红高粱》《霸王别姬》等等,他的影像对光的把握极其出色,构图也十分严整而富有张力,常常能够传达出一种古朴深沉的力量,直击人的灵魂。天地悠悠,郁郁不得的读书人何不怆然涕下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影片想要着重探讨的,这或许是对那个年代更深层次的控诉。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番,知青那一代人对自然的破坏是极其深重的,影片也不止一次提到了被砍被烧留下的树桩,最后的结尾是叠化的山火燃尽。因信仰而变得愚昧的人是服从国家指示的,而不服从国家指示的是明智的却信仰动摇的,这是那一代人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深刻矛盾,能够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只有“知识”。因此这部影片将自然与人事统一了起来,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维度。
影片对于画外音和画外空间的使用也是极其突出的,为什么陈凯歌导演没有把自己的风格坚持下来呢?
《影武者》:来自电影天皇的历史重压

黑泽明被誉为电影天皇,他在世界影坛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杰作,其中尤以武士片和战争片最为人所称道,而黑泽明的第一部彩色片《影武者》以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雄伟壮阔与考究细节并存的影像、精巧的构思和包蕴丰富的主题横绝影史。

《影武者》讲述的是日本战国时代三雄之首武田信玄其家族覆灭的历史。武田信玄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争夺天下,在即将入主京都之际被敌人冷枪击中,性命微垂。临死前他留下遗言要保留死讯三年,并且不得擅自出兵才能保全武田家族。信玄的弟弟信廉启用了在之前找到的与信玄外貌极其相似的替身,由他担当起延续信玄生命的重任。影武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三年之后的一次意外使他暴露了身份,他被赶了出来,而武田家族也气数将尽。

美国著名导演西德尼·吕美特(代表作《十二怒汉》)曾评价黑泽明说:他是电影界的贝多芬,只有他才能创作出如此有辨识度的宏大交响。《影武者》最出色的地方,莫过于全片仅用不到300人就能够塑造出战国时代最庞大的几次战役,黑泽明用人物的运动含无限意于画框内,尤其是行军和列阵等场合都用巧妙的镜头构图完整地传达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在描绘战争场面时也避免直接呈现杀伐现场,而是用将领的反应和战后的遍野横尸来间接地表现战争结束之迅疾、苦难之深重。尤其结尾的武田家族覆亡的战争戏,将重点放在了战后挣扎着爬起又倒下的士兵与战马,配乐一共用了三次主旋律进行强调,全程慢镜头尽可能地去延展这种悲剧感。

然而最具悲剧感的人物却无疑是“影武者”,他本是要被施以钉刑的窃贼,却被信廉看中救下,并受到了信玄深明大义的感召,尽心尽力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他逐渐相信自己能够延续武田家族的命数,他逐渐明白了“风林火山”旗帜的深意,他逐渐像是被信玄灵魂附体。但这一切都在转瞬间随风飘逝,他拿起长矛冲将至没有敌人的沙场张皇四顾、徒劳地挥舞,历史的重压全部都来到了他一个人身上,这本不该他承担,却只因面目相似而来到了他身上。他最终自投诹访湖,这拖曳了三年的影,终于与旗帜一同随波飘逝。

黑泽明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是风格鲜明的,他会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去营造一种视觉上的乱离与豪壮,而梦境一段的神秘配色也一直延续到了他最后一部电影《梦》当中。
这一场看的是巨幕厅,因为没抢到好位置做到了第一排,几乎是被影像给吞没了,最后的场景更是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彻底拜倒在电影天皇的威严之下。我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收放的满足,这或许是评判一部电影伟大与否的最直观标准。

那么这就是我第一周的跑电影总结啦。解锁了一个新的电影院:学院南路的深影国际影城,提供专门的休息处和免费的电影书籍供阅览,环境很棒。但放映设备不太好,隔音效果较差,如果可以尽量选靠中央的位置。

看《孩子王》的时候,旁边两位在聊天,其中一位从谈话中听出来算是半个电影人,负责制片方面的法务工作,他说他越发感觉到电影节票难抢,以前比较经典的片子没有多少人去,现在你要是想找一张黑泽明的电影票谁给你啊?实际上中国电影生态的发展,从观众心态的变化中反映得是最明白的。
所以最后还是祝西蓝花国际电影节越办越好【鞠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