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进化、情绪与文化

情绪的进化
有情绪的个体比没有情绪的个体有更多的后代,由于自然选择的过程,情绪的基因扩散到每一代人中,直到成为全世界人类都有的基因。基因的突变,有利有弊,而决定自然选择的因素是基因突变的成本-效益比。
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婴儿都有相同的物理特征——大脑袋、短粗的四肢、大脸颊、小鼻子,这些特征因能够激发成年哺乳动物的温柔和看护而被代代相传。换句话说,哺****括人类都会对“娇小可爱”有情绪反应,为的是更好地照顾后代(不少人、不少商家也在利用这种婴儿式“娇小可爱”来吸引人)。
情绪具有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指个体直接从情绪体验中获益,如别人侵犯了你的隐私,你感受到愤怒,于是会向他人划清边界,利于问题解决;又如恐惧让自己调动资源逃离威胁情境。外部功能,更多是指情绪的社会功能,如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
文化与情绪
文化是意义的系统,情绪被文化赋予了意义,文化也塑造了个体的心理加工过程。虽然情绪的生理和行为在人类中是高度相似的,但是如何描述情绪却是文化的产物。
萨皮尔-沃夫假说指出,人类需要用语言来进行思考,因此只拥有能用语言来形容的经验思想和知觉,那些不能用词语形容的情绪词相对难以被体验或者表达。但Jonathan Haidit和Dacher Keltner的研究则指出,即便处于某种文化中的个体所拥有的词汇中没有相应的词,个体也能够区分知觉到的情绪。
Levy提出,在文化中,一些情绪是高认知的,很多词汇出现并被用于形容这类情绪;一些情绪是低认知的,缺乏精确的认知和细节。
情绪表达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一些文化可能会让人夸大自己体验到情绪,使个体表现出夸张的表情,一些文化则倾向于让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掩盖情绪。例如,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是被强调的,所以在家庭成员犯错时,也能够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强调自我,所以在以自己一人之力成功时个体会有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而,如果是双文化个体(即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的人),需要灵活切换情绪表达规则,这使得其在情绪表达上存在更大的挑战。
参考书目:《情绪心理学(第二版)》,Michelle N. Shiota, James W. Kalat著,周仁来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