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科普:脑瘫的临床分型和表现是什么?
脑瘫,脑性瘫痪的简称,又称小儿瘫痪或脑性麻痹。
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缺氧、外伤及脑发育不良等)引起的脑器质性损害,常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视觉、听觉、语言及行为感情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该病症状较多,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表现:新生儿往往有不明原因的尖声哭叫、睡眠过多或过少、吮吸无力、吞咽无力、易受惊吓等;幼儿期更为明显,患儿的运动功能与智力行为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的正常孩子。
根据患儿全身肌张力状况,临床上将脑瘫分为六种类型:1.痉挛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2.手足徐动型;3.弛缓型;4.共济失调型;5.肌张力低下型;6.混合型:既有痉挛的症状,又有手足徐动或共济失调的表现。
1、痉挛型
发病率高,约占全部病人的60%-70%。主要症状分为上肢和下肢显示,上肢主要症状可表现为屈肘、屈腕、拇指内收以及其他手指委曲伸不直。下肢症状可表现为腿穿插(铰剪步),屈髋(翘屁股)、屈膝(腿伸不直)、脚跟不着地、足内翻、足趾委曲或上翘等。

2、手足徐动型
约占脑瘫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例如当取拿某件物品时,不能用手顺利地去接触物体,往往将肢体高举,或伸向其他方向,摇晃肢体,全身用力,眼睁大,张口,颈部肌肉也收缩用力,极不协调。
3、强直型
此型很少见到,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运动减少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型
占5%左右,此型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5、肌张力低下型
占10%左右,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能力很小。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伏卧位时,头不能抬起。常易与肌肉病所致的肌弛缓相混,但肌张力低下型可引出腱反射。本型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转为手足徐动型或痉挛型。

6、混合型
以上某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一个病儿身上,称为混合型。根据瘫痪部位分型:
①偏瘫指同侧上下肢均有瘫痪;
②单肢瘫;
③截瘫双下肢受累明显,躯干及上肢正常;
④双瘫也是四肢受累,但两下肢受累较重,上
肢及躯干比较轻;
⑤三肢瘫;
⑥双重性偏瘫四肢受累,但双上肢重,下肢轻。
天使提醒:每个脑瘫孩子的症状都不尽相同,我们会根据脑瘫的分型和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