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能否成为瓶颈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步好“棋”?
我们所知有个词叫“心力”,心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力,一个人的精力能干多少事都是用“心力”来衡量的,所以有个成语叫“有心无力”,还有个俗语叫“江郎才尽”,这其实都是心力的一个现实表现。
图片来源:觅知网会员下载
当一个企业面临瓶颈的时候其实就是品牌“心力”的缩减,这也是考验一个企业决策者魄力的关键。好的决策者面临此种问题会想办法,寻找最快解决途径。而大多数决策者会迷茫,不知所措。
那作为决策者如何摆脱迷茫,让企业扭亏为盈呢?
今天智旗讲一个有意思的点:跨界营销,跨界营销原本是为了增强品牌纵深感,增加品牌新元素融入而采用的一种特殊营销方式。但现在有很多企业尝试将跨界营销变为突破企业发展瓶颈的方法。
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当属米其林,1900年的某一天,一本名为《米其林指南》的杂志出现在法国街头,杂志向市民推荐城市里的餐厅,并标注和介绍了去餐厅路上会出现的景区、旅馆等信息。
图片来源:知乎@品牌策划芃芃子
生产轮胎的米其林公司为什么要做一本旅行杂志? 很多人想不通,但是他们早已经被册子上的餐厅吸引了。
看似与轮胎以及汽车行业毫无关联的《米其林指南》反而收获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米其林指南》给他们留下的“权威、高端、精致”等印象而选择购买米其林生产的轮胎产品。
分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背后往往都有很多巧合性,也正是因为这些巧合性从而让品牌打破传统思路,顺利破圈。从米其林的成功跨界营销我们也可以看到,思想发散、不拘泥于固有思维逻辑是一个专业营销人士必备的特性。
图片来源:微博@米其林官方
现如今做IP联名,做跨界营销的案例枚不胜举,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要抓住“消费痛点、结合热点,然后再导入合适媒介进行传播”。正如米其林抓住当时有钱人都缺一本专业的“生活指南”一样,他们从这个点发力,从而有了百年历史的《米其林指南》小红书的诞生。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
拿米其林来讲,虽说跨界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但是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方式在其他企业身上也不一定适用。比如当年“恒大冰泉”的案例。从今天来看恒大冰泉拥有好的资本优势,产品优势,传播优势,是不应该出现亏损失败问题的,但事实上却出现了巨额亏损,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首先讲优势:
资本优势:背靠恒大地产,做快消的没几个企业可以和恒大比财力;
产品优势:恒大冰泉选择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作为水源,优质好地产好水,这就让产品具有了一定的溢价能力。
传播优势:先是2013年恒大首次夺冠,恒大冰泉胸标在万众瞩目下展现,之后又是网络媒体,电视广告大量投放,在当年可以算得上是大手笔的宣传。
但就是如此优势下,恒大冰泉却在2015年出现了亏损高达40亿的局面,让人不禁疑惑是何种原因导致?
我们说要想打造第一品牌,首先就必须懂得战略,制定策略,掌握战术,这三个一个都不能少。战略是方向,策略是方法,战术是技巧。由此我们怀疑恒大冰泉之所以会失败,可能是这三个方向上出了问题。
经过我们细细拆分,结果发现策略层面问题最大。这其中包括在定价上的不合理;产品诉求点太多、不持久;从地产转变矿泉水太过急切;团队专业性人才差,缺乏专业领军人物。具体的分析如下:
定价端:当时国民水饮消费价格普遍在1元到1.5元,而恒大冰泉则定价3.8元一瓶,远超水市场定价,没考虑到消费者心理价位,这是恒大冰泉失败第一个点;
诉求端:没有给消费者一个足够的购买理由,其实最开始主打“长白山深层火山矿泉、世界三大黄金水源之一”这个诉求点挺好,但没能牢牢把握,越偏越远,甚至最后打出“煮饭烧饭就用恒大冰泉”这样的点。诉求点多变导致消费者品牌意识模糊,这是第二个失败点;
心智转变:消费者都知道恒大是做地产的,但是突然改卖水就让消费者内心产生不确定性。比如米其林,至少大家知道它是因《米其林指南》转变到餐饮的,但恒大冰泉强直入,直接从地产到卖水,没有给消费者心智转变适应时间。
专业性团队:营销团队为恒大地产原有团队,要清楚不同行业之间虽然说在大的营销方法上可借鉴,但是在很多细节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恒大后期也引入了快消品人才,但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写在最后,智旗认为不管是米其林的成功跨界还是恒大冰泉的跨界失败,都在给我们传输一个信息:跨界营销需要勇气和魄力。但企业想要凭借跨界突破瓶颈上线,除了勇气和魄力,还需要决策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