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音响悲惨的发展史。
仔细想想,是不是你听过的音响品牌基本上都是国外的?JBL boes、丹拿、杰士、宝华、韦健、柏林之声、普乐之声、法国劲浪、英国天朗、美国瑞威,这还只是消费级音响品牌,工程机的洋鬼子更是比比皆是,法国阿酷斯、法国力素、英国玛田、英国function one、意大利RCF、杰克KV2,德国D&B
好不容易出来几个国产品牌,唐龙太极、鑫龙、奥雷,用的也还是意大利的进口单元,没什么核心技术。剩下国内的贝塔斯,锐丰、音王也都是靠着政府采购,在消费级市场毫无竞争力。更有那些小众HiFi品牌,专门走高冷御姐风,品牌不接人气,价格不接地气,可怜我们国内的音响品牌寥寥可数,惠威、漫步者、天逸、金琅,那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呢?第一就是国外品牌进入市场早,国内。消费市场起步,所以在国人心中对于音响的第一印象就被早期的日韩欧美品牌牢牢占据了
当年的雅马哈、建伍、先锋、松下、JVC,谁家里面要是能有这样一套音响呢?妥妥的都是土豪,更别提这边了丹拿这些高端品牌了。老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一开始耳朵就被惯叼了,那就很难接受比这个差的。
第二就是国人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心理,当然这个是有时代原因和市场原因的,消费者只会选择效果更好,价位更低的产品,如果还是进口的那就更好了,彼时的国产音响在声音效果和成本控制方面很难与国外品牌抗衡,自然就无人问津了,因为人家的研发成本早都已经被市场的销量摊薄了,所以能够以低价快速抢占市场,不给你成长的机会。
第三就是国产品牌没有持续冲击高端品牌定位的产品和决心。当然这个也是市场原因,没有销量就没有利润了,没有利润就不能投入研发,没有研发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会继续被人绑着打,就会越发丧失竞争力和市场,导致行业恶性循环。
所以近年来政府项目的采购,各个部委、厅局、院校单位都规定只能采购国产音响品牌设备来扶持行业发展,再加上国产品牌的苦心孤诣、卧薪尝胆,逐渐涌现出像东莞三基、国光电器、山东金琅等在行业内声名鹊起的品牌,系自主研发又代工出口,也算是看到了国产音响品牌的一点曙光。
不知道国内的音响从业者能不能活到有朝一日看到我们自己的印象品牌站在世界舞台上挥斥方遒、百舸争流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