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积累 | 国考类比中成语的几种常见考法二
第一天我们分享了成语的常见考法,包括一般词义、词义的复合考法,其实类比的成语中还有一类常见考法--成语的拆分,那成语拆分会如何进行考察,今天我们根据几道国考真题来做一个总结。
2.1、成语拆分+词义
(2022国考副省)载歌∶载舞
A.人云∶亦云
B.且战∶且退
C.自作∶自受
D.全心∶全意
这道题目很容易让人陷入迷惑,不知道题目想要考察什么,不过我们还是能很明显的观察到,整个题目都是成语的拆分,按照一般考法成语拆分中喜欢考察各个字之间的近反义,这道题显然不符合,那我们不妨整体观察词的意思,“载歌”“载舞”意思是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地欢乐,“载”字的意思是一边一边的意思,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按照拆分之后的词义很显然只有B项最符合题干,“且战”“且退”是一种作战状态,意为一边作战,一边退却,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且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2.2、成语拆分+目的
(2019国考)刻舟∶求剑
A.里应∶外合
B.掩耳∶盗铃
C.打草∶惊蛇
D.指桑∶骂槐
题干中“刻舟”是方法,“求剑”是目的,二者属于目的对应关系,且先有“刻舟”,后有“求剑”。B项:“掩耳”是方法,“盗铃”是目的,二者属于目的对应关系,且先有“掩耳”,后有“盗铃”,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A项:“里应外合”指外面攻打与里面接应相结合,“里应”和“外合”属于并列关系,排除;
C项值得注意,一般而言我们习惯表达是不要打草惊蛇,即“打草”的目的不是“惊蛇”,二者不属于目的对应关系,排除;
D项:“指桑骂槐”意为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从目的来理解也可以解释为指桑是为了骂槐,但是“指桑”和“骂槐”是同时发生的,不存在先后顺序,故排除。
这道题亦可以理解为用“刻舟”的方法,无法实现“求剑”的目的;B项用“掩耳”的方法,无法实现“盗铃”的目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也可以选择B选项。
其实除了拆分后表目的的考法,成语拆分也有表因果的考法,例如水落:石出。

拓展:
刻舟求剑指在船上刻记号,寻找失落水中的剑,后比喻办事方法不对。
掩耳盗铃指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打草惊蛇指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

2.3、成语拆分+递进
(2017国考)成百∶上千
A.千变∶万化
B.千方∶百计
C.三教∶九流
D.三头∶六臂
又是一道成语拆分的题目,题干“成百”和“上千”都表示数量多,二者属于近义关系,“百”和“千”都属于数词,且程度递增。
从词义相近且数量递进的角度来看,只有A项符合,“千变”和“万化”都表示变化非常多,二者属于近义关系,“千”和“万”都属于数词,且程度递增,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
B项中虽然“千方”和“百计”都表示计谋和方法很多,属于近义关系,但是程度递减,排除。

拓展:
“三教”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