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上岸·每日必背】倒计时46天,《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词条,学霸必备,赶紧收藏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词条5》
Ø 课程(2)
一、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二、简述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课程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课程创生取向:课程缔造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三、简述课程表的安排原则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四、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CIPP 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CIPP 是背景(conten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成果(product)评价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CIPP 课程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实施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掌握。
五、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念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思潮、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
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即 “使学生发展为一个整体的人”。
六、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七、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八、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七、简述新课改强调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八、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