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神庙的社会功能及保护利用——以山西省永济市为例
古神庙的社会功能及保护利用——以山西省永济市为例
《文物世界》 2008年03期
韩梅亭
现存古神庙是古人类意识形态的具象表现物。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人类将许多不能解释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归之于鬼神作用,认为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等都各有其神,支配着作物生长与人间祸福,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了各路神灵,以祈福纳吉,消灾弥祸。历史上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也大力宣传"天授神权”,让民众相信统治者的一切行动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做的,是不可反抗的。此外,崇尚祖先,把祖先说成神圣的,为表示帝王和祖先与各种神祇之间的联系,修建了许多祭祀神祇的庙宇叩。祭祀鬼神山川封禅之事始于远古,历经各朝各代,至明清发展到极致,不仅各种祭祀制度繁杂,而且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在都城及城乡各地都修建了大批祠庙建筑*。
永济古称蒲坂,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资源丰富。据《河津樊家庄重修乐楼记》∶“祠庙之设,晋地实繁,河东又其最者”【1】。在《永济县志·民国十年蒲州古城图》中记有∶三皇庙、师家庙、吕祖庙、狮子庙、汉庙、祖师庙、关帝庙、留一庙、南关帝庙、南祖师庙、星星庙、龙灯庙、龙王庙、药王庙、文庙、城隍庙、舜帝庙、禹王庙、娘娘庙等20多处神庙。《赵伊村志·赵伊镇古域图》载有解放前,原赵伊镇现永济市区)有∶马王庙(2座)、张飞庙(2座)、佛爷庙、真主庙、关帝庙、虫王庙、观音庙娘娘庙)、三王庙狮子庙)、雷公庙、三官庙、泓龙王庙等20余处神庙。由此可想昔日永济地区建庙之盛,可惜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古神庙建筑已无存,或只有石狮、碑刻、戏台等遗存。现存古神庙建筑及其遗存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永济现存古神庙简述
永济现存古神庙零落地分布于各乡镇,大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岁月剥蚀,这些古神庙早已失去原有风采,但却仍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现简述如下
(1)扁鹊庙∶位于虞乡镇洗马村北300米处,现存建筑为明“东扁鹊庙”,庙宇三间,附耳房两小间,享殿五间。正殿是扁鹊塑像,东西偏间为历史上十大名医塑像。1991年重修,1992年增建大门五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仙姑庙∶坐落于虞乡镇王官峪东西瀑面混流处天柱峰下的坡梁上,现存宋建砖石结构的大殿,坐南朝北,单檐叠涩,檐下施砖雕五辅作双下昂斗拱,正面辟拱型圆门,檐下逐层叠涩收成小平顶,左右原镶嵌有碑记,已毁。
3)真武庙∶位于虞乡镇半道村,坐北朝南,始建于明崇祯年,重修于清乾隆、道光年间。现仅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有回廊,砖木结构,硬山顶,后墙绘旭日出海壁画。现存清乾隆、道光年间碑记二通,塑像一尊。
4)昭佑庙∶位于虞乡镇南窑村学校。现存戏台、正殿,皆为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建。殿前壁嵌有清成丰六年0856年)、十年(1860年),道光十九年0839 年)碑碣三通,另有数通巨碑现埋于地下,殿前有散碑5通。据碑文记载,该庙创建于宋元符元年(1098 年),大观元年(1107年)改名为“昭佑庙”。
5)大仙庙∶位于虞乡镇土乐村南,清末民初建。现存正殿,坐北朝南,明、次间前有回廊,左右耳房为楼房,楼下有门通街坊。
6)三霄娘娘庙∶位于虞乡镇土乐村中,坐北朝南,现存正殿,为清道光年建,硬山顶,檐下存碑记一通。
0)三官庙∶位于东城区干樊村。创建于明崇祯八年0635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坐北朝南,原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二门、三门、舞台、牌楼、享殿、娘娘殿,大部分毁于兵燹。现存舞台、享殿。享殿内墙壁嵌有数通碑。
6)新街药王庙∶位于东城区新街村,现存清建戏台、大殿。大殿坐北朝南,悬山式屋顶,五花山墙,前有回廊,存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碑记一通。
0)皂角树关帝庙∶位于西城区皂角树村,建于清道光三年0823年)。原有山门、献殿、戏楼、正殿和配殿,兵燹中多被毁。现仅存正殿,坐南朝北,砖木结构,硬山顶,明次间施平身科斗拱。殿内墙上有戏剧故事壁画10平方米。殿前存清道光年碑记一通。
(10)尧台三庙∶位于城西区尧王台上,共有明建三座庙宇,分别坐落在相距约100米的三个山坡台地上,从南向北依次为∶一台,玉皇庙,存山门、大殿;二台,祖师庙,前有门,后有殿,中为圆形院落三台,三皇庙,祭尧、舜、禹,存有三眼无梁殿,左右殿与中殿有门相通。
(11)普乐头关帝庙∶位于开张镇普乐头村,现存明建戏台、过殿。过殿,坐北朝南,硬山式屋顶,内墙壁嵌有碑记一通。
02)九龙尊神庙∶位于开张镇黄旗营村,主神奉药王,又名药王庙,原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有戏楼、享殿、正殿。现存建筑为近代翻修,前为戏台,后为庙宇。庙内存清碑3通,民国碑记2通。
(13)伯王庙∶位于韩阳镇陈村,俗称七圣庙,传为明天启年问(1621—1627年)建。现存正殿、戏台。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饰把头交项斗拱。
04)华佗庙∶位于韩阳镇祁家坡顶,现存清建庙宇院落,由庙门、享殿、正殿、左右廊房构成,保存完整,主奉华佗。墙壁、梁、枋满施彩绘,存清嘉庆、咸丰年碑记三通。
05)三娄寺关帝庙∶位于卿头镇三娄寺西北角,创建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现存戏楼、正殿。正殿硬山顶,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柱头科和平身科均施单昂斗拱。
除上所述,永济尚存一些古神庙由于已非常残破,如卿头镇王杜村夫子庙等。
二、古神庙的社会功能
《蒲州府志坛庙》乾隆十九年版)载“夫庙祀之设,所以崇德报功,显忠褒烈而已,是唯捍灾御患,泽施生民,村植名教者……”。古人既为神建庙,也为人建庙。通过祭祀、供奉自然界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以“捍灾御患,泽施生民”;同时也为神化的帝王、地方圣贤名士、功臣名将、孝子烈女等建庙,以“崇德报功,显忠褒烈”历代帝王为宣扬“天授神权”,修建了许多古神庙并制订了严格的建庙制度,以“树植名教”,维护封建王权统治。虽然古神庙是历代帝王麻痹民众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而且民间也出现过“拜神求药”、“求签算卦”等愚昧现象。但在动乱不安的历史年代,地方古神庙也赋予了人们精神慰藉作用,各种祭庙仪式及庙会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一些古神庙也常常是穷人居住之所,如清光绪年间,永济韩阳蒲剧名伶祁彦子曾在韩阳镇修建财神庙,以作为梨园会馆收容众多无家可归的唱戏人。
蕴含有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地方古神庙在当代社会中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展示、发展古代建筑技艺的功能
建筑是人类基本实践活动成果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各时代由于生产水平、地理条件、气候、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美学观点等等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建筑特征。现存古神庙建筑是中国古建的集大成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建筑技术、艺术上的成就。永济现存古神庙具有鲜明的黄土高原古建风格,虽历经各代修缮、扩建,但现主体建筑多为明清时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小巧别致,结构简洁。山门多为东南向,建筑局部施工精细,梁、枋、柱及墙壁上施满彩绘,仿木砖雕精美,所供神像神采飞扬,整座古神庙建筑集绘画、雕刻、雕塑等艺术为一体,而且各庙建筑结构、风格也各具特色。如尧台三庙的砖雕穹隆顶无梁殿图一),大仙庙正殿与耳房的设计结构(图二),华佗庙古幽小巧,结构紧凑的院落结构(图三)及仙姑庙檐下繁密的砖雕斗拱四)。永济现存古神庙戏台大多采用三面封闭式结构,砖石砌筑台基、墙面,台口敞开面积小,多为一面观式,屋顶用材粗大,坡度平缓,综合反映了元明清地方戏台的发展演变形式。元董村三郎庙戏台,单檐歇山顶,深枋通贯整个面阔,无前、后台之分。明三官庙戏台,前台后戏房,单檐悬山顶。清结义庙戏台,悬山顶,五花山墙,前台后戏房,台上有上下场门。清九龙尊神庙戏台,近代翻修,前台后庙,台上有上下场门。永济现存古神庙在日新月异的城镇村落建筑中无不折射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气息,是今人体味历史,学习、研究、传承古代建筑技艺的源泉。
2.弘扬、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现存地方古神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融合了地方风俗、民间文化、民间信仰、宗教文化、戏曲艺术等多元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永济,对于保佑一方的神灵,人们对其都使用敬语,一般称男性神为老爷,女性神为娘娘。如关帝被称为关老爷,天地水三官神被称为三官老爷,观音菩萨被称为观音娘娘,神医扁鹊被称为扁鹊先生等等。各路神灵都是古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基于实用目的,对佛道宗教文化民间文学、戏曲艺术中众多神灵加以选择、改造、想象、创作出来的“每尊神都有一套历史掌故,如玉皇大帝,以人间帝王形象出现,内有三官六院,外有文武百官,掌管三界各路诸神,是封建皇权在鬼神世界中的象征*。三霄娘娘,道教神祇,在《封神演义》中说他们是赵公明之妹,因赵氏助商拒周,为周所杀,三姐妹遂助商欲报兄仇,最后相继丧生。姜子牙遂封其为坑三姑娘之神,专擅所有关于凡人降生之事。关帝,俗称关公,三国蜀名将,佛道护法神,民间称其为武财神,历朝帝王皆建庙祭祀,加以敕封,以彰显其“忠、勇”,民间则将其“义”看作正直的化身,凡司命禄、佑选举、治病除灾、驱邪惩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等职能,均加于他名下叨。伯益,本为尧、舜、禹三代贤人,掌管山川原野和湖泽,在民间传为大地之神,能保佑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境平安、六畜兴旺,人们多在建房、动土之时祭祀,以求工程顺利。关于民间诸神的传说,在当地都有流传,充分体现了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形成了深厚的民间信仰文化,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每年庙会是民间祭神、酬神之日,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庙会之日锣鼓喧天,龙灯起舞,耍狮跑船等热闹非凡。搭台唱戏是民间普遍娱神活动,地方戏曲在庙会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至今在有些古神庙戏台墙壁上还题有古代演戏的戏谱、名伶、戏班等,为研究地方戏曲提供了历史文字资料。古神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今天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将会更充分的弘扬、传承地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调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功能供奉神灵,祈福保安禳灾是自古以来人们建庙祭拜的目的。我国近代民间信仰的神鬼仙佛多达几百个,主要是从西汉以后尤其是唐宋以来发展起来的圆这些神鬼信仰延续至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分布于永济各乡镇的古神庙神灵依然受到当地群众的供奉祭拜。各神庙都派有专人管理,每逢庙会,由村民集资请戏娱神,以求神灵保佑一方。虽然当今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人们的鬼神观念愈益淡薄,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人们靠体能、智能无法解决的事情,如洪涝天灾,生老病死及不断困扰人们的家庭与工作中的种种纠纷,不如意。为缓解心中的苦闷、忧虑、压抑,有些人对庙中所供神灵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虔诚地烧香拜神,求签问卦,以寻求神灵的指引,精神的寄托,缓和内心的烦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多人逛庙会,不仅为拜神还愿,更主要是以娱乐为主,游山玩水,品尝美食,欣赏杂技、戏曲,体味中国传统的古庙文化。
4.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的功能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是发展旅游经济及相关文化产业的资源。古神庙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不少地方已被开发为文物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考察,从而繁荣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最早,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神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成为地方重要的商品集贸市场,人们在会期进行牛、羊、猪及生产、生活用品等贸易活动。现在不少地方借“庙会”之期,开展各种文化艺术表演、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服装商品贸易等,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地发展。永济龙王庙、扁鹊庙、皂角村关帝庙自开发为文物旅游景点后,每年两会,人群聚集,商贩流动,风味小吃摊红红火火,庙内庙外各类商业服务业也逐日兴起,从而促进了永济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古神庙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遗产丰富,全面兼顾保护全国各地所有的文物古建尚属困难。国家文物保护经费主要倾向于地方一些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较高的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相对数量较多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能以现存状态被动地加以保护。永济现存古神庙中只有扁鹊庙省保),皂角树关帝庙(市保)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现存古神庙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各村指派专人义务巡查保护。
近年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分布于永济各乡镇的古神庙的保护、利用状况也有所变化。永济东城区干樊村三官庙、虞乡镇半道村真武庙庙前地面已全部固化,其中三官庙享殿内设有石桌、石凳,已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图五);真武庙保存完整,供奉有民间福神、星神真武大帝,享受香火供奉,在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村落建筑群中散发出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开张镇黄旗营村九龙尊神庙、戏台已被重新翻修,成为该村文化活动中心。但综观全市县级古神庙的保护、利用状况,大多数古庙历经风雨,都有不同程度的毁坏,能够得到及时维护、修缮的很少。有些村中古庙已残破严重,有碍村容村貌,碑刻等遗存久经风雨剥蚀,文字已漫患不清。一些远离人居的古神庙,有些已是断垣残壁,一片凄凉。而一些建筑保存较好的古神庙却得不到合理、科学的利用,有堆放木料、杂物等易燃物的,有被私人占用作加工场的。这些现象无不破坏了古神庙的历史文化风貌,而且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有些古神庙戏台常年以围墙封堵,自身价值、社会功能无法展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县市应抓住时机,更好地保护、利用县级古神庙。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重视、引导,加快古神庙调适现代生活的步伐。古神庙一般多建设在主要街区及村社当中,与当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自古至今已形成了较稳定的人文环境,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是现今农村维护地域文化生态,凝聚地域文化向心力的历史文化根脉。现阶段,民间普遍的神灵信仰依然存在,农村新建神庙与日增多。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各县市政府、镇、乡、村的各级领导应当充分认识现存古神庙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功能及发展趋势,重视古神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保护,切实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将古神庙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根据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县市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在政策、资金、技术上支持各村镇及个人积极修缮、保护古神庙,确立镇、乡、村及个人保护文物的责任与义务,规范古神庙的合法用途,督促、完善安全防范设施,消除安全隐患。要借助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关文化服务体系的热潮,充分利用古神庙场地、戏台开展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科学技术宣传,举办农贸物资交流,集中保护本村散落田野的文物,村办展览,挖掘、传承本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乡村历史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养民族认同感,地域自豪感,保障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和谐发展,普及、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实现永续利用文物资源的目的,将古神庙建成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文化、科技宣传阵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阵地。
其次,当地文物部门要继续完善文物保护措施,加强监管。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范围广,各地文物部门的文物保护措施普遍还不完善。2007年永济田野文物普查时发现大多数县级古神庙没有文物保护标志;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没有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越来越有限文物档案缺乏系统性,过于简单村聘义务文保员缺乏联络机制。在现今全国文物大普查工作中,各地文物部门应当抓住时机,有效落实、完善县市级古神庙的“四有”工作,根据实地勘查情况,划定古神庙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充分利用文字、照片、图纸、拓片、光盘等丰富、完善古神庙档案,及时设置文物保护标志,完善文保员工作机制,实行文保员季汇报、年总结制,以各种方式,表彰文保员的工作,增强群众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平时,文物执法队要坚持下乡巡查,加强监管,对破坏古神庙建筑的现象要坚决制止,对构成古神庙安全隐患的不合理使用要坚决取缔,督促、完善各镇、乡村及文保员个人的文物保护工作。每逢庙会要派文物执法人员到现场维持秩序,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制止有损文物建筑及遗存的现象,提醒群众防火安全意识,有效落实消防安全防范机制及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确保古神庙建筑的安全,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