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设计史第1回:投石问路 | 设计史太浓

早在250万年前,据说世界上就出现类似现代人的动物。
而在中国,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古人类化石是1985年出土位于重庆的“巫山人”,距今约214万年。
虽说历史没有真相,但关于“设计的起源跟人类起源几乎同步”相信很难遭到反对。
因为学者们对人类起源的普遍共识都是:从制造工具开始。
制造工具的时候,设计就产生了。
所以人人都是设计师这件事,从考古学来看,也许是成立的。
石器时代
人类最早的工具主要用于劳动生产,常见材质是石头、木头跟骨头,其中我们认为石头最常见,所以人类的原始时期也被称作“石器时代”。
但我也时常在想,有没有可能因为石头可以保存最久?确实有一些研究史前文化的学者认为在石器之前人类应该有一段使用木器的历史。
这种推断想来有理,远古人类最早在森林生活为主,理所当然应该先用树木加工为工具,而且对付木头应该比对付石头更容易些。
但这些只能留待日后我们发明出“时光机”后再来考证,如今是谁嗓门大就谁说了算。
考古学家们在前面谈及的“巫山人”化石挖掘现场就出土了不少石器,而在中国不同地区,如安徽、山西、北京等地方也出土过时间在60万-200万年前的人类石器工具。
这些工具大致以砍砸、刮削、捶打、刺压等几种功能为主。
在此,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旧石器时期”与“新石器时期”。
这两个时期的划分标准就是加工石器的方式,旧石器时期主要依靠打制,比如碰砧、锤击、砍砸等等。
当代人对此未免难以想象,因为我们只懂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旧石器时期的工具设计因为受制于原始的制作手段,都是以硬核的功能需求为主,怎么好用怎么砸。
在中国地区,旧石器时代的遗存还是相对丰富的,综合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石器工具相对单一,主要是石锤、石砧(类似现在的砧板)、削刮器跟尖状器一类。
但大家不要以为这些哥们没有审美,虽然加工手段有限,但他们对石材的选择还挺讲究,比如软硬度、色泽跟纹理等,明显有过择优汰劣,而材质一般是砾石、燧石岩、石英岩为主。
而且他们也有造型观念,在山西许家窑曾经出土一批距今10万年前的石球,数量多达1000多件,石球的直径在5公分到10公分之间,大部分都被敲打得均匀滚圆。
我们当然不明确石球的用途,也许是武器,也许是宗教礼器,又或许是个装饰产品,但不可否认他们愿意花很长时间来制作石球,源于彼此都认为这是美的,或者珍贵的。
现当代隔三岔五其实就会有一些品牌会以石器时期为灵感推出相关产品或者设计。
比如2008年时候英国服装设计师塞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在其秋冬成衣设计中,就以类似旧石器时期的石头作为项链饰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设计概念性。
而“新石器时期”在考古学上定义为:以“磨制为主要手段制作石器”的时期。
中华民族的新石器时期被认为距今10000多年前,这个“多”的范围不好界定,也许是11000年前,也可能是18000年前。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说到约在12000年前人类发生了“农业革命”,原始人开始从过去到处跑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这个阶段跟“新石器”同属一个时期,所以某些资料里,两者会划上等号。
由于制作方式升级,新石器时期的设计可以说产生重大转折,原始人制作的工具无论材料、功能还是造型上都可以说今非昔比。
材料上除了过去的石头、木头与骨头之外,还有了陶制与铜制用品,功能上除了生产工具还新增了加工工具与纺织缝纫工具、捕鱼工具及交通工具。
接下来将罗列的一些工具大家极可能连名字都不认识,请做好心理准备。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包含:石斧、石锄、石铲、石耜、石镰、石耒等。(以上提及的工具一般也有骨制版本与木制版本)
加工工具则有:石锛、石凿、石钻、石磨棒、石磨盘、铜斧、铜刀、铜锥等。
纺织缝纫工具有石纺轮、骨针等。
捕鱼工具则有骨镞、矛跟镖等。
交通工具则是独木舟跟木筏。
农业革命与工具升级
学者们现在普遍认为农业革命是同时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的,比如中东地区驯化了小麦跟豌豆,南美人学会种马铃薯跟养羊驼,而在中国,最早驯化的则是稻米、小米跟猪。
所以仓颉造字为何“家”的上半部是“宀”,下半部是“豕”很有道理,因为豕在甲骨文中代表猪,屋檐下面有猪说明这是个家庭。
农业革命后的定居生活对比过去采集狩猎明显让大家的时间多起来,时间多了难免无聊空虚,女人们可以聚在一起说八卦,而男人们则有了足够耐心研发新型生产工具。
这个时期对于石制工具除了选择材料之外,对切割、磨制、钻孔、雕刻等环节都已经有了一定要求。
“磨制”一般就是将切割好的石材放在砺石上加水或者沙子进行打磨,磨制除了让石材表明平整光滑,还可以对工具进行一定程度塑形。
而对比旧石器时期,钻孔也是工具设计的一大进步,一般分为钻穿、管穿跟啄穿等方式。
经过这两种手段加工的石器除了看起来更顺眼,让邻居羡慕之外,用途也可以更加专业,而且还能够进行组合成为复合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比如一把经过磨制的光滑石刀再经过钻孔处理后,就可以捆绑到木棒上固定,由此延长用力杠杆,用起来更省力。
比如1955年前后,在江苏南京的北阴阳营中出土过一把七孔石刀就是典型代表,此刀推测制作于公元前4000-3000年之间,7个孔大小一致,间隔均匀,排列基本整齐,如此一来,开始形成点线面的设计韵律。
而早两年,1953年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遗址也出土不少复合设计的工具,比如长柄斧、长柄锛及长柄锄等,可以说其功能效用直到如今跟农民使用的耕作工具是完全一致的。
当一个设计很难再修改的时候,往往就说明这是个好的设计。
爱美之心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首饰也逐渐开始出现,比如黄河、长江下游的大汶口、上海青浦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数量庞大的玉珠项链,组合颇为复杂,制作精美。
其中良渚文化中有个玉质项链由大小不等的腰鼓形玉珠穿成,这些玉珠有配色考虑,底部还有铃铛形态的吊坠,吊坠两侧有基本对称的玉管,上面居然还有浮雕的兽面纹理。
这些设计考虑,说明他们开始清楚均衡、对比、对称等方式是存在美感的。
最初他们获取玉质装饰品的方式很天然,跟过去采集食物一样,当大家在拣选石料计划制作工具的时候,偶尔会遇到一些纹理细密,色彩润泽,晶莹光滑的玉石。
因为这种石头非常少见,物以稀为贵,大家就会收藏起来作为装饰品,随身携带把玩,或者奉献给当时的氏族老大,又或者给一些重要人物陪葬。
从各种考古研究资料来看,中国古人奉行万物有灵的观念,不难想象他们相信玉石是山川精华,属于上天恩赐,因此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作用。
而到了新石器晚期,大家开始学会使用金属(主要是红铜)制作工具,对于石器制作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制作装饰品上。
玉器的设计制作由此基于石器技术逐渐独立成项,大大丰富了奢侈品行业,跟骨头、鹿角、贝壳,兽牙等并驾齐驱。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品种已经比较多,比如玉壁、玉瑗、玉珏、玉璜、玉圭、玉管、玉珠及玉坠等。
玉壁是中间有孔的扁平圆形玉器,一般作为祭器,当孔放大则称作玉瑗,玉瑗如今一般称为玉环,据说远古人类会作为臂环使用。
玉珏如今已经很少见,也呈圆环状,但有个缺口,一般用做耳饰,缺口的作用是卡住耳朵。
而玉璜多数是半环型,两端有孔,配合绳子就可以固定在人的额下作为装饰,所以我们看一些以原始人为题的电影时,一些角色设计就会用到这样的饰品。
由此我们就发现,10000年前的古人其实就奉行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原则,一类玉器最后的造型往往是由使用功能所决定的。
玉圭的造型是长条型,多数是上尖下方,而且刻有纹理居多,推测主要用于一些祭祀活动,或者作为装饰摆件。
战国末期成书的《周礼》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说法,这六器就包含了玉壁、玉璜跟玉圭,其余则是玉璋、玉与玉琥。
结案陈词
中华设计史的第一回着重为大家介绍了我们祖先史前时期的石器设计情况,其中以生产工具与装饰品为代表。
中华的设计智慧就是这样从石器制作开始点滴积累,当然这只是祖先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设计覆盖了方方面面,比如炊具、服装与建筑等都需要继续一起探究。
接下来的内容跟本回类似,都会相对聚焦一个主题,将一件事情尽量说清楚,远比同时说一堆事情更加靠谱。
感谢各位,下期再会!
图文版本欢迎加入星球:https://t.zsxq.com/0ewRLtp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