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齐物论》四:空白与沉默的哲学
(四)空白与沉默的哲学

很多时候,你说的是实话,是大实话,但是却没有人愿意相信。尤其当你很认真地说实话的时候,人们总会在心里认为你在刻意掩饰什么。很多时候,你喋喋不休地讲着很多废话,意在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时,却有人愿意相信你所说的一切。其实,最美好的音符,是那绕梁三日的休止。最美妙的意境,是精美画图中的空白。最打动人的句子,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而真正震撼人心的,是默默无言。

接下来庄子说了一段非常绕口的话:
原文: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他说宇宙万物有“开始”,同样有“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这样那样的“有”,也有“无”,有“未曾有的无”,有“未曾有的‘未曾有的无’”。突然间产生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中,什么是真正的“有”?什么是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出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所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说过的呢,还是没有说过的?他说,天下最大就是秋天草叶干枯后的那个末梢。而天下最小的是泰山。他还说,刚出生就死去的小孩寿命最长,而传说中有八百岁的彭祖,反而算作夭折。生命的质量是最重要的,而并不在于活了多久。庄子讲这些违反常规的话,是强调看问题要从更广的角度去看,因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然浑然为一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既然已经称作是同一整体,又怎么能说没有什么言论呢?这个同一的整体加上庄子的言论就成为“二”,“二”如果再加上另外一个“一”就成为“三”了。如此类推,即使最精于计算的人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一般的人呢!所以,从“无”到“有”以至于类推得到“三”,更何况从“有”推演到所有的“有”呢!没有必要无止境地推演了,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从来就没有什么分界,言论也从来不曾有什么是非标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正确,事物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限和区别。

庄子接下来又谈论所谓的界限和区别:他说世上左与右的不同,有序列与等级,有分析与辩驳,有竞赛与相争,这些就叫做“八德”。天地之外,圣人任由它们自在地存在和发展,而不妄加议论;天地之内,圣人细加研究只做出客观的描述,却不随意评说是非。至于古代历史上记载先王治世政略的史书,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因此可知,事物有可以区分的,就有不能做区分的;有可以进行辩论的,也就有不能辩驳的。有人会问:这是为什么呢?圣人胸中包容万物,而众人却各执己见、争辩不休、竞相夸耀。所以说,那些热衷于争辩的人是无法看到大道的。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高明的辩说是沉默不言,最大的仁德不必向人表示仁爱,最廉洁的人从不谦让,最勇敢的人从不伤害他人。

“真理”如果能够明白地昭示于世那就不是“真理”了,争逞言辩的人总有表述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不是仁爱了,廉洁清白到极点反而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勇敢而随处伤人也就不是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品德欲求完美却适得其反,就好似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承认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就是绝顶的智者。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天赋”。无论倾注多少,也不会满溢,无论怎样酌取,也不会枯竭,而且无从知道出自何处,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辉。



历史 哲学 读书 国学 书法 美文
有态度,有温度
去视频号搜索【邂逅经典文化】
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 点击关注陪你过有智识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