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江花月夜》这颗“鸡蛋”里挑几根“骨头”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辽阔、宁静的艺术境界。
全诗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清代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一文中评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至于说《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来源估计是据此误传,没有具体的人具体的资料来佐证。不过,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对其评价也是不吝言词的,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不过,我有一些新的看法,主要是从诗病的角度来谈的,也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下面我就从《春江花月夜》这颗看似完美的“鸡蛋”里挑几根“骨头”来!请大家且听我一一说来!

第一,离题。
《春江花月夜》本应以“江”为场景,而诗中多处出现了“海”的景象,诸如起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斜月沉沉藏海雾”等诗句,使人误以为“春海花月夜”也。此诗是张若虚在扬州而作,离最近南通市海安县东边的黄海也至少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此处“海”是虚指的,但“海”的意象如此之多,之密,显然已经离题了。另外,“昨夜闲潭梦落花”“江潭落月复西斜”句中的“潭”水的意象也是离题之景象。贾岛《二南密旨·论题目所由》中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若内容没有为主题服务,纵使再好的思想和文采,都是无的放矢。
第二,凑韵。
凑韵也是近体诗中的大忌。清代吴骞在《拜经楼诗话》卷一中说:“古诗尤忌凑韵,有一句凑韵,即是懈处,通篇格律都减。”《春江花月夜》诗中 “皎皎空中孤月轮”一句,“孤月”是指“月”,“月轮”亦指“月”,故“轮”字便有凑韵之嫌。这里将“一轮孤月”随意省减成为“孤月轮”,读来总觉不顺、不支,若改为“皎皎空中孤月魂”,则立意更好,情感也更为深切。
第三,赘语。
赘就是多余的,无用的意思。赘语就是啰唆无用之语。诗讲究“一字千金,不可虚掷。”一首诗中若出现雷同字词,造成雷同之意境,出现无益字词,造成语言浪费,也是一病。比如本诗中的“江潭落月复西斜”,此句中“落”“复”二字皆不妥也!“落月”自然是“西斜”的,赘语也。其中一个“复”字,更是大谬,难道“落月”可以“西斜”二次吗?这里若改为“江潭烟月渐西斜”则意顺,也无赘语的问题。
说到这里,或有人说,“江潭落月”之“落月”不可以理解为“江潭之中月影”吗?当然是可以的。但这里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意境雷同。请看下面的诗句:“斜月沉沉藏海雾”“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斜月”“落月”意思都是一样的,赘语过多。另外,“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相思明月楼”两个“何处”也显得用语用词有点黔驴技穷,若改为“千里相思明月楼”“几度相思明月楼”他不香吗?明代王世懋《艺圃撷余》中说:“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诗人当以为是,方能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第四,时序错乱。
《春江花月夜》的时间一定春天,这是诗题所要求的。但诗中有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鸿雁”为迁徙鸟,一般而春天迁徙北方,在扬州,春天是不易见到“鸿雁”的。而且在唐诗的意境中,“鸿雁”也是在秋的时序里,譬如《诗经》中“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若放到春天里就有点不合时宜,但在秋天,西风瑟瑟,萧然之景与“鸿雁”的意象就完美地结合了。另外,本诗中还有两句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谁家今夜扁舟子?”“昨夜闲潭梦落花”这诗中到底是说的“今夜”还是“昨夜”呢?时序显然是错乱的。

第五,意象乱入。
除了离题中谈到的“海”与“潭”的意象外,诗中还有“青枫浦上不胜愁”“碣石潇湘无限路”这两句,其中出现了三个地名:“青枫浦”“碣石”“潇湘”。这三个地名都不在扬州。张若虚为何将“青枫浦”“碣石”“潇湘”将这三个地名引入《春江花月夜》,事过千年,不得而知。如若用扬州地名,则意象更为集中。比如“青枫浦”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意,隐含离别之意。若用离别之意,用“瓜洲渡上不胜愁”亦可。至于“碣石潇湘无限路”,也可以用“舟次广陵无限路”替之。表达的意象、情绪或比原诗更好。
谈到这里,我虽然发现了《春江花月夜》中的诸多问题,我有必要在此声明一下:《春江花月夜》绝对是一首顶峰之作,我所讲的问题,也无法掩盖他是一首伟大的诗篇。正所谓“小眚不掩大德”,眚,就是过失。一个人小的过失是不会掩藏他的大德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也是这样,他的瑕疵也不会掩藏他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璀璨的光芒。

作者简介:
周拥军,1977年生,土家族,字共和,号柴桑。湖南张家界桑植人。现为金鸽诗歌奖组委会主任,对联云总编辑。著有《柴桑诗稿》《唐宋诗病举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