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映辉』丝线的加工技术
织物是通过纵向排列的经线和横向排列的纬线按一定规律相互交织而成的。蚕丝经由蚕茧缫制成绞状丝后,并不能直接作为经、纬线使用,必须根据织物的不同设计要求,需进行翻丝、并丝、捻丝、浆丝、牵经、摇纡等多道丝线加工工序,方可用于织造。千百年来,在人类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这些丝线加工工序,也从手工生产逐渐发展为现代机械化生产,体现了劳动生产者的智慧创造力。

#01
练丝
蚕丝原料含有大量丝胶,需要进行脱胶精炼工序。秦汉时已采用草木灰水练丝与砧杵相结合的方法,用于精练的草木灰种类增加到15种以上。南北朝时民间还利用天然“白土”作为练浣织物的助白剂,使外观更为洁白。自唐至宋元时期,捣练工艺相继发展成为双杵坐捣,提高了工作效率。明清时又创造了猪胰生物酶脱胶精练的工艺技术,还利用硫磺熏白法进行还原漂白,并总结了掌握水质的经验,使练染工艺体系更趋完备,为丝绸的前处理奠定了基础。


#02
翻丝
古称“调丝”,将绞装丝卷绕在䈅子上的丝线的生产过程。其目的是给丝线一定的卷绕形式,供下道工序如并丝、捻丝、牵经及卷纬等使用;通过调丝还可去除丝线表面的部分疵点,如糙结、丝屑和粗节,经提高丝线的品质。
古代的络丝车一般由调丝架、引丝装置、调丝凳、䈅子等组成,将绞丝置于调丝架(由4至6根固定的光滑绞杆组成),丝头穿过引丝钩后,固定在䈅子上,通过转动䈅子,使蚕丝有序卷绕在䈅子上,蚕丝在䈅子上的松紧度、匀整性等都由人工掌握,因此成形的丝䈅往往不一致。


现代的络车为全自动化机械,由绷架托架、绷架、导丝杆、导丝器、筒子、锭轮、摩擦轮等装置组成,由电动机作动力,将绞丝套于放置在绷架托架的缘架上,引出丝头经导丝杆和导丝器后卷绕在筒子上,筒子套在锭子上,通过锭轮与摩擦轮的接触而转动,进行卷绕。依靠丝线的卷取张力,带动绷架回转使丝线退卷。由于增加了自停装置,丝线断了或筒子绕满后都会自行停止,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目前,除了一些传统产品及特殊纤维仍用手工来进行外,基本上实行全自动电子机械化生产。


#03
整经
整经是将卷绕在筒、䈅、饼装的丝线,按织物规格所要求的总经数、门幅、长度,平行地卷绕到经轴或织轴上的加工过程。古代时人们牵经的方法是将成束丝线先卷绕到通经架上,再由通经处理工艺,使经丝按门幅的要求穿入筘综,在一定张力作用下均匀分布,卷取于经轴上,以备织造时作为经线使用。

古代整经工艺有牵经和通经两大工序,牵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经耙式,另一种是轴架式。以经耙式牵经为例,手工牵经所需的主要工具有:溜眼、掌扇、经耙、绞杆数根及通经架子等。将调好丝的䈅子按一定规律排放在地上,从䈅子上退解出丝线,依次穿过溜眼、掌扇,并同步分好上、下平纹绞后一起并入经耙进行牵经。经丝牵完后在起始处将经丝剪断,有平纹绞的一头固定在经耙上,另一头拉出,慢慢地卷绕到通经架上,准备通经。

现代牵经工艺采用机械化的整经机,尤其分条整经机的工作原理与古代手工牵经十分相似,即将全幅织物所需的经丝分成若干条,条经密度与织轴密度相同,按整经长试度逐条卷绕于整经圆框上,直到规定的条数为止。然后将整经圆框上的全部经丝,利用上轴机构,再卷绕成经轴或织轴。


#04
卷纬
卷纬俗称摇纡,是把筒装、饼装丝,卷绕到纡管上的工序。卷纬质量直接影响织物的外观和生产效率。
传统卷纬工序常用手摇纺车,其主要结构有锭子、绳轮和手柄。一般锭子在左,绳子和手柄在右,中间用丝弦传动,通过手柄的摇动来带动套在锭子上的纡管转动,使丝线卷绕在纡管上,即成织梭中的纡子。丝线在纡管上的成形及张力,靠人手捏丝线前后不断摆动的动程及捏丝的松紧来决定。

现代的卷纬机以电动机为动力,锭子在旋转运动的同时由导丝瓷棒带动丝线作往复运动。前进运动由纡子卷绕直径增大而推动成形套筒前进来完成。当纡子卷至一定长度时,通过满管自停机构使锭子停止转动。


来源:《经纶映辉——苏州丝绸文化技艺展》大纲
编辑:陈金珊 校对:杨雯玥 审核:叶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