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说员模拟战争128—顿河

2021-03-13 14:52 作者:莫名其妙解说员  | 我要投稿

在第20集团军以全员阵亡的代价换取撤退时间时,迪米梯里正在有序地指挥五个方面军向西撤退。这其中出现了一些变数:南线以第170军为代表的大量轻型机械化军团正在以德军两倍的速度追赶。迪米梯里与他的手下,包括第1方面军安卡夫斯与列霍斯特两位主掌计划制定的中将一直在向总部抱怨十五号B型与十五号C型两种装备量最大的主战坦克(C型其实是歼击车)的速度,尽管使用氢油混合内燃机已经大大地加强了它们的牵引力,在有关于克虏伯的试车报告中曾提到过:“十五号B型坦克语虎-13A-283型都装备了最新的内燃机和传动齿轮组,在试车场地的速度已经达到七十公里每小时,比较同盟国的M3T-30T轻型坦克还要快六公里每小时。”但在实战中却并不这样。苏联南部多山,十五号B型这样的六十吨重坦克本就不善于翻山越岭,在这一时期,第11方面军曾在10月开始向非洲军需求大量的重型装甲车支援。这些重达二十五吨的十轮重型装甲车装备着与名字不符合的武备,大多数情况下都装备了一门105mm滑膛炮或六颗被用于攻击坦克和中低空目标的Mac-50T。尽管很难抗衡主战坦克与直升机部队,但至少善于山地作战。

蒂2方面军第17兵团的一个装甲团前线炮兵指挥克莱茨瓦-列里亚蒂在12月21日撤退途中也给上级呈送了信件:“我们迫切需要能够供苏联发动机运作的低氢燃油,或者我们不得不将缴获的苏联坦克丢在路上。”当被党卫军在1983年问及为什么要送上信件时,她的回答是:“那些十五号拖着厚重的反应装甲和防护板根本无法快速行进,我们的装甲团不得不依靠辅助拖动的方法,用一到三辆T-60N拖拽以加快速度。”


1981.12.30—1982.1.5

对于迪米梯里与另两位副行动人员,尤其是科珀兰-默克莱这一位后勤管理人员来说,陆地上的行动未免过度困难,尤其是对于燃油供应。在占领区的开采上迪米梯里已作了详细规划。12月初,迪米梯里曾授意科珀兰对在斯大林格勒南方的广大油田驻守的第1方面军第21军与第13军加以通知:“对开采问题必须有所注意,尤其是设备养护与秩序管理方向,必须在遵循签署《北太平洋合约》占领区法的前提下加快生产至本月20日,然后开始携带任何有用设备返回位于我方控制区域的防御线,氢油加工品务必在海军保证下以亚速海送抵前线。”

由于虑及返回速度,迪米梯里决定让仍在乌克兰腹地的第一方面军与第三方面之一部仍沿原计划返回,但剩余部队则需要在芬兰军团的协助下迅速赶往亚速海域,德军的大型舰艇已经到达,随时可以准备接送近七十万人回本土。

苏军第12集团军群第112军与第111军在援助部队与苏联空军的支持下发觉了迪米梯里的真实意图——他要撤退,如果依据图库佐夫与哈维德杰夫两位集团军群司令的看法,这两个军应当顺势展开突袭战,为后续部队的抵达争取空间优势。但他们的副军长兼军政委波利肖尼认为敌军可战斗部队应有二十万人以上,假设奥斯丹和卡赫雷特等前线二线指挥者没有使用情报恐吓战术的话,这个人数或许应当是三十五万。依照德军编制来看,负责防务的第六方面军仍共有五十五万兵力,考虑再三,第111军决定先退居红卢奇,等待第12集团军群(标准编制10个军,但通常有13个,一般为48万人)集结。波利肖尼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德军第六方面军确实没有到元气大伤的程度;相反,比起消极抵抗,光是第114军在位于顿河最外围巡逻时遭到了不下三个满编旅的分批攻击,如此不爱惜主战坦克的行为在大多数苏军指战员看来就是实力雄厚的表现。其实这是迪米梯里的策略,他将数个要撤退的师的装甲单位和空中力量收归守备部队,然后再派出少则六十多则一千的大型游击队去冲击苏军的全线进攻,重点更在于将对方焦点引入顿河畔罗斯托夫以减轻整个战略全局所面临的压力。很显然,计划奏效了,苏军两个充当前锋的集团军群围向第六方面军。

12月30日,第111军与第125军开始了轰炸与攻击。两俊已对快节奏的低空力量配合有较熟悉的掌握,因此在开始的一个小时,事情十分顺利,用导弹和火箭炮摧毁对方宽达500米的雷区与堡群。但在第二小时,阻力逐渐增加,挡在他们面前的除了刚刚击破的一个步兵师,还有从后备队中调动出的第六方面军第81师与第20师。苏军第111军与第113军的合作战线愈加艰难,德国海航的支援也让苏联的空中中继通信陷入混乱,很显然,第一战是德军的胜出。但随后战局就有了新的变化,第12集团军群已经由追击路线向东南方位疾驰而来,第6方面军被逼退十二公里。

“在上午的战斗中,我的装甲连十五辆豹主战坦克损失了两辆,人员伤亡十一人,也就是说损失并不超过百分之十,和我们对阵的一个苏军轻装甲团被我们摧毁了二十二辆坦克……有一辆或许是反坦克炮。但在中午,团级指挥官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撤退,但还没有来得及撤退,阵地和村庄就被60.1厘米榴弹炮掀翻了。”依据《苏军八十年代装备简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60.1厘米榴弹炮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作为由至少兵团一级单位指挥的师或旅,且大部分部队都不存在该火炮。1982年末在战后统计中苏联方面并不承认有该口径火炮参战,问题在1984年得到解决、中联军队并没有依照规章向后方撤退,其列车炮部队仍活跃至战争末——这与中联所签订的区域性战争不符,但最终成为遗留问题。

12月31日,不停撤退的第6方面军被迪米梯里下令“寸土必争”。这是必然的尴尬情况。第6方面军虽然有来自海上的炮火支援,但毕竟有限。苏军也几乎达到了一百万人。在接近三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激战,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水平,苏军都并不差于德军,虽然十五号B型很擅长坦克鏖战,但在苏军所特意针对敌方装甲部队的包围行动中难以发挥。因此有计划地保卫某些地区成为最优解,1月2日,在短暂的新年停火事件之后,苏军第12集团军群与第13集团军群从两个方向进入了顿河畔罗斯托夫,但迪米梯里的五支方面军已经撤走四支,仅剩承担防御任务的第6方面军。来自撤退方面军的武备与部分被调往该军团的数个旅补充了第6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因此在3日,第17集团军率先发起了对第12集团军群的反击。

反击的过程不必多加描述,第17集团军成功地在沙赫特附近干掉了将近两个师的苏军炮兵单位。最后的防御战持续至5日,在第四帝国内部的指令下,迪米梯里最终在5日晚借雷暴天气为掩护,撤走了大多数部队与伤员。

解说员模拟战争128—顿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