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康德的美学)3
三、崇高的分析
除了这样一种自由协调活动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自由协调活动,那就是想象力不是和知性相互协调,而是和理性相互协调。那么现在就进入了他的第二个分析,就是对崇高的分析。根据反思判断力的结构,崇高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就是说人的想象力跟知性的协调活动无法达成,想象力不断扩充,突破边界,知性不断的想要使得这样一种想象力成型,但是又无法成型。为什么成不了形呢?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些无限的对象,比如说大海啊,宇宙啊,星空之类的概念,人无论怎么都无法完整的看到,这个时候想象力就伸向了无限,凡是遇到这种情况,想象力伸向无限的时候,那么知性的无能为力了。知性就是要形成一个对象的,知性就是要将想象力凝聚在一个对象上,但是又做不到。想象力又不断的突破知性的这种限制,这个时候人就会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无能感到痛苦,这种自由协调不能达成美的快感,这种协调失败了人就感到痛苦。这个时候,人在面对一个无限的对象的时候,就要调动一个他自身内部的更高的能力,那就是理性。前面我们说到,理性是一种把握无限的能力,它可以提出理念,理念就是无限的概念。范畴是有限的,它集中于一个对象,而理念是无限的,它把所有对象都引向一个无限。所以当人们的想象力和知性之间不能达到协调的时候,那么它就有一个飞跃。通过一种痛苦的迸发,激发它向更高层次去求援,去上升到理性。
所以崇高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它本身是痛苦的,但它也是一种审美,一种纯粹美,不是附庸美。这种审美当中有一种痛苦,促使有限向无限的超越。崇高的东西很多人不欣赏,不能欣赏崇高的人,是缺少一种精神能力的人,缺乏一种将自己提升到更高层次去的能力。你如果整天都沉迷在一些通俗文化里,网络电视,电视剧小说这些里面,你就提升不到那个层次。你把你的那种体会崇高的能力窒息了,那么人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感受崇高的能力才能使得自己的理性得到更高的发扬。
那么这种崇高它就引导人与道德产生一种沟通,虽然它本身不是道德的。但是,人们在经过一种痛苦之后,然后在理性那里得到释放之后,就会对大自然的现象,产生一种敬重感,这也是一种快感,一种痛苦的快感,它跟道德上的敬重感有相类似之处。所以崇高有这么一种性质,引导认识向道德过渡。它不是道德,却象征着道德。所以康德在这里讲,美是道德的象征,美是德行的象征。崇高理念的那种敬重感象征着我们对一些道德的敬重感。当然它还不是道德,只是一种单纯的审美活动。但是它本身就有一种暗示,人是有一种道德属性的,就是理性,也就是反思判断力。它没有去规定道德,没有规定道德实践行为,但是它使人意识到,我有一种超越一切感性之上,由自己来规定自己行为的这种能力。从这里就可以向道德过渡。道德和认识之间的鸿沟就被填平了,前面我们讲的美的分析里面已经体现了这种过渡,审美中的自由还不算是道德的 ,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是自由意志。但是审美中的自由已经是一种自由感了,我们能体会到我们自由自在的感觉,自由意志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可以在审美游戏当中培养起我们对自由意志的意识。
通过审美我们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通过崇高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是道德的。所以在这里有一个阶梯,从对美的欣赏到对崇高的欣赏。崇高里面还有一个区分,一个是数学的崇高一个是力学的崇高。就是量的崇高和一种力的崇高的区别,大海天空就是量的崇高,狂风暴雨就体现力的崇高。我们在这些面前都太渺小了,所以我们要调动我们内心的理性的力量去超越它,这种力量是一种道德的力量。无论山崩地裂我也可以面不改色,因为我心中有理性嘛,大自然是没有理性的,所以我们要在精神上超越它,要高于它,这就是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