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人物志---周凯
周凯,字公武,是西晋年间苍南桥墩的原住民,约生于三国东吴永安四年(261年)。周公出身寒微,但天资聪颖,博闻强记,文武双全,素来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自幼立志要为家乡干番事业。
当时,温州沿海平原有永宁、安固、横阳三县,或叫“三邑”。三邑有三江,分别是永宁江、安固江、横阳江,是现在瓯江、飞云江、鳌江及南北港的前身。平原由瓯江、飞云江、鳌江等三条河流和海水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周公所处的时期,已形成的陆地由于没有堤防、水闸的阻挡,潮水通过河网上溯,大部分区域都是盐碱地,不能耕种。加上沿海地区台风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可以说非常恶劣,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非常弱。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太康还是一统三国的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周公会同吴地高门的陆机陆云兄弟北上洛阳游历,一览当时先进发达的中原文化。对比了当时繁荣昌盛的帝都洛阳之后回乡周公发心要治理水系,造福乡里。
周公对三江水系细心踏勘、积极谋划,向三地邑长提出治洪、治潮、治涝的建议,得到了邑长的支持,于是率领百姓展开治水,在三江河网“凿壅塞而疏之”。周公带动各地联结土埭形成古海塘,以抵御海潮侵袭,而挖土修塘,衍生形成塘河,更是有效蓄滞和疏导洪水内涝。何为塘河?塘河也就是人工河,堤岸垒成的河流,后泛指人类修筑的河流。不同于运河通航、灌溉、供水、导流功能,主要为抵御洪涝灾害及潮汐。塘河的称呼多出现在东部沿海。
通过周公治水,受到海潮侵袭的盐碱土壤逐渐得到改良,成为优质耕地,原来居住在平原地区从事渔猎生产的先民,逐渐向农耕文明过渡,原来居住在山区的先民,逐渐向平原地区聚居。修筑海塘抵御海潮而衍生的塘河逐渐成为了瓯越大地的运输大动脉,极大改善了西晋时期温州沿海平原先民居住、耕种的自然环境,促使了人口聚居增长,改变了先民的生产方式,并使之多样化,衍生形成水运交通网络,加剧了人口的流动和物资的交换,区域文明由此而繁荣发展。
周公后在抗击台风的过程中殉难,为纪念他平治水土的功绩,地方官长命名他家乡为“平水”,即今苍南县桥墩镇桥墩门社区一带,现松山西北麓有周公墓葬遗址,世称“平水神穴”。唐代敕封周公为“平水显应公”,后改为“平水显应王”。宋代,在唐封基础上累加“通天”“护国”“仁济”谥号,并将其神位列入皇帝祭天的郊坛,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官府又建周公庙于横山即今平阳苍南一带,宋恭帝赵显赐庙额为“仁济庙”。元代赐“威惠”谥号,并敕封为“太和冲圣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横山仁济庙”诏礼官定议周凯为横山“周公”之神,并指令温州地方官府每年祭祀。彼时,宋濂受乡友所托,撰《温州横山仁济庙碑文》。清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朝廷在海宁盐官建成海神庙后,周凯从祀。现今瓯越大地上的平水王庙基本上都应是祭祀周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