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丹:如果只剩下一个诗人,那就是陶渊明了
黄庭坚就说:“你看这首诗啊,你就可以想得到陶渊明这个人是多么慈祥、平和,而且爱和孩子开玩笑。想想陶渊明这个样子就够让人神往的了。有些笨蛋看到这首诗,以为他真是在说孩子不学习、自己发愁,那这些笨蛋真是痴人面前说不得梦。”
我一直觉得,如果有一天地球要毁灭,在毁灭之前,人们决定把有代表性的人类文化成就打个包埋起来,等有一天外星考古学家来到地球,把这个包裹挖出来,以了解地球人的生活,这个包裹里如果可以放一首中国的古诗,就放陶渊明的那首《停云》吧。为什么呢?因为《停云》这首诗真是把地球的自然运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自己的内心活动都写出来了。它写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而是最为日常的人类生活;写的不是什么山呼海啸的自然奇迹,而是春天春雨到来时最普通的天气。但未来外星的考古学家就可以通过这首诗来理解,在这个地球上,原来曾经存在过这么普通又美好的生活和情感。能把最普通的东西写出味道来,这就是陶渊明的魅力。
《停云》
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
竞用新好,以怡余情。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翩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而且,陶渊明的这首《停云》诗很好听。有一年冬天,我和一个朋友在太湖中心一个岛上的一个小庙里住。为什么住在庙里呢?因为有个很有意思的法师把这个庙当作了他的学校,招收一小群人来学打坐。不但学习打坐,而且打坐完了要说说你看到的世界、你听到的世界、你闻到的味道,有没有什么与原先不同的样子,你的感受力有没有变得更精微。在那个庙里住了几天之后,人的心思也静下来了,有一天太阳出来,我们就坐在晒被子的高高的台阶上,晃荡着两条腿读陶渊明的《停云》。《停云》很好听,四个字、四个字一句,朗朗上口,我和一个朋友像小和尚念经一样读,下面跑来跑去的小朋友就停下来听。那时候,四面是清澈的湖水,背后是温暖的阳光,远处的村庄里一片安宁,我就觉得,好像陶渊明写的世界千百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在没有雾霾、人又不太忙碌的时候,我们好像和千百年前的古人变得很亲近。更有趣的是,在这个湖中间的小庙里,原先还住着另一个法师,他后来还俗去终南山隐居了,真正过一种陶渊明那样躬耕田园的生活。什么叫躬耕呢?就是亲自耕种,不是摆摆样子,而是真正去和土地、和自然建立关系。陶渊明是躬耕的,所以我们读他的诗就会发现,他对节气的敏感是其他任何诗人都比不上的。
之前关于儿歌的文章中,我说过中国古代的谣谚里,有很多是讲不同节气、不同天气的,那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民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解冻、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虫子出洞、什么时候霜降、什么时候结冰,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安排农业活动。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打草,相差一两天都会影响收成,所以农业社会对四季的敏感是特别强烈的,这甚至慢慢转变成了一种心理模式和一种审美模式。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文人,总是会去写季节变化的那一点点敏感的信息,比如说李白写夏去秋来,晚上已经有凉气的时候,说是“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晏殊写这种情景的时候,就说:“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清平乐·清风细细》)他们当然写得很好,但是去看陶渊明对季节的书写,就会觉得陶渊明更加敏感,不过在他的敏感中,更多一点活泼的趣味。
我很喜欢陶渊明有一首诗说春天惊蛰的时候,到处打雷下雨,“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就是说第一场春雷响起,人们还不知道春天到了,感觉身体还是冷飕飕、僵硬硬的,但是这雷正在打、雨正在下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情况就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沉睡在地下的虫子,忽然集体吓了一跳,醒了过来。“众蛰”,就是很多的、一大群的冬眠的虫子;“潜骇”,就是藏在泥土里,别人看不见它们,但它们自己偷偷地吓了一跳。冬天的时候虫子在冬眠,草在干什么呢?草也在缩紧身体。可是这时候草木也像刚睡醒伸懒腰的人一样,四仰八叉地舒展身体,所以叫“草木纵横舒”,纵横就是说它向四面八方地、没有章法地舒展。所以说,陶渊明对四季的变化也很敏感,但是他不像李白、晏殊这些文人,是比较旁观的,在旁边观看台阶上生出了露水,观看燕子往南方飞,观看紫薇花和朱槿花渐渐凋落了。陶渊明是直接神入到这个虫子、这个草木的生命之内,去体会它们的吓一跳,去体会它们的伸懒腰。这种生命力和感染力就是不一样的。辛弃疾有一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辛弃疾仰慕陶渊明,想和陶渊明一样做到这种状态,但陶渊明比辛弃疾做得更自然,陶渊明不会像辛弃疾这样打赌发誓,因为他自己毫不刻意,本然就是如此的。这就像我们看《红楼梦》,知道《红楼梦》里的女孩子喜欢贾宝玉,那是因为贾宝玉实在太善解人意了,他看到那些女孩子在哭、在笑,知道她们哭什么、笑什么。而陶渊明对待自然也是如此,他知道那些春雷春雨、虫子草木在想什么、要什么。这里面就有一种活泼泼的趣味。
还是以《停云》这首诗为例。《停云》总共四章,前面还有一个小序。这个序很短很短,只有二十二个字,但写得真是太好了。小朋友何必背什么《三字经》《千字文》,相比之下,陶渊明的诗也不很长,文也写得很短,意思也不很难,和小朋友的生活也很接近,背一两篇陶渊明的诗文也很好呀。比如《停云》的序就说:“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这二十二个字的意思是,《停云》这首诗,是因为思念亲友而写的。我为什么忽然要写这首思念亲友的诗呢?因为春天到了,我从院子里看天空,天空中整日都是凝结而不消散的云(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降雨云)。降雨云走得很慢,似乎停留在了我的上空,降雨云看起来很沉重,但它又带来春天的希望。可是当这个新的春天已经在我的院子里开始时,我的朋友却没有来,所以我就格外地思念。陶渊明只用了八个字写他院子里新开始的美好的春天:“罇湛新醪,园列初荣”。“罇湛新醪”是说我新做了米酒,米酒恰好到了成熟的时候,清澈的酒浮上来,浑浊的酒糟沉下去,这个时候的酒是最好的。“园列初荣”是说花苞都已经从花枝上长出来了,差一点就要开放。大家注意过冬末春初玉兰花快要开花时的样子吗?那些花苞就几乎是垂直地指向天空,虽然一片花瓣都看不到,但你看那个枝干和花苞的姿态,就是一种很有劲的样子,没过一两天,这些花就一整片齐刷刷地开了,春天就来了。“园列初荣”就是说我院子里这些铆着劲准备开放的花苞已经像卫兵一样排整齐了队伍。刚才说酒到了最好的时候,现在说花也到了最好的时候,就差下一两场雨,花就开放,酒就熟透,可是在这样最美好的时候,陶渊明的遗憾也用了八个字来说:“愿言不从,叹息弥襟”。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与亲友相见的愿望每每都不能实现,所以只有满怀的叹息”。他就用这二十二个字写了这么简单又这么复杂的意思。
在《停云》的四章里,他就重复地一会儿写写云,一会儿写写雨,一会儿写写酒,一会儿写写院子,一会儿写写亲友。雨越下越大,路都被水淹没了,但是亲友总是不来。就写这么一个简单的意思,可是每一章写起来都特别鲜活,特别真挚。比如他在第四章里写一只小鸟。他不是等朋友,但朋友不来吗?可是有两只小鸟,陶渊明没等它们,它们却来了。陶渊明用十六个字写这两只小鸟:“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什么意思呢?这是说,在雨中,院子里的树上,忽然飞来了两只很轻盈的小鸟。乌鸦和喜鹊都不能叫翩翩,因为它们太沉重了,画眉可以,白头翁也可以叫翩翩,这两只鸟轻盈到什么程度?轻盈到停留在最细的树枝上,柯的意思是小枝,像茶叶梗子就叫茗柯。所以这两只鸟既体态轻盈,又淡定不惊慌,才能像玩杂技一样栖息在这么细的树枝上。而且它们停下来之后感到很安全,所以姿态“敛翮闲止”,“敛翮”是说完全把翅膀收起来,一点都没有准备随时逃走的样子,“闲止”是说它们没有一点试探的意思,就是很安全、很踏实地站在这根小树枝上。然后呢?“好声相和”,“好声”是说鸟叫声很动听,而且那种动听不是一种炫技的动听,而是我们说好声好气、好说好话的亲切的动听。鸟可以说情话说得这么踏实,可以在他的院子里享受春天,但是他自己却等不到朋友的到来,所以又回到那个“停云,思亲友也”的主题。这就是陶渊明的好处,他写一些最朴实、最常见的景象,却能把它们都写活,都写得和自己有关系。而且这样的感受,不需要太多的阅历、太多的文化背景,也都可以理解,因此小朋友是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陶渊明的诗的。
刚才我们讲的是陶渊明诗歌主题上的特点,就是他写最日常的生活和事物,但是把自然和人类情感打通在一起。好像他有一颗万物之心,能够体会、理解、接纳所有生命体的感受,而且这些花花草草、小虫小鸟也可以理解和接纳他。他们就成了好朋友,一起拥有这个世界。
陶渊明还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一个真实、平和的自我形象。有时候我们觉得诗人都是疯疯癫癫的,要么就是像李白那样成天喝得醉醺醺,要么就是像海子那样要自杀,但陶渊明不是,他就是个正常人。你看他的诗,写他村上的农民来劝他不要种地了还是回去当官吧,陶渊明也是很客气地听老农夫说完,谢谢他关心,然后一起快乐地喝酒,喝完该种地种地,该写诗写诗。
陶渊明有一首诗写他的儿子,真是写得特别好玩:“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责子》)意思是说,我已经人到中年了,养了五个儿子,可惜呢,每个都不争气。老大叫阿舒,已经十六岁了,是个小懒虫;老二叫阿宣,十四岁了,一点都不想学习;老三、老四都是十三岁,可惜数数都数不清;最小的一个叫通子,八岁,你就别指望跟他讲学习的事了,因为他每天都只知道找好吃的。天哪,我的运气实在是太坏了,我还是喝酒吧。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就是卖萌,就是老爸写来黑儿子的,估计黑完之后,儿子们一通抗议把老爸打翻在地然后叠罗汉叠在老爸身上。但是我第一次把这首诗拿给朋友看时,我有个特别严肃的朋友说:“天哪,喝酒真的不好,你看陶渊明肯定是酒喝多了,生的儿子都是傻子。”
事实上这首诗在古代就有两种看法,杜甫觉得这首诗是陶渊明严肃批评儿子不好学的;但是黄庭坚就说:“你看这首诗啊,你就可以想得到陶渊明这个人是多么慈祥、平和,而且爱和孩子开玩笑。想想陶渊明这个样子就够让人神往的了。有些笨蛋看到这首诗,以为他真是在说孩子不学习、自己发愁,那这些笨蛋真是痴人面前说不得梦。”虽然我并不认为杜甫是笨蛋,但我还是赞同黄庭坚对这首诗的看法,这就是一个慈祥的老爸在黑儿子呀。他觉得我家的小笨蛋笨也笨得很可爱。
陶渊明有一个真实、平和、亲切的人格,写最普通、日常的生活,而且他的语言特别地简单。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流行的语言是那种特别华丽、特别好词好句的,诗人都要抱着字典写诗,一边写还一边数我这个诗里有八十个典故,你这个诗里有一百个典故,所以那时候的诗写得一般人都看不懂。只有陶渊明比较特殊,他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从来不考虑和人家PK(对决)修辞、PK典故这种事,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诗到了唐代、宋代、现代人们都还读得懂的原因。
但这种简单的语言,并不是粗糙的语言。顾随先生说陶渊明的语言,用了三个比喻:第一个比喻叫作“日光七色,合而为白”,是说他的语言看起来很质朴,但是所有的美都在其中了,而且它美得不叫你看出痕迹;第二个比喻叫作“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是说他没有什么好词好句,而是全首、全本都很均匀完美,没有哪一句比另一句更好;第三个比喻叫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说他的文笔完全是顺着自己感情走的,感情有多流畅、体验有多流畅,文笔就有多流畅,没有一点点刻意的构造和不诚实的造假。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在以简单、质朴、自然为特点的这一路上,陶渊明的诗文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所以后来王维、苏轼、辛弃疾都是陶渊明的粉丝。辛弃疾到了晚年,每天都在读陶渊明的诗,说他是“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你看,连辛弃疾都说,你要读诗就去读陶渊明的吧,因为他留下的诗不多,只有一百多首,每首都是精品,每个字都这么纯粹、真挚;苏轼更是抄了一本陶渊明的诗。所以如果你想要小朋友抄书的话,苏轼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还是去抄陶渊明,字数不多,生字也不多,诗写得好。比抄生词一百遍有价值多了。
关于陶渊明的书,我向大家推荐两本,一本是《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一本是孙毓修的文白对照《少年丛书:陶渊明》。《陶渊明集》可以买中华书局版的,很薄,很便宜,定价不到三十块钱。
*转载自 黄晓丹.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
“第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