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韩非子·卷一·初见秦》——“BOSS”应该怎么看待人才?
上期拆《为什么,“法家”都没有好下场?》
看作者那么鄙夷《韩非子》,说其是low学。
所以就想着,讲一讲《韩非子》,
和大家一起看看,韩非是不是loser。
现存《韩非子》
全文卷二十,文五十五篇。
今天就来拆《卷1·初见秦》
原文不做表述,
毕竟文言文大家看的都累,
批注版放在独立站书籍解读部分,
可届时自取。
这一篇是《韩非子》的开篇,既是韩非的自荐书,也是韩非的秦国战略分析。全文用非常简洁的语言阐述了秦虽强,却不能一统六国的原因。
秦之强,强在赏罚分明,强在组织力的大爆发。秦人的家国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秦人的组织力才能解放生产力,国家的利益与国民的利益一体化,爆发出来的战斗力与生产力才是最旺盛的。
人和强于地利,地利强于天时,因此秦这个西陲小国,一没有赵魏齐的地利,二没有的天时燕楚的天时,但依旧可以依靠人和,成为了天下的强国。
但是拥有这样的人和,秦国为什么依旧只能称霸,不能成帝?秦国之前齐楚魏都有过这样的霸业,但又为什么仅仅是霸业而已?其本质,就是因为秦国的人和,只是家国的人和,而不是所有人的人和。
那么什么样的人,不是在秦国的人和之中呢?
答案是:
可以流动的人。
可以流动的人,不期望稳定。所以秦国的智谋之臣,都不喜欢秦国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
因此秦国,
不是秦国人的秦国,
而是天下智谋之人的秦国。
秦国的富强源自变法,源自吸呐天下有识之士,让六国才华不得施展之辈,有了可以施展的地方。而天下有识之士,闻名天下之后,少有不想锦衣还乡荣归故里的。
因此,秦国的谋臣,多在六国留有产业,狡兔三窟必然两边投注。也因此,秦国要一统天下,是绝对不符合这些人利益的。
所以我们看到秦国攻楚,取郢都,收洞庭、五渚、江南,却不强攻陈城,让楚国得以残喘。秦国攻魏,水淹大梁,灭魏只却一步,却贸然求和。秦国攻赵,邯郸城破在即,却又无辜耳返。魏冉谋国,更是公器私用,国封一体,耗国力而强己利。
所以,秦国虽然家国一体,为天下最强,
但却永远难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因为智谋之士,以算谋国,
士无祖国,必然多方投注。
最重要的是,多方投注,以国争而取私利尚不足为据,顶多止步不前。如果有一天,秦之投注所得,大于六国呢?自然是如同曾经的商君引周武王伐纣,张孟策反韩魏谋智一般,诸君分秦。
秦,因六国之士而强。
秦,也必因六国之士而亡。
谋者,为臣,则国兴。
谋者,为士,则国灭。
所以《韩非子》的第一章,则点出了秦国的核心问题所在。秦国之强,强在能够兼容并蓄,给这些有识之士展露才华的舞台。但秦国的限制也很明显,现存的有识之士不愿意看到秦国一统天下,这样自己失去了舞台,也失去了用诸国争霸需要人来斡旋,以胜仗获公利,以败仗获私利的可能。
而没有机会上台的有识之士,也必然会组织天下一统的可能,因为那样会断绝他们上升的渠道。七国之霸,百侯图强,天下的丞相之位,大夫之职,数以千万计。
而天下一统,丞相之位,大夫之职,则就只剩下那么区区若干。且失去了诸国争霸的基础,个人也有失去了多方投注的可能,从多选择,变成了单选择,
且个人之成长的极限,
也就是:
士之顶点,侯丞而已。
而反之,天下乱战,以胜获其封地,以败获其返利,士人可成贵族,贵族可封侯爵,侯爵可成封王,封王可成国主。
因此,
春秋乱战,夺的是周天子的天下。
战国纷争,夺得是诸国国主的天下。
田氏带齐,
方为士之荣耀。
上面是讲解完了这一张韩非要表达的内容,
下面是对公司管理的应用,进行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