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罗生门》——芥川作品多篇散记

2020-09-25 14:35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图书馆借来的书,每日读上一篇,如今兴趣已经淡去,今日精神状态不佳,又临近假期打算还书,在此之前姑且散乱记下一些浏览后的感受。

img


《罗生门》

很可惜,同名电影是改编自另外一短篇的。但这部短篇的名字确实很有冲击力。“罗生门”这个词因为芥川从单纯的城门名加上了另一种人性的理论。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看上去很正直的家丁在目睹一位落魄老太拔取死者头发的情景后。先是愤怒,最后选择放弃良知亲自行恶。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下,作者对暴力,血腥和情色的描写都是克制到最大极限。而是着力突出乱世废墟的残破和一种阴暗的氛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幽暗人性以及设身处地思考:自己会不会在那种情境下也会放任自己的欲望盖过道德与善良呢?

《竹林中》

电影“罗生门”的原作。出人意料的是一部推理作品。故事的主线是很典型的“夫妻外出遭遇歹徒,男受死女受辱”的情节。但故事的叙述很巧妙地使用了“证词”的形式:死去的武士,受辱的女人,歹徒的灵魂,路人以及巡逻人员。从他们的证词中我们能够知道事情大致的来龙去脉。但同时也能察觉到证言之间的矛盾,那是因为每个角色都有阴暗的秘密而粉饰事实。读者不可能知道全部的真相,也不能确定这些角色说得到底有多少谎言,多少事实。将悬疑故事和人性博弈融入一则短篇,难怪有很多人认为芥川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鼻祖。当然,其水平完全可以当做非类型小说鉴赏。

《鼻子》

记述了一位有巨大鼻子的高僧。先是对自己的大鼻子深恶痛绝,想方设法使自己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然而鼻子正常后又觉得他人不再关注自己而愤怒,在故事的最后鼻子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故事中对于这位高僧的鼻子以及轶事,治疗“大鼻子”的方法是踩踏,以及周围人看高僧的表情动作都十足滑稽乃至荒谬。但如果联系一下日本的历史以及作者身处的时代,这些荒谬又惊人地真实。

《山药粥》

讲述的是一位地位低下的武士,平日里受尽欺凌而从不反击生气,只爱喝山药汤粥。在结识一位大官人后阴差阳错得到大喝山药粥的机会,但在目睹了无数小人物受驱使以及大刀阔斧熬制山药粥所要付出的财力物力后,这位心怀正直的武士再也喝不下去了。作者在此篇中表明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以及对于掌权者滥用权力行为的抨击与讽刺,也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艰难世道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骨气的理想形象塑造。在故事的最后,武士意识到自己其实和受驱使的狐狸没有两样,最后对着山药粥大锅打了喷嚏,这是一种专属于小人物的无奈的的反击与自嘲。

《英雄之器》

借以历史人物之口,以小说之言叙述自己对于“西楚霸王”项羽的观点。作者既指出了项羽缺乏谋略,缺乏气量导致其失败的事实。又借着刘邦之口写出了自己对于项羽的感叹“知天命,犹与天斗,方为英雄。”

作为文人,总需要为自己的抗争与奋斗找一个偶像,项羽或许就是芥川找到的那个。

《戏作三昧》

讲述了一群近代日本文人的纠葛。我不认识其中的很多角色,但深感这些文人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活生生的人物。会在澡堂洗澡聊天,会因为路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或喜或悲,会苦于催稿,也会时时觉得自己的事业不赚钱,对不起家人。芥川身为作家与文人,也许是将自己的经历与情感投入了这则小故事。

《袈裟与盛远》

改编自日本古代故事的短篇。讲述一个女人为了自己所爱的一个懦弱的男人而受死的故事。全篇以双方的个人独白为线索推进故事。我从其中看到了悲哀,背叛,无奈,懦弱以及不可逃的命运。不同身份的人,可能能在其中看到不同的情感。

《基督徒之死》

芥川以日语试译的基督教故事。大概算是最早的“同人作品”了。故事背景改作日本,有一种奇妙的时空错乱感。最后圣迹比起基督教倒更像是佛教,人物的性格也语言方式也是纯东方式的。可能芥川真的只是将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产物而不是宗教去信仰。

《枯野抄》

一位大诗人过世了,他的徒弟们却在师傅葬礼上各怀鬼胎。这是我不清楚故事中那些人物的情况下总结的大纲。但毫不影响我欣赏那些小人物的内心独白与神态动作。芥川以自己擅长的对于人性幽暗的剖析将肃穆的葬礼整个结构了,所有流露出的眼泪和感情都变得空洞了,细读一下,发现整个场景充满荒诞。

《毛利先生》

对此写过另外一篇短评。叙述的是一位教英语的老先生不被新时代的学生理解,但依然以堂吉诃德式的努力试图将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改变那个世界。是典型的“平凡人英雄”的形象,毛利先生作为一种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知识合为一体的文化隐喻,在文中的遭遇可能不只是作为个人的悲剧,其努力或许也不是作为个体的“堂吉诃德”的战斗。

《圣.克里斯多夫传》

日本化的基督圣人故事。和《基督徒之死》一样有一种时空倒错感之美,说教也没有那么基督教,那么死板。感觉就是加了基督教元素的寓言故事。

《疑惑》

作为主人公的“我”突然遇到一个年轻人滔滔不绝叙述他的故事:在一场地震引发的大火中,因为害怕自己妻子为了救自己而死在火中。年轻人选择砸死自己的妻子,没想到马上地震就停了。在不断回忆与痛苦中,年轻人失去了前途,并且挖掘出自己内心对妻子的形体不满意,其实本来就想杀死她的阴暗想法。如同故事中“我”的遭遇,整篇故事都是让人难以呼吸的年轻人的自白。我们无法知道那个年轻人到底是不是疯了:可能他是个好人,但是被自己的良心折磨成了这副模样;也可能是天灾下的极端情景将他内心中的阴暗暴露了出来。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因为人性客观存在而导致的难以避免又下场惨烈的悲剧。

《魔术》

主人公向大魔术师发誓自己不会滥用魔术而学得绝技,却在日后用魔术变出黄金并出于赌博心理利用魔术出老千,结果发现都是一场梦,自然也没有学得大魔术师的技巧。是一则不怎么阴暗的对于贪婪人性的揭露。

《南京的基督》

晚清背景下一位深染花柳病,笃信基督的的风俗业华人女子和一位貌似基督的欧洲人的一夜情,华人女子深信那位欧洲人就是基督,因为她看到了光环以及自己花柳病不再复发的事实。但一位旁观者却心含另一套真相:那个欧洲男子是自称的英语报纸从业人员,染上了花柳病最后疯狂而死。在现在这个民粹盛行的环境下,这则故事大概会引来很大争议。但个人觉得芥川只是以男女之情暗示了中国和欧洲两种文明对于日本的影响:二者都有自己的美,也有各自的阴暗面,都不是圣人基督。二者的接触让一方变好,让一方变差,或许是暗示了两种文化在日本当时社会环境下并不能兼容的事实。如果当成单纯的爱情故事,这则短篇确实不算顶尖。

另有其他多篇,精力不足,只是记载下来振作自己精神,或许以后找个机会细读芥川全部的作品。本文非推荐篇目,读与不读,于书与人都无干系。

2020.9.23


读《罗生门》——芥川作品多篇散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