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35岁,养气血就是养命!教你1招,快速补气血,打通血脉

过了35岁以后啊,就一定要开始养气血了,养气血就是在养命!大家好,我是贾医生。

中医认为啊,不论男女,35岁都是一道坎,在这之后啊,肝肾之气就开始衰弱了,精血也会逐渐亏虚,气血不足,人就容易生病。所以很多人一到中年,开始小病不断,总觉得不舒服,动不动就头晕、眼花、耳鸣,头发也早早的白了,白天没有精神,晚上睡不好觉,这些都是身体在对你发出警告,提醒你该补一补气血了。

想要养好气血呢,就一定要牢记下面这两点:一是要量“足”,二是要“通畅”。

先来说第一个,量足就是说气血一定要充盈,只有这样才能濡养我们的脏腑、骨骼、形体官窍。那跟气血化生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我们的脾胃了。中医把脾胃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它能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这些精微之气就是气血化生的“原材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啊,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慢慢衰退,气血生化无源,慢慢就会出现气血两虚的情况。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外力,去补一补气血了,可以参考一个气血双补的八珍丸。
除了要保持气血的充盈之外呢,还要保持血脉的通畅,只有血脉畅通了,气血才能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濡养我们的机体,否则血脉受阻,再怎么补也是白搭。阻碍气血运行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痰,一个是瘀。

先来说“痰”。有句话叫“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液,导致水湿内停,积聚在体内,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痰湿。痰浊之邪流注到脉道中,不仅会阻碍气血的运行,还会影响气血的化生,这个时候人就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四肢非常困重,头脑昏沉,头面部容易出油,嘴里黏腻不清爽,还总是吃不下饭,恶心想吐,大便也非常的黏腻,这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个香砂六君丸来理气化痰,健脾除湿。

再来说“瘀”。我们说气为血之帅,气能推动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那如果气虚无力,血液也会滞留在脉道当中,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瘀血。血脉不通,不通则通,所以瘀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会引起局部疼痛,伸出舌头一看呢,发现舌质紫暗,舌面上有瘀斑,舌下静脉发紫怒张,这种情况就可以参考一个血府逐瘀丸来活血止痛,化瘀通络。
当然了,最后贾医生也要提醒大家,中医用药需要辨证,建议大家还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参考使用,切勿随意乱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