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兴亡 ——解读《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我们一起解读《国家为什么会失败》,重新审视世界,认识国家兴亡、国富国贫、经济增长与世界性不平等的根源...............

一、根源
《国家为什么失败》一书指出:国家兴衰、国富国穷、国家间不平等和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源在于国家制度,在于国家制度为包容性制度或汲取性制度。
二、包容与汲取
所谓包容性,从政治上说,强调广大公众具有政治权利,能够参与政治活动;从经济上说,强调自由进入和竞争,人们可以获得生产性收益的绝大部分,具有很高的生产性激励。
所谓汲取性,从政治上说,广大公众没有决策权,当权者在制度选择和政策制定中起重要作用,政策成为一部分人撰取另一部分人利益的工具;从经济上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由当权者制定,他们以各种方式掠夺生产者,导致生产性激励的不足。
戈登·塔洛克的寻租理论认为,像垄断或关税这样的寻租活动造成的社会成本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奥尔森的分利集团理论认为,分利集团的存在是国家衰落的根源。每个分利集团都试图分得一块蛋糕中更大的份额,并且要让别人分得一块更小的份额,大家都想多分,而没有人做蛋糕,结果就是蛋糕越做越小。从本质上讲,汲取性制度就是寻租社会的制度,是充满了各种各样利益集团的分利社会。
三、国家分类
根据制度性质与政治/经济可以将国家分为四类:
一是采取汲取性政治制度与汲取性经济制度的国家。比如中国清朝、光荣革命前的英国、南美、拉美及非洲。一个国家如果采取汲取性政治制度,那么很可能建立汲取性经济制度。
二是采取包容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个国家如果采取包容性政治制度,那么极不可能建立汲取性经济制度。
三是采取汲取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的国家。这种国家的包容性经济制度难以长期存在,很快会由于汲取性政治制度而发展成为汲取性经济制度。
四是采取包容性政治制度与汲取性经济制度的国家。这种国家不存在。如果一个国家采取包容性政治制度,那它就不会采取汲取性经济制度。
四、经济增长
不同国家之所以在经济成就上存在差别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影响经济运行的规则及激励制度。无论是包容性制度还是汲取性制度,都能产生经济增长,关键是经济增长能否持续,只有包容性制度的经济增长可持续。
包容性制度要求社会上所有人都有可靠的财产权和经济机会,而不仅仅是精英阶层。一方面,包容性经济制度创造市场,给人们职业自由和平等舞台。另一方面,包容性经济制度为技术和教育铺平了道路,它利用包容性市场潜在的能力鼓励技术创新、投资人力、动员多数人的才能和技能,这对经济增长异常重要。
汲取性制度下的经济增长可能有两种截然相反但又相互补充的方式。一是当精英们能够直接将资源配置到他们自己控制的高生产率活动中时,增长就是可能的。二是当汲取性政治制度允许某种程度——即使不完全——的包容性经济制度发展时,增长就会出现。
汲取性制度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创造性破坏和创新。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创新,创新必然伴随创造性破坏,在经济领域是新的取代旧的,在政治领域是破坏已有权力关系,这会带来汲取性制度下的精英阶层的抵制。二是汲取者之间的斗争,阻碍生产力的提高。汲取性制度下的精英们有撰取巨大利益的能力,他们以牺牲社会大部分人的利益获得大量收益,汲取性制度下的政治权力非常令人渴求,许多集团和个人会为之斗争,推动社会走向动荡。
在汲取性政治制度下实现了增长,而经济制度又具有某些包容性的特征时,通常存在一种危险,即经济制度的汲取性加强,增长停止。因为当权者最终会发现,获益更多的方式是用权力限制竞争。
五、创造性破坏
经济创新就是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破坏旧的,创造新的结构。经济创新给经济带来了创造性破坏:它在经济市场上创造了赢家和输家,破坏了特定人群的经济特权,进而影响已有的权力关系。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大部分欧洲国家由贵族控制。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其所拥有的土地或享有的贸易特权。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工厂和城镇从土地拿走了劳动力等资源,新商人和制造业者开始侵蚀贸易特权,城市化以及社会上日益觉醒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也开始挑战土地贵族政治上的垄断权。贵族不仅是经济上的输家,他们还将成为政治上的输家。由此,他们经常形成抵制工业化的可怕力量。
对创造性破坏的担心通常会成为反对包容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根源。在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就担心创造性破坏的政治结果。苏埃托尼乌斯记述了罗马皇帝韦帕芗曾接见一人,他发明了一个装置,能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运输神殿的立柱,韦帕芗拒绝应用这项发明,并宣称“它怎么可能让我养活黎民百姓”。韦帕芗认为,罗马平民必须一直很忙碌、很顺从,否则会导致政治上的不稳定,而搬运立柱能为他们提供工作。中国专制的皇帝们反对变革,寻求稳定,本质上讲就是害怕创造性破坏。
六、两个循环
包容性经济和政治制度倾向于创建良性循环,包容性政治制度与包容性经济制度相互促进,使彼此更具包容性。一方面,包容性政治制度倾向于支持包容性经济制度,这使收入分配更为平等,使广泛的社会阶层更有权力,使政治竞争更加公平。这会限制政治权力的滥用,使得重建汲取性制度更不积极。另一方面,包容性经济制度促进包容性市场的发展,压制大众需求与反对包容性制度会破坏市场收益,使反对者自身的利益受损,进而压制公众比满足他们的要求或部分要求更困难。
良性循环通过多种机制起作用:
一是多元政治制度。一方面,它使得少部分人篡夺权力难上加难。因为其内在逻辑是对权力进行限制和使政治权力在社会中多元分配,而把权力集中到个人或狭隘集团会损坏多元政治制度的基础。另一方面,掌握权力变得不那么重要:没有哪个集团想或敢推翻另一个集团的权力,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权力随后也会受到挑战;同时,权力的广泛分配使得推翻一个集团十分困难。
二是法治观念。法治重视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这意味着法律不能简单地被一个集团适用以侵犯其他集团的权利。并且,法治观念进一步强有力地引入一个观念,即在政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自由媒体的发展。包容性制度允许自由媒体繁荣发展,自由媒体经常提供对包容性制度构成威胁的信息并号召对这种威胁进行控制。
与包容性制度的良性循环相似的是,汲取性制度也会创造恶性循环。汲取性政治制度形成汲取性经济制度,汲取性经济制度反过来又为汲取性政治制度的存续提供了基础。精英们建立汲取性经济制度,汲取性经济制度使他们致富,他们的财富又构成了权力延续的基础。
但是,恶性循环具有毁灭性的一面。汲取性制度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不平等,给控制权力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不受约束的权力,有许多人希望通过斗争来控制国家和制度,使得社会趋于不稳定,进而导致持久的内讧和内战。并且,汲取性制度会为下一个甚至更加撰取的体制开辟了道路,正如寡头铁律所言,推翻原来政体的新领导人承诺会进行激进变革,但这种变革不会推翻原来的制度,反而变本加厉。
七、国家兴亡
富国之所以富,主要是因为它们在过去300年中的某个点上尽力发展出了包容性制度。包容性制度带来创造性破坏和创新,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这些制度进一步通过良性循环得以延续。在包容性经济制度下,财富不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不会出现依靠经济实力提升政治权力的现象。而且,政治权力能够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所以对每个集团和人来讲,他们对于掌控国家权力并不十分感兴趣。
虽然包容性制度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但是有些人和集团建立汲取性制度会富裕得多。纵观历史,大部分社会都是汲取性制度统治的。但是,汲取性制度本身不稳定。
一是汲取性制度下的经济增长受到严格限制,它造成了普遍的不平等,他们从公众那里撰取财富,因而存在发生冲突的潜在可能性。
二是斗争是汲取性制度的固有特征。它会导致财富和权力向极少数精英手中集中。如果另一个集团能够打败并超过这些精英而控制国家,那么它就会成为享受这种财富和权力的集团。
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失败是因为汲取性制度。汲取性制度缺乏创造性破坏和创新,使得经济增长不能持续,并因汲取者间的斗争使得政治动荡不安。而且,恶性循环意味着,尽管汲取性制度导致了国家的崩溃,但无法结束这些制度的统治。尽管内战和革命可能发生在关键时刻,但未必会导致制度变革。
八、中国处境
中国大陆的复兴受益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国外的市场、资金与技术,但其根本原因是摆脱高度集中的经济制度,转向了更包容的经济制度。
威权政治制度下的增长不会持续——因为持续增长是由包容性经济制度和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在中国,立基于赶超战略、外国技术引进和低端制造品出口的增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然而,中国的增长不可持续,特别是当中国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生活水平标准之后。中国所强调的创新与科技更多都是建立在现行制度上的快速投资,而非创造性破坏。带有创造性破坏和真正创新的增长不会到来,中国惊人的增长率会慢慢下降。
现在国家经济和政治失败的解决方案是把他们的汲取性制度转变成包容性制度。如果中国在经济增长达到极限之前就转向包容性政治制度,这就可以避免。
九、发展障碍
专制主义和缺乏政治集权是发展包容性制度的两大截然不同的障碍。但是它们又互相关联:两者的存在都是因为担心创造性破坏,担心失去政治权力。
专制主义是不受法律或其他人约束的统治,其统治是在某些小集团或精英的支持下进行的。专制主义创立汲取性经济制度,压制市场,其制度不具多元性,畏惧创造性破坏,并因统治者的政治策略使产权极不安全。这些不仅消除了个人发明或采用新技术的激励因素,甚至,它还能导致人们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机。然而,对于最有权势的统治者而言,这样会使臣民依赖他们,对他们的统治大有脾益。
包容性制度需要一定程度的政治集权,以便国家能够实施法律秩序、保护产权并在必要时通过投资公共服务鼓励经济活动。政治集权受到抵制是因为担心变革把政治权力从现在的控制者重新分配到新的个人和集团。这意味着某些集团将受到其他集团的控制和约束。通常,社会中平衡的军事力量使得创建集权制度很困难,缺乏一定程度的政治集权意味着没有基本的秩序,没有基本的产权安全,因而难以产生社会对提高生产力的技术进行投资的激励因素。
十、走向繁荣
通常,创造繁荣的的努力以两种方式实施: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穷国的发展是由不良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造成的。他们提出改进方案并劝说穷国采用。但他们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们没有解释不良的政策和制度提出的原因,只是假设穷国领导人无知,结果政策没有被采用、实施,或只是在名义上实施。二是主张政治家通过好的建议修正“微观市场失灵”,来逐步使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但是,这些小的市场失灵可能是冰山一角,是汲取性制度起作用的社会中具有深层原因的问题的症状。造成市场失灵的制度结构会在微观层次上妨碍实施改进激励的干预措施,甚至,被认为按照良好意图建议行事的决策者和官员们可能会适得其反。贫穷的根本原因是汲取性制度,如果不解决根本性问题,一味努力就会徒劳无果。
怎样才能发展包容性制度呢?坦白地说,没有良方。英国包容性制度的建设是通过渐进的变革。广大公众不断与掌握权力的精英阶层进行政治斗争,不断建设包容性制度。良性循环使得英国精英不想也不能用武力平息公众需求,因为这一方面会摧毁已有的包容性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使得公众团体壮大,镇压变得更困难。精英们不得不改革,虽然改革会削弱统治,但却是确保统治延续的唯一方式。渐进变革具有一些优势:
一是英国光荣革命后的政治改革虽然经历150年左右才走向正规,但其更有效,因为渐进性质使它更加强大、更难抵制、也更加持久。二是渐进变革能避免汲取性制度的恶性循环。用暴力推翻汲取性制度可能会建立全新的汲取性制度。正如法国大革命,其建立的民主制度带来了恐慌,后又两次退回君主体制。渐进改革之所以在法国是困难的,恰恰是因为法国社会是高汲取性的,缺乏多元主义。
向包容性制度转变的关键要素,是通过社会大众、多层面的广泛联盟来反对专制主义,用更加包容的多元制度取代专制制度,为社会广大的多元层面赋予政治权力。
一些因素会促进赋权和包容性制度的建设。一是某种程度的集权,这样挑战现有机制的社会运动不会造成法律秩序的缺失。二是少量的政治多元化,使广泛联盟能够形成并延续。三是能够协调人们需求的公民社会机构,使反抗运动不会被当权阶层轻易镇压,也不会沦为另一个集团控制当前汲取性制度的工具。四是自由媒体,为那些为更加包容的制度而斗争的人提供信息或者协调需求和行动。同时,只有社会广泛获得当权者滥用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信息后,社会才能获得权力,并且在很大范围内协调及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