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敢去“年轻化”的公司吗?他们怎样对待35岁+的员工,就会怎样对待年轻人

2021-02-26 11:38 作者:大谦聊职场  | 我要投稿




来源 | LinkedIn(ID:LinkedIn-China)


各位粉丝大家好,我是大谦~


知乎有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被拉出来讨论一回:


问题下面是一个个中年职场人排着队,拿着焦虑的号码牌艰难回答:


被公司边缘化,38岁开始跑滴滴补贴家用;34岁因为住院影响工作,公司要求写认错书否则扣年终奖;
受疫情影响,35岁民营企业中层,被迫断缴五险一金3个月;
HR直接告知说“我们是年轻化公司”,因为年龄不予录用。


确实,那些标榜互联网公司的企业,往往都会拿“年轻化”这个概念造势说事。


就连招聘启事上都写着:“公司扁平化管理、年轻化队伍、学习氛围浓厚”。


可问题是,年轻化到底是一个为了“清除成本”而祭出的幌子,还是真的和职场中年人划清界限?


那些当初被选中并加入的年轻人,最后无疑会变成职场中年人,有谁会考虑他们何去何从?


年轻化的背后

绝不是一句“内卷”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公司年轻化”、“不招30+职场人”、“用完就掉”等职场潜规则是内卷导致的。要知道,其实很多事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互联网浪潮早已将我们的日常颠覆了不知道多少次。


除了渗透到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各个方面之外,互联网带来的还有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机遇和窗口,挥洒热血成为了每个互联网人最好的战斗方式。


如今,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市场已然饱和,三四线城市也接近尾声,曾经的指数型增长又重新回归了线性。曾经喊着“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又开始急于轻装上阵。


结构性调整、公司年轻化、不断迭代、敢于试错,一个个新兴词汇掩盖不了一个古老的劳资真理:


无非是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最优化提高人工效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于是,那些当年激昂着斗志的斗士,如今别人眼里的“老司机”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性价比的比例尺下最失衡的群体。


你说,和年轻人有什么关系?可是年轻就没事了吗?


据数据显示,2020年11月求职招聘的人群中,24岁到35岁人群占比60%以上,为求职者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


很多公司招人时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因此从22岁毕业走入社会到35岁便成了求职黄金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你最好能在这段时间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工作。否则,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


一边是企业接二连三的优化调整,一边是延迟退休的势在必行。


这些正在或已经跨过35岁门槛的“老司机”们,职场生涯刚刚走过1/3,忽然就遭遇了无法言说的尴尬:


后方年轻追兵无数,前方尚无一人引渡。


即便你老老实实留在原地,还要被这个追求年轻化的社会持续边缘化,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根源所在。


一次就好用完就丢

30+的职场人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30+的职场人从来就不缺乏被讨论的机会,比如曾经热播的《小欢喜》。


剧中海清和黄磊扮演夫妇,妻子因为照顾孩子连续请假,面临被降职的“职场危机”,而丈夫因为没有持续学习保持竞争力,落入“人到中年就失业”的人生窘境。


降职、失业、照顾儿女同时砸在一个家庭身上,这可给不少家长提了醒:


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如何在照顾孩子学习的同时保持职场竞争力,是成年人必须面对的难题。


而这样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细化严苛,就像网友总结的那样:996是福报,打工人是人上人。


可到头来,大部分人都躲不过被抛弃的下场。


当你真正步入职场中年,才发现需要面对下面这些扑面而来的难题:


房子很贵,但总要买;婚恋很难,像是配对:升职很难,常常加班;夹层难做,也只能忍;假期不多,只想躺着;富豪很多,但不是我。


这些问题放在2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压根不是问题,因为他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相反的是,中年人却常常如张爱玲笔下写的那样:


发现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少有他可以依靠的人,进而感到虚无与乏力。


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好危机

也不要妄想一直停留着巅峰


有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努力挣钱。


但是钱也不是这么容易挣的,职位不升,工资不涨,股票常跌,市场黑天鹅众多,各种投资看起来都很危险。


那还有什么投资才是最好的?


答案是:投资自己。


持之以恒地投资自己,每一次提高都是本金的永久增长,对于多变的职场和社会而言,不失为一个硬性的个人增值标准。


这里建议,不妨从这几点入手:


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看过太多“年薪百万”的故事,总觉得自己的人生进度落后了,但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人生不是比拼速度的赛跑,停下来才能思考自己的方向和问题。行止有序,才能从容致远。


锻炼并保持健康:有句话说得好,你有命去996,但不一定有命去花996赚来的钱。所以,永远不能忽视对健康的投资。


健康是一项长线投资,如果长期坚持,你和没有健康投资意识的人差别就很大了,而且是稳赚不赔。


投资职业技能:时间是“中年人”的弱点,也是优势。格拉德威尔在《异能》中提出:一项技能想要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需要至少练习10000小时。


职场新人们知识结构再新,学习能力再强,都需要通过时间的积累来进行磨练。中年人要想保持职场竞争力,就需要磨练自己的技能。了解自己的兴趣,选准一项长期而专注地练习。


打造个人品牌:个人品牌的力量,非常巨大。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个人品牌也会越来越重要。


就像安迪·沃霍尔说的那样:“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关键在于积累和把握。


为自己贴上一个独特、专业的标签,并长期以此为标准去要求自己,以提升你在这一方面的专业度和信任度。


写在最后


职场年轻化的背后,是对大龄职场人的潜在危机。


但是没有必要一味地纠结年龄问题,在现在这个多变的职场,你唯一能相信的无非是:


不浪费任何一场好危机,因为危险总伴随着机会而来。


也不要妄想一直停留着巅峰,因为落下去才能更好的爬起来。


毕竟行止有序的职场生涯,才有机会从容致远。


— END —


©文章来源网络,侵删。大谦,Ace求职精英导师,前500强企业运营师。双一流211毕业,4年互联网运营&700+面试经验,专注于大学生与职场小白成长,已帮助1000+大学生斩获心仪Offer。

你敢去“年轻化”的公司吗?他们怎样对待35岁+的员工,就会怎样对待年轻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