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康茂才 字寿卿

康茂才 字寿卿

康茂才(1313年-1370年),字寿卿,蕲县(今湖北蕲春)人。康茂才年轻时通晓经史大义,事母至孝。元朝末年,起义军攻陷蕲县。康茂才召聚兵马,保卫乡里,被朝廷封为长官(官职名),不久改任镇抚。后来,康茂才与众将收复九江,捣毁蕲水黄连寨,改任蕲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屯兵于裕溪、采石。不久,康茂才又升任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公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军渡江。当时,康茂才屯驻采石,扼守长江。朱元璋便派军攻打,但都被康茂才击退。后来,常遇春将康茂才诱出,以伏兵将其部下精锐尽数歼灭。康茂才聚集残军,又在天宁洲设立营寨。1356年(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庆。康茂才率部归降,并道:“以前交战是各为其主,现在屡败乃是天命。您若能饶我不死,我必效犬马之劳。”朱元璋大笑,将他释放,仍让他统领旧部。1357年(至正十七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镇守龙湾。不久,康茂才夺取江阴马驮沙,击败张士诚,缴获敌军楼船。1358年(至正十八年),康茂才随廖永安攻打池州,夺取枞阳,改任都水营田使,主持屯田,并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公元1360年(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攻陷太平,又打算联合张士诚,合攻应天。朱元璋知道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便让他写信给陈友谅,诈为内应,诱其轻进。康茂才派使者去见陈友谅,说自己镇守江东木桥,又在使者返回后,将木桥改为石桥。不久,陈友谅率水军东下,到达江东桥,却发现是石桥,连呼“老康”没有回应,这才知道中计,便率军撤退。陈友谅退至龙湾时,明军伏兵四起。康茂才等众将奋勇出击,大败陈友谅。1361年(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亲自征讨陈友谅,康茂才率水军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后,康茂才又接连夺取蕲州、兴国、汉阳,并顺江而下,攻克黄梅寨、瑞昌,大败伪汉八指挥,改任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围困洪都府。康茂才随朱元璋前往救援,并参与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败而死,其子陈理返回武昌称帝。不久,康茂才随朱元璋征讨武昌,因功进封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是为明太祖,并派大将军徐达北伐元朝。康茂才随军平定山东,又渡河夺取汴梁、洛阳,并屯驻陕州。康茂才驻军陕州期间,筹集粮草,建造浮桥,接引大军,并招抚绛州、解州,扼守潼关,抵御陕西元军。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都立碑颂扬他的功德。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康茂才又随徐达夺取定西、兴元,在回军途中病逝,时年五十七岁。朱元璋得知后,追赠康茂才为推忠翊运宣力怀远功臣、光禄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蕲国公,赐谥武义(一作武康)。
统帅 B-
(康茂才值元祚将终,四方云扰,结义旅以捍蔽为务。时太祖来攻,茂才兵虽寡,而以宽弘得士卒心,故临阵人多效死,於是数战不克。后从太祖克陈友谅,灭张士诚,北取中原,皆有功。)
武力 C+
(康茂才进逼平江,张士诚即遣锐卒来迎斗,大战尹山桥。茂才持戟督战益力,锐卒尽覆。)
军谋 C
(康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太祖虑之,数出兵挑战,不能克。常遇春遣游兵虚挠之,茂才连日发军以应。遇春度其力疲,夜设伏兵,质明,歼其精锐殆尽。)
智略 B
(康茂才通经史大义,元末,结义兵保乡里。及为太祖败,乃率所部余兵三千解甲来附,免冠顿首曰:“前日之战,各为其主;今日屡败,天数也。事至於此,死生唯命。苟得生全,尚竭犬马之力,以图报效。”上笑而释之,仍许统所部兵。会陈友谅攻应天,太祖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至,伏兵四起。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
内政 B-
(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初,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屯田大获。后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招来绛、解诸州。)
魅力 B+
(康茂才事太夫人以孝闻,轻财仗义,意气磊落而尤有志于事功。及遇太祖,率众臣附,坦然而不惑,可谓上知天命,下本人心者矣。由是昭被宠眷,倚之以心膂,用之为爪牙。十余年间,屡从征讨,茂绩奇勋,著称当世,存则安富尊荣,加以爵位;薨则疏封赐谥,贲及九泉。令名垂于竹帛,重禄延于子孙,公其可以不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