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原始人是冷血的猎手,还是敏感的猎物?原始社会值得我们向往吗?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首发于B站专栏,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人类早期的生活,至今仍是谜团重重。既有的古人类学研究,随着新科技方法如DNA分析、年代测量等的引入,科学性不断增加,但仍然掺杂着大量的似是而非的猜测、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传统的迷信。因此,大量的、基本的争论在此领域到处都是。
比如,今天人类高居食物链的顶端,可一直是如此的吗?换言之,人类生来就是猎手而非猎物吗?
应该说,人类猎人说如今占据着主流,即人类天生就是勇敢、冷血和狡猾的猎人,这影响了整个人类的进化史、行为模式和文化。比如与它相一致,流行残暴智人说,即我们这一支克罗马农人的后代十分凶残,灭绝了自己的其他同类以及许多其他物种。比如说,如今人类社会相互倾轧,竞争性极高,这与现代智人本性有关。
有些人则相信人类猎物说,比如《被狩猎的人类》一书的观点。人类猎物假说认为,人类在早期很长的历史中,其实同时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很多捕食者,如豹子、猛禽、豺狼、巨蟒和鳄鱼等,曾广泛地捕食原始人。为了防范和抵御捕食者的攻击,克罗马农人不断进化,形成了今天人类文化的特征。比如,为了避免被吃掉,人类变得更聪明,成为社会性动物。
双方都有自己的证据,都能有证据地质疑对手。比如,《被狩猎的人类》认为,人类猎人说是受到基督教神话影响的产物。但是,它们的问题都是明显的。比如,人类群居究竟是为了攻击还是为了防御呢?似乎都可以说的通。也就是说,同样的化石证据、体质证据可以为两种说法辩护。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在意人类是猎人还是猎物呢?由于牵涉到人,古人类学不得不被意识形态、道德考虑和情感因素等科学之外的东西所影响。它不是物理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物理学。在我看来,人类同时是猎人和猎物,或者人类只是其中一种,不应该引申为道德说教。说实话,我对泛滥的道德说教感到很厌烦。
同样的例子还有:原始社会值得我们向往吗?在一些人眼中,原始社会小国寡民,人际关系紧密,社会竞争压力小,不像工业社会一样残酷竞争,人人孤独。卢梭的完美原始想象,就是一种典型看法。相反,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原始人寿命短,靠天吃饭,被猛兽所威胁,被自然力量控制,生活在愚昧和恐惧中。
在《昨日之前的世界》中,戴蒙德从5个方面比较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即划分地盘,战争与和平,儿童与老人,危险与应对,以及宗教信仰、语言和健康,并根据这种比较给出了一些当代社会发展的建议。不过,他说不要把原始生活想得太美好。
我是不相信原始社会会有多好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农业革命虽然提高了生产力,但给人类戴上劳累的枷锁,之前的采集狩猎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这种说法和基督教中出走伊甸园的故事很匹配,显然是反启蒙、反进步、反理性的观点。劳累不等于不好。猪不用干活,可不是所有人愿意做猪的。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