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美研,我只申了一所!加州,我来啦!

2023-06-28 19:10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UCSB 3+1+N 项目交流

我是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集成电路专业2019级的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和世毕盟合作,大四学年在UCSB交流,现在正式收到了UCSB ECE PhD offer,即将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小镇展开我的PhD科研生涯。


我的背景

学校:华中科技大学

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海外科研:UCSB 3+1 交流项目

科研成果:1篇CLEO光学会议一作(申请时在投),2封强推(1校内+1海外)

Offer: UCSB ECE PhD(12月初收到教授口头offer,确认留组后只申请了这一个项目)


与GGU接轨

从大一开始就确定出国读研,陆续和多位学长交流,对出国申请有基本了解,在早期就排开了申请中绝大部分坑。但除了提早准备语言外并没有明确的方向。当时的感受是网上信息很多,但毕竟没有亲身体验过,感受其实没有那么深,更多的是想要有经验的人来帮助我做更细的规划,有更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大二下学期与同一高中的学长交流后,决定联系中介。学长计划申请的是CS PhD,正是与世毕盟的史老师合作,学长评价极好。我和史老师交流后,很快就确定了合作。


刚刚加入世毕盟时,我的计划是申请美国master,对PhD那是想都不敢想(现在看来还是当时缺乏了解,觉得读博做科研是我碰都不能碰的东西hhhhh)。但世毕盟的史老师依然建议我尽早联系校内导师开展科研,其一是通过亲身实践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看自己适不适合科研,其二,科研经历对于申请牛校master项目也非常有帮助。


可以说,这个建议极大地改变了我人生的走向,从此我也就走上了科研的不归路。


科研

大一大二期间,除了课程学习外,我的重心放在一些课外比赛上,如数学建模(美赛)、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现在回顾,这些比赛经历虽然对于申请是没有直接帮助的,但在这些比赛中收获的成绩以及锻炼的各种能力,也极大地帮助我开展后续的科研,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得到导师的赏识。


我的第一段科研经历是在大三才开始的,大三上学期正式联系了现在的校内导师,旁听组会后发现有与我之前比赛经历非常相关的研究方向,与学长交谈后决定加入该课题组。由于大三上学业极为繁忙,我主要完成了一些理论学习,在寒假期间上手设计,大三下学期开始整个系统的搭建。


对于国内的PhD申请者,最重要的背景即为1. 硬性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 国外科研经历以及国外导师推荐信。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即使大三期间我拼尽全力想要完成项目,但在五月份的时候,我也感觉在申请前发表论文难以企及;对于海外经历,往届学长通常会参加暑研,我当时计划麻烦校内导师帮忙推荐到联系紧密的课题组开展暑研(上一届学长的方案)。但当时诸多情况(包括疫情、学院暑期特殊安排),在五月时我也基本确定暑研告吹。与教务battle无果后,想到还可以尝试交流项目,了解之后才发现相比自己联系暑研,学校的交流项目简直太香了,包括但不仅限于:


• 省去自己套磁或者找国内导师帮忙联系的麻烦


• 时间更长,线下项目,有更多机会联系导师进组科研


• 方便签证(暑研的话需要导师帮忙开具证明)


• 可以通过国教院的认证完成学分互换,不用担心毕业问题


说来真的非常幸运,我甚至是在申请截止两天后才联系国教院老师的,当时已经满员...不过当时确实感觉这个项目非常适合自己,决心再争取一下,当天在官网找到UCSB项目的负责人的邮件,向他表示强烈的参与欲望,他很快也帮我联系了中国区的负责老师。两天之后,国教院老师联系我说有一位同学决定参加另一个交流项目,有名额空缺,当天帮我安排了面试。由于提前做足准备(大三就考出TOEFL GRE,有过科研经历,CV PS都有一版初稿),面试老师对我特别满意(当时称我是今年项目最优秀的学生orz),最终非常幸运顺利上车。在这里也特别感谢世毕盟的老师,帮助我提前规划,在申请交流项目时就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的海外科研,我的timeline如下:


• 7月初提前联系了UCSB的导师,进行interview介绍了我此前的科研经历,讨论可能的研究方向;


• 暑假开始我相应开展了文献调研,进行初步尝试,8月主动联系导师汇报进度


• 9月底开学后与导师线下meeting,细化研究方向。


• 10月份导师打算开展新的合作,内容为光神经网络。此前我没有接触过光学相关研究,但我主动表示愿意尝试这个方向


• 随后就是10月11月的高强度research,这段时间可能是我这辈子效率最高的时候了,迅速学习了两个从未接触的方向,每周与合作的哥们线下meeting,之后结合光计算平台的特征提出了自己的idea并迅速实现,验证得到的初步结果很好,11月底发表了自己第一篇paper


• 12月初学期结束后,教授明确表示愿意接受我留组读PhD


从科研方向、组内氛围、生活环境等多方面考虑来看,我认为UCSB就是对我最佳的选择,于是选择留组,最后只提交了UCSB的PhD申请(还省去了正常申请时多个院校需要准备的申请费、多封文书、面试等),2月初收到学院的正式offer。



7CDB89C8ABC4FD069CA266CC69B95B3D


海景大lab。UCSB CS/ECE的lab就坐落在海边。

就是说看着这工作环境哥们也走不动路了


生活

刚来的第一个学期确实非常忙碌,课程+科研+申请的压力也会让我偶尔emo。但每天早晨看到明媚的阳光(对加州这地方真的天天大太阳),学校里大家明媚友善的笑容,想到自己未来的生活,就又有动力去解决一个个DDL,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UCSB坐落在海滨小镇上,这里可以说是集合了美国所有的优点而排除了绝大部分问题(治安极好,从未听闻恶性犯罪,以至于去洛杉矶看球开车经过桥洞的时候才意识到Santa Barbara并不是最真实的美国hhhh)。学校就坐落在海滨,学emo了就喜欢散步去学校边上的沙滩,欣赏日落,短暂放空,然后去食堂吃个饭晚上接着干活。


图书馆顶楼观景位


累了可以直接躺大草地


学校的海滩 甚至可以赶海


顺便看个日落


每次下雨都能见到彩虹


可以说UCSB极佳的生活环境也是我决定留在这里读PhD的关键因素:安静祥和的小镇适合静下心科研学习,离洛杉矶2小时的车程也足够方便周末出行(去LA Irvine那就真跟回国了一样),周围的山头也非常值得探索。就是租房是真的很贵而且难找。


总结

整个申请季下来,世毕盟对我的帮助可以说是相当大的,包括但不限于push走上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科研道路(最后发现这确实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及在22Fall交流期间课程workload+校内科研收尾+海外科研起步+完善申请文书超多线程并行时的督促、高效交流、高质量的文书修改迭代。以我的性格,在如此焦头烂额之下,一定会把文书这种看起来不那么紧急的事情拖到最后...


1.尽早开始准备,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摇摆不定。


2.如果一时无法决定,先动手尝试,亲身体验才能有自己的答案;一时不知道哪个更适合自己,先向着更高的目标尝试。


3.广泛收集信息。尤其是对于PhD申请者,中介实际上也只能辅助,最懂的自己研究方向的还得是自己以及直系学长。


  – 说实话,对于信息收集这事,我还有挺多想讲的...我个人其实是那种不太愿意找人问问题,但这也从另一方面锻炼了我独立收集信息的能力,一般都是自己做足工科,对问题背景已经有充分了解,再有针对性地去联系学长。


  – 就如同申请上,导师课题组大体的研究方向,近期的研究重心,在领域内的水平,这些都是很容易获取的。那么也就剩下组内科研氛围、近期导师申funding的方向这些比较内部的信息,需要通过联系组里学长得知,发邮件联系时也就非常清晰,节省双方时间。


  – 但如果啥功课都不做,甚至问出“这个方向是做什么的,好不好?”这种问题... 说实话,感觉也很难有人有耐心这么回答吧...而且一点功课不做的话,对方说的也没有足够体会。


4.积极迎接挑战,抓住展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害怕尝试没有接触过的领域。


5.不要闭门造车


  – 参考我到五月份才想到去了解交流项目...


6.就算看起来已经没希望的事情,也要尽力去争取一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实际上,很多机会都是这样争取而来的!


  – 参考我最后成功上车交流项目


7.以我的个人经历来看,美国高校的大部分AP们其实都非常欢迎本科生intern。对于AP组,往往组内人手紧张,都有各自的科研任务;如果导师想申请新的研究方向,就非常希望能有额外人手来帮忙做初步的preliminary result。所以,对于想在交流期间进组科研的学弟学妹们,我的建议是大胆尝试,主动联系,这边导师看重的不是你的GPA 语言等标化成绩,更看重的是你在intern期间的主动性、积极性,做研究最重要是self-motivation以及creative thoughts。相应的,如果能在大二、大三提前联系国内导师,进组尝试上手一些项目,积累科研经验,就更有可能在申请前的3个月迅速上手,取得成果,从而争取到强推或者留组offer。


8.交流项目实在是香到爆炸,包括但不限于:


    1.为期一年的线下交流机会,充分体验美国大学的教学、生活环境


    2.线下进组科研的机会,能够与UCSB的导师、学长们共同开展科研,积攒科研经历,拿到国外导师的科研推冲击更好的Master/PhD项目,或者直接留组offer


    3.丰富的申请信息来源,身边的学长就是最好的申请指导,英语学习环境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专业CV PS等文书,也方便找native speaker帮忙修改润色


    4.极大概率拿到5年F-1签证(STEM Master/PhD面签绝大部分都会被check,最后只能拿到1年签证),之后读研读博期间回国没有阻碍


    5.对于继续留在UC系统读研、读博的同学,交流期间拿到的graduate学分可以直接转到Master/PhD项目,之后省事+少交学费


    6.某些学院甚至有毕设减免,比如我只需要最后交一篇毕业论文,不用开题不用中期检查不用答辩不用写日记


有想法的同学,建议尽早开始了解,与家人充分沟通,权衡利弊,提前开始准备!


花这么长时间写这篇文章,一是总结一下自己来时的路,踩过的坑,算是对本科生涯做个总结,二也是希望能帮助到后来者。学弟学妹们申请顺利!


2023美研,我只申了一所!加州,我来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