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报考二三事(消极向)



最近高考出分了,一年一度的志愿选择难题似乎仍旧困扰着很多考生及其家长,网上关于专业介绍、报考建议的内容又成了热门话题,失去时效性的陈年视频也被翻出来作为参考,专业、就业、现实、梦想,简单的词汇编织起繁复绵密的大网,不由分说扑盖下来,罩住了人们的遐思与回首。看见有关于内蒙古志愿报考模式的讨论,死去的记忆突然把我拉回了那个燥热的夏天。
对于现今高考和填报志愿的改革,我并无了解,只能从熟悉的五年前的角度讲起。那时移动网络还没那么发达,过去的十多年里,我能闭着眼睛分清哪张钞票是什么面额,学校食堂饭卡的充值还是带现金去人工登记,小卖铺还在用少给一块钱的方式坑小孩子,在我高考结束换了新手机,第一次开通移动数据时,发现世界的样子与我的认知似乎有些出入。说来奇怪,虽然我一直都有手机,也见证了从200块翻盖国产杂牌机到跨时代更新的苹果旗舰5s的更替,家里也不乏有电脑、宽带和后期接入的WiFi,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从来不是通过互联网,而是电视新闻、长辈的教诲和学校里的闲聊,至于互联网的用途,不过是玩玩游戏搜搜色图,偶尔查个资料罢了。于是某一天和父亲去早市,就连闹哄哄的菜市场都一铺一个二维码,信息时代似乎真的来临了,但随即我发现自己不过是这个时代的文盲——对事物缺乏常识,不会搜索信息,对自己一无所知。
当有了了解各个学校和专业的迫切需求,我和家里人便动用以往擅长的老办法搜集信息,当然,起码我还有网络,而母亲能依靠的只有那本厚厚的全省招生计划和解读书了。我们下了不少功夫,母亲竟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积攒下了一厚沓手写的册子,上面罗列了我大概能够到的学校专业以及它们的特点等信息,事无巨细。那时我们一致认可的是学校 > 专业 > 地域的优先级,之前楼下的一位学姐劝过我优先选择地域,我不以为意,但后来又有了新的解读,不过那是后话了。在这个过程中,最令人不安的事是我逐行搜索过好几遍招收理科考生的学校专业的列表后,仍然拿不定主意。我一度痴迷于高级编程语言,单纯是因为对电脑这个物件的好奇和喜爱,以及编程能优化一些数学上冗余的计算过程,我就执着地认为编程有着“无穷的可能性”和“极高的自由度”,并认为自己很擅长计算机,再出于从小对安全感的渴望,我最终拟定了信息安全这一目标专业,希望自由全能的编程能庇护我脆弱的内心。然而我还没下定决心,母亲先下了决断,她要求我考军校。
家里人都是非常保守的,机缘巧合下从农村走向城市扎下根的,他们对苦难和幸福有着一套完备且确实有效的认知体系,笃信人善被人欺,实用至上,主张维持尽善尽美的外在形象,但不可遗漏能占的便宜。于情于理,毕业包吃包住包分配,享受各种优先待遇,未来不必操心的军校成了绝佳的选择。然而不巧,我虽不确定究竟喜欢什么,但很清楚对这种理念和军事生活都非常反感,于是我和母亲大闹一场,不欢而散。两天后,父亲带我到当地武装部领了表格和承诺书。最后,我已经填好所有文件,一旦上交,就没有后悔的余地,若填报志愿时不选择提前批军校,便视为逃兵(大概是这样,总之很严酷)。那时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坚定无比的想法:我绝不去军校,我不能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不负责任的推荐和苍白无力的担保。在这件事上,我最后胜利了,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抓住了命运,也为日后与家人的嫌隙埋下了祸根。
内蒙古的志愿填报很残酷、很刺激,我认为也有失公平合理。规则大致是:考生被分成若干分数段,每分段开始填报时间一致,越高分段结束填报时间越早,每分段结束后,下一分段只可继续分配剩余的计划人数;每人只可选择一所学校,可选择六个专业,按志愿等级排序;采用实时填报方式,结果实时显示,内蒙古考生少,这样折腾服务器受得了。你能在系统上看到当前学校、专业的计划人数、排队人数和你自己的排位,所以需要不停切换学校专业,查看当前的位次并据此及时调整策略。(填报结束时,你不会额外看到什么信息,只是不能再操作了,所以结果其实是未定的,还有调剂等规则决定结果)在分段结束时,存在赌的成分,你可以求稳退到分低一些的学校,也可以利用他人这个心理冲一波高分名校,这是考生之间的、实力之外的心理博弈。分数段的存在使这种博弈天然对某些人有优劣,举个简单的例子:620-649,650-679是两个分数段,650分的小明想冲同济,但在一共9个人的计划中他排第10,如果不换学校,有可能面临着脱档,也就是不能再选择一本学校的后果,小明觉得承担不起这种后果,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川大,另有一人也抱着同样的想法;650分段结束后,649分的小华便是当前分段的霸主,只要名校有空位,他指哪去哪,没人能比他靠前,小华看到同济只招了8个,还有个空位,他理所应当占了坑,没有悬念地被同济录取。你看,就像一场pvp游戏,人们时刻注意力紧绷,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机巧,想方设法赢得胜利。但与游戏不同的是,赢家笑不出来,败者不配再战,所以我称其“残酷”。并且南方的知名高校,尤其上海,点名批评复旦,一年本科新生招4000人,在内蒙古招生人数却极其少,经常是隔一年招一次,文理科加起来全省不到10人,还都是冷门专业,不如上海一所高中指标多,所以我称其不公平不合理。
我深深地记得,我们许多人包下了一间网吧,最后的几分钟里,我尽量快速准确地移动点击鼠标,输入随机验证码,查看排名,编辑,重新选择专业,退出,重新选择学校,循环往复。左边是拿着一沓笔记自顾自翻阅已经不敢说话的母亲,右边是努力指导我操作让我不要紧张的父亲,对面桌上站起来了已经填报完毕一身轻松的同学,集体填报的组织者、富有经验的上届学生家长过来提醒我不要遗漏的事项——网吧的青轴键盘啪嗒声格外响亮,一切目光集中到我身上,我尽量不去分散视线,专注在让手的颤抖幅度小一点。把手从鼠标上移开后,闪着RGB光效的灯依旧亮眼,我却只感到一阵空虚的解脱。那是我备战高考期间从未有过的压力。
后来又陆续经历了调剂、入学转专业等一系列事情,我一度转去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网络安全专业,却又悲哀地发现它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不到一学期就失去了兴趣和动力,从此在学业上一蹶不振。要问我有没有后悔过,我想那是必然的,我悔恨又自责,又觉得该悔恨自责的另有其人、另有其物。应试的学校教育、片面的家庭教育、过晚的自我觉醒,无一不促成后来相对低谷的人生。但毕竟往事已逝,未来未至,我们能且仅能把握渺小又关键的当下,定义此刻价值,赋予此刻意义。
如果让我给如今的准大学生提点建议,那我会说,学姐还是更明白,学校在大城市,你的阅历就越丰富,机会就越多,胸襟就越宽广,尤其对于不发达地区的人更是如此。但终究别人的建议只适用于他自己,所以,认清你自己,走你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