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中国击中了美国一个关键的战略弱点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周四访问北京,双方“就关切领域进行直接沟通,并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但这并不能成为解决当前中美矛盾的灵丹妙药。
在她访问前两天,中国宣布对生产芯片的关键金属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就是对她访华的“最好礼物”。尽管中国外交部称“不针对特定国家”,但西方媒体都解读为针对美国,是对华盛顿“日益加强的出口管制的报复”。
镓和锗这两种材料主要由中国出口,它们的全球供应大部分来自中国。除了半导体,这两种金属还用于太阳能电池板和手机等产品,在军事上也有广泛应用。美国国内没有镓和锗的生产,必须依赖进口。《今日俄罗斯》认为,“在美国政府试图强行改写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并将其迁往海外之际,北京方面击中了一个关键的战略弱点。”
按照这家俄罗斯媒体的说法,美国和中国之间正在兴起的冷战是围绕供应链展开的,即对关键材料的控制和生产公共产品的能力。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认为开放的市场和全球供应链只对中国有利。因此,美国实施大国竞争的外交政策,通过把无限夸大“国家安全”,在全球掀起一股逆全球化的浊流。因此,供应链被政治化,以证明美国对它们的充分控制是合理的,从而保持华盛顿的全球主导地位。
为此,美国官员经常在公开言论中谈论“弹性供应链”,但这实际上意味着,通过实现关键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回流美国本土和盟友支持,以结束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对这些产品的制造业垄断,同时阻止中国向关键技术链上游推进,努力将中国挤出这些供应链。为此,美国已将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黑名单,禁止它们获得关键技术,并试图通过拉拢盟友来遏制半导体制造设备向中国的出口。
因此,华盛顿向日本、韩国和台湾岛的全球先进半导体公司施压,通过“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强迫他们在美国建厂,寻求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科技供应链,同时压制中国。一直以来,中国对美国、日本和荷兰的敌意抱有警惕,但仍抱有幻想。这是因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然而,荷兰对芯片制造设备进行出口的进一步管制,标志着该国完全臣服于美国。中国被迫以牙还牙。通过对镓和锗实施出口管制,中国获得了与西方谈判的筹码。
尽管美国一直叫嚣“去中国化”,把中国完全排降在全球产业链之外,但其战略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美国本身并不能直接生产半导体的所有原材料。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击中了美国的痛处。当然,对于那些对中国没有恶意的国家,完全不必要担心。
中国是全球镓的第一生产大国。按照美媒彭博社的说法,中国占全球中国占镓供应量的94%。储量占第二位的是美国死敌俄罗斯,第三位的是乌克兰,但储量位于俄罗斯控制的顿巴斯地区。美国和其盟友要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芯片产业链是不可能。你让我不好过,我也不会让你好过。中国就是要让美国提高成本和降低生产效率,来扼杀华盛顿的全球半导体野心。
《今日俄罗斯》认为,中国利用镓和锗作为杠杆,使供应链集中在自己周围,阻止美国实现其完全“去中国化”半导体产业的愿景,并建立一个“围绕中国”的新链。这也可以用来阻止美国试图在印度等竞争国家,建立关键商品材料的替代供应链。
这只会凸显出美国试图打压中国半导体崛起的做法,是多么短视。当一个国家拥有关键的商品或材料时,当对这些商品的需求至关重要时,几乎不可能将其与全球市场隔离开来。当然,美国可能会被迫从更昂贵的来源获得所需的镓,甚至通过第三国,但这只会更昂贵,没有市场竞争力。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里斯托弗在《南华早报》刊文称,获取镓、锗和稀土等金属的机会有限,可能会影响美国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与此同时,美国对先进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禁令,可能会损害中国的经济。他认为,“中美科技战愈演愈烈,没有一方获胜”。
中国管制镓和锗的出口只是“警告”,但不是“致命一击”除非两国很快达成休战,否则中国可能会扩大出口禁令,将稀土金属包括在内。虽然稀土金属并不那么稀有,但这些金属的提取、加工和精炼在美国带来了一系列技术、政治和环境问题。耶伦访华,提供了中美双方面对面讨价还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