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服考研笔记-专题十四《唐宋时期男子服饰的异同》

以下文章内容总结自《中国服装史》-袁仄
简述唐宋时期男子服饰的异同
(1)唐代是我国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 也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期。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国土辽阔、民族多元, 对外交流频繁, 世风开放, 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些使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 气度格外恢弘, 兼容并蓄, 广彩博收, 从而达到了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同时, 该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外贸易交通的发达, 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发展, 高超精湛的纺织工艺以及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地吸收和消化等, 共同造就了唐代服饰的丰富多彩。
(2)一般的公服和常服都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 形成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①一般男子仍着衫、襦、袄、裤褶和半臂等。百姓穿本色麻布衣, 两旁开衩, 名叫"短骻衫", 衣服短小, 一般是劳动阶级的服装。②唐朝男子服装的主要形式是圆领袍衫, 男子无论贵贱皆服。圆领袍衫又称为团领袍衫, 样式为上衣连下属的深衣制, 形制为圆领石衽, 领袖及襟出有缘边, 前后襟下缘各接横斓以示下裳之意, 有夹单之别, 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头, 下登乌皮六合靴, 腰系革带。官员的袍衫主要以颜色区别等级,贞观四年, 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 五品以上服绯色, 六品七品服绿色, 八品九品服青色, 后因深青乱紫, 改八品九品服碧色。③幞头, 幞头之制出于北齐, 隋唐之初逐步定型, 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 裹在发髻的后部, 稍稍突起并微微前倾, 式样有三五种, 初尚平头小样, 而后渐高。幞头脚的形状非常多样,幞头不仅为男子头衣, 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从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渐演化成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 幞头与帻相似, 变化形式多, 适用范围更广。
(3)宋朝初期, 军制基本承袭唐代, 衣冠服饰也袭晚唐五代遗制。官员的公服由袍衫、幞头、革带、革履组成。一般男装与唐相同, 有襦、袄、襕衫和背子。官员也都佩戴鱼袋。但宋代男子服饰中还有方心曲领、直掇、巾等, 且宋代幞头与唐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形制和仪态。
(4)宋代, 儒学得到了复兴, 由程颐、程颢、朱熹创立的"理学"使儒学真正得到的哲学化, 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 仁义为本"、"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 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 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在服饰风格上, 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 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 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因此, 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 纤细、朴素无华; 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 色彩质补而洁净。
①宋代的袍衫在形制上与唐代基本相同, 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 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 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形式。但宋代官员除了用袍服的颜色还用纹样、质料来区分等级。
②革带和佩鱼, 革带是区分官阶高低的附属物, 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 鱼袋是由唐代定制发展而来, 是宫吏出入城门, 彼此联络的凭证。在宋代, 只有能穿紫服绯的官员才有佩挂鱼袋的资格。
③方心曲领, 宋代以前, 官员穿着制服, 里面只衬一个圆形护领; 宋代开始, 凡穿朝服, 项间必戴方心曲领,用来防止衣领雍起, 并起压贴的作用。
④直掇, 是宋代男子的常用服式, 对襟大袖, 后背中缝直通到底。
⑤幞头与巾, 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 帝王百官, 除了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服冠冕外, 一律戴幞头。形制以直角为多, 长如直尺。宋代幞头少了爽利便捷之气而多了仪态威严之感,初幞脚尚短后逐渐加长。除直脚外, 还有曲脚、交脚, 均以铁丝,琴弦或竹篾为骨, 弯制成不同的形状。巾子并非正式的头衣, 而是燕居时的装束,普通百姓多戴巾子。
文章内容为个人考研时期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纠正补充的可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