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春秋时期的大部分诸侯国内为什么都没有外戚专权的问题?

2020-06-22 11:02 作者:御鬼人  | 我要投稿

西周的统治体系在春秋基本崩溃,各诸侯内部也是动乱频频,史书称之为“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很多诸侯更是臣下彻底取代,比如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奇怪的是,春秋时期却几乎没有出现外戚专权,以至于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掌权外戚直到战国才出现。春秋时期的贵族女子也就吹吹枕边风、搞搞宫斗,几乎没有外戚专权的想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春秋虽然“礼崩乐坏”,但并不是说全部周礼都被天下诸侯抛弃了。周礼的有些规定因为适应春秋的社会生活,依然被天下诸侯士人所遵守,有些规定甚至影响至今,比如周礼有关婚姻的“同姓不婚”。

“姓”在春秋指的是血缘族群,与今天的姓并不一样。“同姓不婚”则是同一个血缘族群的男女不能结婚,比如姬姓男子不能娶姬姓女子。除了姓之外,贵族还用“氏”表示家族领地,更接近我们今天的姓。

西周和春秋中前期的诸侯国基本都是同姓族群的聚居地,异姓贵族的数量极少并且没什么影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诸侯国的同姓族群发展出了多个氏族,实际血缘关系越来越远,但终究还是同姓。

诸侯国内各家贵族的“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同姓贵族。按照“同姓不婚”的规定,诸侯不能从本国的同姓贵族中挑选妻妾。而国内的异姓贵族往往地位很低,他们的女性也难以成为诸侯妻妾的人选。

正因如此,国君的妻妾(特别是正妻)基本都是从其他异姓诸侯的宗室女中挑选的。异姓宗室女出嫁时虽然会携带近侍或者奴婢,但她不可能带着自家的贵族进入丈夫的异姓诸侯国,只能单身出嫁。

这些异姓女子在丈夫的诸侯国内没有可以依靠的本家亲戚,自然没有实施外戚专权的条件了。虽然诸侯国君也会从本国异姓贵族的女子中挑选妾,但本国异姓贵族的地位和影响都难以做到外戚专权。

可以“同姓不婚”的规定成为春秋各诸侯国杜绝外戚专权的重要条件,因此该规定也被很多诸侯恪守。直到姓氏合一的战国时期,“同姓不婚”的意思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外戚专权才在历史上出现。

春秋时期的大部分诸侯国内为什么都没有外戚专权的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