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风物---东山书院
中秋节恰逢教师节,讲些应景的,东瓯的人文发源之地---东山书院。
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王开祖设塾讲学于永嘉城东华盖山,且华盖山又名“东山”,因此后世称此书院为“东山书院”。东山书院原址在公园对面的华盖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毁于台风,三十一年温州知府龚秉德重修,清雍正十年(1732)温州巡道芮复传移建于今积谷山麓。

清雍正年间,东山书院移建于城东南积谷山麓,不称其为积谷山书院,而仍沿用东山书院之名,可见其学脉传承。“山之胜甲一郡而书院坐收之”,新址效仿朱子择山水最佳处而建书院。积谷山为谢灵运故迹,他曾凿池于积谷山下,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这也就是池上楼的出处,到时候应当也会出一篇详细聊聊。书院傍山筑舍,依石为门,前绘谢灵运像,内祀王开祖。可见,东山书院开永嘉之学脉,又与山水诗之文脉有渊源。
王开祖以孟子以来道学不明,乃以“述尧舜之道,论文武之治,杜淫邪之路,辟皇极之门”为宗旨,同时他也十分强调践行。他说:“举天下知孔子之言而不行孔子之道,是不知孔子之道也。”其影响所致,南宋永嘉学者尤重视事功,同时东山讲学也开创了永嘉学术之风气。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东山书院迎来全盛时期,书院相继重修增加学田,延请名师主持讲席。温州府学教授陆汝钦、王执玉都曾掌教东山书院,著名学者孙扩图、张振夔、孙锵鸣、王棻等曾主讲东山书院,一时间书院人才济济,大有稷下学宫之象。
时间到了近代,瓯海道尹林鹍翔以当时漏海米之罚款为经费,重修积谷山下的东山书院,并设立“永嘉词人祠堂”。仿照杭州西溪两浙词人祠堂形式,立有永嘉历代游宦、寓贤、方外、闺阁等词人的木主。

2020年10月,历经一年改造提升,已消失近百年的东山书院和卧树楼,重新回到温州人的视线。 重建的东山书院,位于积谷山麓、中山公园内,书院为两层结构,三开间,飞檐翘角,古色古韵,二楼上方悬挂“东南邹鲁”匾额,书院主楼东有“晚晴阁”。入口门台上有“飞霞犹是”四个大字,门前有回文联“卧树楼台楼树卧,飞霞洞口洞霞飞”。步入书院,多副对联值得细细品味。入屋,有孙扩图《忆江南,温州好》组词等,内部座椅、茶几、文房四宝俱全。推窗而望,树木古朴,幽静安然。一如东山书院开山鼻祖王开祖的《儒志编》所言:“学者,国之大本;教者,国之大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