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唯梦论(1-3-1-4)——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哲学;兼论梦在主

2023-08-06 10:02 作者:瑞瓦肖的风  | 我要投稿

唯梦论(Dreamism),代表人物:苏轼。


1-3-1-1:客观“唯心主义”,1-3-1-2:主观“唯心主义”,1-3-1-3:现实“唯心主义”。1-3-1-1站在集体语言(集体)那边、众人口中的至高精神(在生活中体现为集体伦理);1-3-1-2认为首先得是个人内心的孤绝的绝对真诚的自我意识作为spirit的载体,因而它站在个人良心(个体)那边;1-3-1-3则是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精神的现实化(运动)创造出了集体,也创造出了个人,因而集体于个体之间没有冲突,如果有冲突用(violent)action消灭就行了(因而导致Fascism)。


这三种“唯心主义”都在围绕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精神化的内化的秩序做文章。这种精神化的内化的秩序不仅意味着服从,更意味着认同,所以这三种“唯心主义”都是在争要认同什么样的秩序,但它们都设定/认同世界的统一的秩序=精神维度(认为世界有那样一个完满的统一秩序,问题只在于如何去落实[落实在集体/个人/行动])。


而唯梦论的姿态则是:“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场域论(1):世界

本体论(3):中心化,精神/spirit对于Being和beings的调和

认识论(1):心灵,精神主宰/支配下的心灵

目的论(4):梦


唯梦论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的方式:把梦境里的人我关系复刻到清醒的现实中。


梦中的人-我关系:

1)主体性方面:“自我”不会是绝对的第一人称,这个第一人称带有第三人称,即梦中的第一人称视角能游离出来切换为第三人称视角。在梦中,第三人称视角实际具有某种优先性。常常梦到一段剧情,剧情中两个角色在争执中,你的体验并不是很绝对地认为哪个立场是自己,而是有一种偏向性,看自己偏向于哪个立场,然后会把这个立场的角色回溯性地认同为自我(先是一段剧情演起来,再体验到“自我”)。因而,第三人称实际是一个悬空的观察者,会不停地附身在不同的梦境角色上。所以梦能消解自我中心性的绝对核心地位;同时又能消解自我连续性,即人在梦中会遭受符号学暴力(强行认同自己就是某情境下的某角色且不会也无法反思,如认同为权贵、黑帮、青蛙、石头等,且当该角色对应的剧情无法进展下去时“自我”又莫名其妙消失并转化为另一角色)。因此,梦是第一人称的混乱,自我的中心性和连续性都被消解掉。在这个意义上,梦有去主体化的功能,或者它表明主体的符号学机制内在地有自我分离(self-separation)的功能。符号学暴力是构成了主体的自我认同的同一性的,主体自我认同的符号学机制内在地实际是一种裂解、分离的力量,它恰恰是通过这种分离来实现自我认同/同一性。醒后会固执地认同为一个连续且中心化的自我,是因为梦中这种不由分说、肆意妄为的符号学暴力支配主体的力量吓到了主体(主体受不了它),即清醒状态的自我同一性依赖于对于梦中符号学暴力的反抗/否定,主体试图掩盖这种暴力,试图掩盖一个丑闻(即I can be anyone、I can/have always betray myself[任何认同的核心都是自我背叛])。

2)主体间性方面:对应唯梦论不同于唯我论(他心来自我心)的点。梦在主体间性这方面设立的他者被体验为与我一样真实,因为这里的我本来就是个中心性和连续性都被消解掉了的不值钱的玩意了(我不停地会被牺牲掉),恰恰因为我不值钱了,他者的真实性反而更真实。梦中的非我角色(敌人、恋人等)都比梦中我显得更真实,唯梦论者因而认为他者心灵优先于我心。梦中的自我是一种不受控制、被欲望/情绪所裹挟的“他者化”的自我,那些醒后被明确识别为他者的梦中角色的在梦中的本体论地位是高于梦中我的,因为梦中我在不停切换,而这几个他者角色则不变、无法甩掉,是真正对“自我”产生效力的“邻人”。


总结:1-3-1-4的4是如何缓和集体vs个人的关系的?通过把第三人称视角(梦之主宰的视角)提到更高的位置,梦之主宰是脆弱的自我;梦中集体又是混乱的(他者无时无刻不在冲突/斗争)且毫无任何意义(因为这段自我对应的剧情没走到头/实现就“切歌”了),它就是为了让你醒后怅然若失。因而,“人生如梦”不是说人生/人间是虚幻的,而是说,一个梦就是一个共同体网络,它立刻定义了个体的身份认同,但这种身份认同是不会反思的(梦到是猪就立刻是猪而不会反思);所以唯梦论会说,无论是共同体背景下的集体认同,还是孤绝的自我认同,都是没有意义的、盲目的、不加反思且不可被反思的;也即现实的历史背景是无来由的、无可反思的,矛盾是戏剧化的,戏剧本身是乱演的。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里面是非时间化的斗争,它只是在阅读一个未写完且不打算写完的剧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不变者即(至高精神的)梦,梦本身在不停地有且主导现实,但它没有任何目的性可言,它就是不停让你体验、陷入纠葛,想逃也逃不掉且它强迫你认真、强迫你把某些东西认同为自己;“而又何羡乎”,苏轼不仅是说没什么好羡慕的,而且还一想到这种事就头大(档期不结束就得一直演,歇不了的)。


唯梦论因而用这种方式摧毁了1-3-1-1/2/3的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它反过来说认识论的1也是梦境,只有回到本体论的维度才有真实可言,真正真实的/操控“人间如梦”的力量是前认识论的本体性力量,而心灵只是承载前者的永恒无意义游戏的不幸受体。唯梦论最终会导向庸俗“唯心主义”的虚无主义,庸俗“唯心主义”=理想主义,即认为存在一个精神性的秩序调和本体(有与无)的矛盾并统摄着整个场域,理想主义的虚无主义则是认为精神最终站在了藏起来的无那一边并统摄/玩弄着有,对应消极厌世的士大夫(西方哲学中无对应物)。


【主义主义】唯梦论(1-3-1-4)——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哲学;兼论梦在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