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耶鲁日籍教授鼓吹“强制安乐死”,建议老年人“集体切腹”

上映于1958年的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山村,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被背上楢山,美其名曰“祭拜山神”,实则任其自生自灭,“不再浪费家族的口粮”。
69岁的婆婆阿玲虽然到了上楢山的年纪,身体却非常健硕,还能耕地劳作,但她认为“不能坏了规矩,否则家族便会失信于全村”,毅然决心赴死......

图注:电影《楢山节考》场景
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影片中展示的现象和思维正逐步映入现实之中。
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曾表示,老年人口太多会造成思维固化、创造力下降、影响世界进步;专注于健康衰老与延寿科技的派派,每每发文也经常收到类似“人活那么久有什么用”的评论。

而在所有类似言论中,有一个声音最为尖锐刺耳。

去年,一位耶鲁大学的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向学生讲述2019年恐怖电影《仲夏夜惊魂》中的场景:
一个瑞典邪教组织宣扬“人到了72岁必须要主动结束生命”,这是宿命,也是荣耀。在两位年长成员声势浩大的跳崖自杀仪式中,其中一位长者“不幸存活下来”,所有人模仿他“遗憾且痛苦”的哀号,并立即用木棒敲打他的头骨致死,“成全他的圆满人生”。
这位在讲台上大谈“自主赴死光荣”的,是37岁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成田悠辅。
他曾公开表示,面对日本老龄化社会加剧带来的负担,“唯一的解决方案非常明确,就是老年人集体切腹自杀。”

此言一出,便在网上迅速发酵,激怒了数十万名日本民众。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是一种光荣的自尽仪式,意在引咎、尸谏或成全,切腹者以此展示自身的勇敢无畏和奉献精神。
成田这一言论背后的逻辑不言而喻:老年人集体切腹,是一种值得崇尚的光荣牺牲,利于优化日本社会结构、避免社会资源浪费、成全年轻一代的幸福。
东京大学社会学家本田由行称,成田的言论是“对弱势群体的仇恨”。但这种极端仇恨情绪,并非成田个人独有,而是日本年轻一代“厌老”“弃老”的普遍情绪,也是整个日本老龄化社会矛盾的缩影。
2013年,时任财务大臣、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曾建议老年人“赶快去死”,以节省国家的医疗费用。

2014年,日本川崎市一家养老院三名老人接连坠楼身亡,凶手是23岁的护工。被抓捕时他毫无悔意,“工作太累,我没办法”。
类似因“仇老”而残忍杀害老年人的恶性事件在日本接连上演:2016年,一名男子在东京郊外的一家养老院连续谋杀了19人。

劳动力短缺、消费能力弱、社会保障不堪重负......银发时代的老龄问题,已成为日本社会的经年沉疴。

成田悠辅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成田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h Angrist,主要研究计量经济学与商业决策算法,只可惜多年来学术成果并未激起太大水花。

成田表示,老龄人口数量增长伴随着生育率降低,日本养老金体系需要养活的人越来越多,但缴纳养老保险的人却越来越少,整个社会保障系统运转无力、疲惫不堪。
他“将凭借老龄化社会问题全部归咎于老人”这一极端立场,极大地按摩了日本当代年轻人精神的痛点,也让他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数十万粉丝。
上周,成田在推特上发表了以下言论,截至发稿时已收获近万赞。

原本在经济学领域籍籍无名的学者,却靠这一激进论调在网络上“由黑翻红”,拍封面、接广告、上综艺,成为众多媒体平台上的常客,甚至还有人在TikTok上靠模仿他而走俏。

推特上发起的一项调查“你是否认为成田‘让老年人自杀’以减轻经济负担符合优生学原理”的结果显示,有33.9%的参与者认为符合,有8.4%的参与者认为可能符合,这一比例令人触目惊心。

他的拥趸表示,成田博士说出了我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有趣的是,耶鲁大学官方似乎急于与他撇清关系。耶鲁大学教职工个人主页上赫然写着:“成田有关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言论仅为个人看法,不代表经济系或耶鲁大学观点。此免责声明适用于他过去所有的新闻媒体报道。”

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抨击与人身威胁,成田悠辅表示,“鼓励老年人切腹自杀”是“别有用心之人的断章取义”。实际上,他原本主要针对的是日本职场和政界“论资排辈”的等级制度。
在日本政商界,高层领导都由资历深厚的前辈垄断,年轻一代能力出众也无用武之地,不熬年头就出不了头。
“‘集体自杀’或‘集体切腹’只是一种抽象的隐喻”,成田表示,“不过,我确实应该对这个词潜在的负面含义更加谨慎。经过自我反省,我去年开始就不再用这个词了。”
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更像是抛出另一个尖锐的社会话题来转移公众视线的烟雾弹。对此,公众也并不买账。
首先,“人口老龄化”和“论资排辈的传统压缩了年轻人发展空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问题。“被问及对前者的观点时,抛出激进言论抨击后者”,显然不符合正常逻辑。
其次,成田首次提出“老年人应该集体切腹”的论调是在2011年。十余年间,他在媒体上反复表达过相似观点,比如认为“强制安乐死”可能成为未来制定社会政策时探讨的重点。
在安乐死这一问题上,他甚至还搬出了自己的母亲做例子:她在他19岁时患了动脉瘤,即使有保险和政府资助,他照顾母亲的费用也是每月10万日元(约合5144人民币)。言下之意,如果安乐死在日本合法,他可能早就这么做了。
在日本Globis商学院的讨论会上,成田更是语出惊人:“如果在座的各位迈入老年后能相继切腹自杀,它将不仅仅会成为一项社会保障政策,更是我们最好的‘酷日本’政策。”
* 注:“酷日本”是一项日本政府推广漫画、日料等本国文化产品输出的项目。成田此言的意图也相当明显:希望能将“老年人自尽”作为一种文化输出进行海外推广。

老人晚年处境悲凉的现象,并非日本特色。在我国,尤其是广大乡村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率十几年来居高不下,甚至流传着“农药胜过亲儿子”的说法。

图注:2015年国产电影《喜丧》片段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劳动经济与政策研究者,成田提出的这种“一劳永逸”的解决措施,实质上是将“人的衰老”与“社会发展”根本对立起来。
这种典型的“一刀切式懒政”,不仅将助长年轻一代极端利己的思潮,更是在挑战公序良俗和道德法律的底线。
面对成田及其拥护者的言之凿凿,笔者不禁要问:
死刑犯尚有立功减刑的机会,老人做错了什么要被剥夺生存的权利?
变老本是生命旅程中的自然一环,为何在“经济学家”眼中成为了一种罪孽?
谁有资格道德绑架老人,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他人的生活质量?
就算老人都“切腹自尽”了,年轻一代的生活就一定能好起来吗?
社会问题本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如果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下一次还准备牺牲谁?
......
而我们明明可以想出那么多办法,能在保障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同时,稍稍缓解逐渐激化的社会矛盾。
对此,康涅狄格大学历史学家亚Alexis Dudden评论称,“面对重度老龄化问题,成田没有把重点放在有用的策略上,比如为老年人提供更便捷的日托服务、让更多女性加入劳动力市场、接纳劳动力移民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可能振兴日本社会的事情。”
而同样作为经济学家,伦敦商学院教授Andrew J. Scott与牛津大学教授Martin Ellison的研究模型就指出,降低死亡率和患病风险,即同时提升人的寿命和健康寿命,不仅不会浪费社保资源,反而能为社会带来巨额经济受益。

通过延缓衰老,双管齐下压低死亡率和患病风险,进而延长预期寿命的经济效益
他们的研究指出:预期寿命延长1年即可带来38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延长10年可带来367万亿美元的巨额收益。

图注:伦敦商学院教授Andrew J. Scott与牛津大学教授Martin Ellison
不仅如此,延长健康寿命的经济效益可达延长寿命的208%。也就是说,相比于寿命本身,我们更应该关注提升老年生活质量。
推荐阅读 :
抛开经济效益不谈,人的衰老与社会发展本质上就不应该是对立关系。
社会本就是年轻一代从老龄一代手中传承的。我们出生时看到的世界,是由父辈和祖辈所创造、构画、打磨的。
一边享受着他们创造的价值,一边为了私利将其凌辱、殴打甚至杀害,这种经济高度发达而至人性灭绝的世界,不要也罢。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老年学教授Louise Aronson在其畅销书《银发世代》中提到,与老人最好的告别方式就是:我们仍然看得到你,仍然爱你、尊重你、敬仰你,无论是从前意气风发的你,还是如今垂垂老矣的你。当你画完了生命的圆,我们都为此深受鼓舞。
—— TIMEPIE ——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