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授变成学生:一位大学教授重读大一的生活纪实》简略阅读討論


如果让你有机会重新读一遍大学一年级,你会想去试试看吗?
在二十年前美利坚的公立大学,就有一位化名Rebekah Nathan的人类学教授,因为在从事教育事业十五年后,发现自己愈来愈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们在想什么,为什么大学生除了课业问题之外,不再去办公室找她聊聊?为什么在大班课程讲课时会有学生不做笔记?为什么会有学生会带午餐进教室一边上课一边吃?为什么有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打盹儿也不觉得难以为情?甚至在其他大学教师的文章中有学生以室友吐血了为由迟交作业,以上种种对大学生观察让作者感到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学生的古怪行径,学生们的所作所为在外人眼中难道不是一种欺骗、不讲理、不用功、自我权力扩张吗?一开始带着这些疑问,作者先去旁听几堂大学课程,并且试着以大学生的身分学习,而在几次听课的过程中,作者无意有意间参与与同学们的对话,这使她发现她彷彿穿过了一层玻璃,一层若作为大学教授反而会被隔绝在外的玻璃,此时的她才真正进入到大学生的世界,以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她又开始研究人类族群了,因此当时已经年满五十岁的美国某大的人类学系教授决定返回大一新鲜人生活,以自己任教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当学生的方式进行研究。
不过在开始书中部分内容的讨论之前,先讨论一下本书研究的对象本身与台湾的大学之间的参考意义,如同开头提到本书田野的对象是近乎二十年前的美国大学的情况,或许有人会说对于台湾当今大学生生态缺少参考价值,但套一个史学界的自我批评来为此辩解,我们史学研究所使用的理论基本上都晚欧美学界十到二十年,所以说台湾的大学生生态晚美国一、二十年应该蛮合理的:D,而且说句插科打浑的话,岛上的第一学府都在一条以美国总统为名的路旁边了,台湾大学教育还不够「美」化吗?(我当然知道现实上的差距极大,而且我这样讲极为武断,但这样的书写是铺陈文章所使用的桥段),再加上本书主要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概念,在美国大学生文化与美国体制下的变化,也就是大学的观念怎样转变为新文化并形成整体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书中花费很大的篇幅叙述一位学生该如何形成自己的生活模式的过程,其中得出一个与以往大学不太一样的结论,即大学生的倾向个人主义的文化,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说相较于学校组织的群体活动,尤其是强调集体荣誉感的事物,学生反而偏向自发形成小团体,如以老同学为单位的、或是共同嗜好生活模式为主,所谓班级与社团并非是大学生交流的地方,换句话说,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是自己选择人群与事物的世界,而在饮食方面,普遍有共餐的情况出现,但加上种族的因素,虽然有色人种偶尔会使用共餐区,但此处仍然是属于白人领域 (这点在台大是否有类似的现象?有待笔者日后观察,因为笔者基本上都是在往返台大师大的路上买午、晚餐,较少进学生餐厅,欢迎有经验的人分享) ,此外,学校整体氛围对外籍学生不太友善,大多数美国学生在外籍学生眼中是一群不愿意理解他者,甚至是误解他者的人群。
接下来从教学的领域来讨论,笔者简言之就是「教授有政策,学生有对策」,最典型的案例是「认识教授」,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有效为自己赋权的方式,在某大的学生之中彼此流传着跟教授打好关系的各种好处,如果学生主动认识教授就能够让教授更通情达理,也就是说学生如果生病或是其他事物得处理,比较能跟教授讨价还价;或是在与教授对谈的过程中,能够听到一些下次考试的重点,能够让期末好过一点。至于要怎样才能跟教授打好关系,某大学生也言传身教,像是挑选上课座位时尽量挑选T字型的位置,也就是第一排与中间的位置,这些位置教授比较好注意到你的存在,同时作为学生也应该尽可能给教授想要看到的东西,比方说一堂所做出的努力以及最后的结果,因此通常会要求学生发表课程意见(突然想某位现任史语所的李贞德老师,或是师大历史退休研究近代中国的陈惠芬老师)。总之,在某大的环境当中,他们不断讨论如何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双方彼此摸索了解,以获得自己想在大学中得到的东西,就作者认为他们将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近似于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比方说高年级的学生会询问教授,需要达成哪些条件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不过在学生团体内部来说,越是与教授接近者,或靠拢权威者,反而容易被视为「巫师」,这个概念是作者在以前的人类学导论课堂中,经常在上课做的实验,即在前几堂课时要求学生们写下最有可能是巫师的三名人选,而结果通常是那些较出风头的学生,由于他们常会获得班上的目光,所以容易被指认为巫师,然而巫师却与作为群体的同学们本身出现矛盾,因为所谓学生群体(或说复数学生)倾向「均等」,因为均等就能够隐藏在人群之中,亦即不要太出风头是铁律。但以教授的眼光来说,反而会对这样突出的学生倍感欣慰。就以笔者个人学习经验来看,相较于学生数量多的大班授课,小班制在历史学的效果更好,对学生反而更有帮助,我在下学期所上的小班课人数,分别为五、八或九、十四人,因为人数少基本上得不断跟上学长姐的脚步,以及老师自己又有自己的授课节奏,因此得不断调适,反而会进一步打破要求均等的隐匿心态。
最后提一点书中关于当时大学生的特性,对于作者来说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模式,类似一种学院与社会之间的过度时期,而在其中为核心的并非大学所教授的知识,而是额外的日常生活,包括但不限于各色体育运动、派对、打工、宿舍生活、出社会的准备等等,并且以此形成以这些要素为主体带有一点「叛逆」的大学文化。而新时代的大学生就在这许多圈中找寻自己的自我认同。
回到人类学伦理的问题,由于作者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是隐匿自己的身分,所以她的同学与其他院系的教授基本上都不知道她早已拥有大学学位,甚至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但这样得隐匿并非是说谎,如同她自己所言除非有人问她不然没有必要说明身份,她对自己的承诺:不主动说谎,也不编造我的生活细节,若被被问起来就告知实情,并且别假造身份。这样的情况发生过一次,是她的念新闻系同学,由于她问的一连串有关我个人的问题,只是为了得到比作者更早回答时较完整的答案。因此进而让新闻系同学知道作者的身分,当然,作者请她为我守密也做到了。不过大部份人对作者的身份并无多大兴趣。与此同时,作者在自己做出违纪的行为与看到学生违规时,也选择类似于纪尔兹在做斗鸡田野时所做的行为,即当地警察在取缔违规斗鸡者的时候,纪尔兹也与当地居民一同逃跑,此举证明纪尔兹已经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作者也要求自己不要表现出任何具有校方代表性的特征,并且要求此项工作别被视为公众资材,以及被学校行政部门调查制订政策或计划等目的所加以采用。不过作者仍然为一位需要教授推荐信的学生破例一次,那位学生是她的读书夥伴,两人共同学习法语彼此互相鼓励,后来两人成为好友,这点笔者以外行人的角度来看,人类学进行田野时,已不是早年预设的研究者与研究客体彼此分离,能用一种客观的角度来观看研究对象,反而是踏入不同文化田野的那一刻时,就已经扰动田野对象,而这样微妙的扰动,或许能带来意料之外的结果,并且能在研究成果出来之后提供更加深刻的反思,而笔者认为这样得反思,贵在动态思辨的过程,因此不想先下定论。
參考材料
麗貝嘉.納珊(Rebekah Nathan)著,張至璋譯,《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新北:立緒,2006)
筆者求學於師大台大之見聞,遊逸於東華臺北大之經歷
後記
這又是一篇後記比正文還早寫完的文章,可以說是為了這段文字寫的一篇文章。為何在暑假寫一篇關於大學生活的書籍介紹文呢?我想或許是因為我自己的大學生活準備正式過半了,所以今備記其事以存錄焉。至於為何是這本,其實是受到我最近閱的書籍有關,前幾天去看高爾基《我的大學》,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的《列寧是如何學習寫作的》,前者因為太多俄國文學的絮絮叨叨,還有書寫許多沙皇俄國末期的社會現實,對一個該領域的門外漢來說有點難讀,所以讀到一半就放棄了;後者是關於革命導師如何學習的紀實書籍,我只能說列寧連在監獄都要要求朋友去各地的圖書館為他找書,或是列寧在學習一門語言時是用字典一句一句繙譯,並且將之當作休閒娛樂的,不過由於整本書的篇幅很小加上有我不太熟的歷史背景,因此也不適合作為介紹史普文章的選書,因此本文的選材就落在《當教授變成學生:一位大學教授重讀大一的生活紀實》,不過這本有趣的是,本書在我上學期文化人類學就已經知道了,只不過當是對本書的印象就是一本反身性很強的民族誌,而在後來中國史二又看到之後,才進一步請人去師大借,但到最近才有時間來看,因此才有這篇介紹書籍與討論自己經驗觀察的貼文出現。
下一篇 應該可以寫帝國之裘了吧?好耶 雖然還有超多書要讀的
然後題外話,黃連煜的客語歌真的很讚!
給mini deo瑋 雖然我知道你不一定會看,所以我會硬塞給你,嘿嘿!
我總是跟身邊的人說,你有整整屬於你的四年時光,所以好好享受你的大學生活,大學就是拿來試錯用的!
累哇,但不是歷史 2022/7/4-5 台北城南 無雨夜 ninggun biyai ice ninggun .ice nad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