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写在六段2400PT之后——论日麻的学习方式

2022-11-11 01:14 作者:纯能量  | 我要投稿

掉段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凤凰成。PT难遇翻番日,莫恃波澜为己能。

一、思想建设与顶层设计

学习日麻之前,先问问自己下面的问题:我打日麻的目的是什么?我愿意为日麻投入多少精力?

我见过许多日麻新人,他们其实对于日麻本身并没有多么明确的设想,大部分人顺着潮流入坑,打日麻只是与朋友娱乐的消遣,与群友的谈资。他们或许有提升水平的意愿,但绝不会为此投入过多。这样的想法无可非议。不是说诸如此类的娱乐与水平提升是对立的,但当它们占据了日麻的大部分内容时,水平的提升往往会陷入停滞。学习时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偶尔是有趣的,欣慰的,而不是相反。如果读者确确实实渴望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段位,那么请务必警惕以下对水平提升无益的心态:

1:日麻谈资化。你点开段位场,在讨论群里发何切图的动机,从提升水平,答疑解惑,变成了寻找谈资,吹水聊天;你发现自己晒苦晒狗,怨天尤人的次数远远多于你渴望讨论与寻求知识的次数;你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自己看了多少本战术书,问了多少次何切,多么努力学习,结果却一塌糊涂的时候——你应当及时警醒。

2:何切散漫化。当你发出一则何切,回答他人何切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你是想提升自己的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与群友交流你的思想,还是——找乐子?当他人指出错误时,你是否漫不经心,不以为意?你在实战中的时候,是抱着放松的想法随便打打,还是精益求精,争取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3:思想感性化。

打牌时:哎呀这个牌不能这么打,不然被别人知道了会被嘲笑的;

看牌谱:这个鸡打太丢人了,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

发何切:我这么打应该没错,就是运气太差了。

别人回答:呵呵,什么J8水平,这牌还能这么打?

人非AI,以上想法不可能完全杜绝,也确实存在晒苦吹水、提升水平两不误的人。我的建议是: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了解自身的性格品质,合理地平衡自身需要,谨防自身思想受到影响而滑坡,时刻谨记自己打日麻的根本目的——是娱乐为主,还是目指升段?

二、日麻体系与战略观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了自身的想法,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对手了——这里的对手指日麻体系。

我这里说的不是“中张浮牌效率比边张高”或者类似的东西,而是说,日麻作为一种游戏,相比于其它游戏,有哪些特点,或者说,79博客中第一章第1.2节所讲的内容。

我这里推荐读者去看Veritasium真理元素的视频《成为专家必把握的四个条件》

这不仅适用于日麻,如果读者想在任何领域有一番成就,视频的内容都是有所帮助的。

按照视频中的四个维度对日麻这一游戏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重复训练:有,但不全面。大部分高手在对局中成百上千次的练习了诸如完全一向听、拆坎张保留两面、简单复合形的牌形,对此已经形成了熟练的模块记忆,因此熟练的雀士可以不假思索地给出简单何切的答案,就如同象棋背谱一样——这也是成为高手的必要条件。但另一方面,日麻中存在着部分复杂而很少出现的情况(如门清清一色,110符荣和),除非刻意进行大量重复训练,否则很难在对局中熟练掌握——幸运的是,这对水平提升的影响不是很大。

2:效度(打得对与结果好的相关性):中等。79博客中写到:.即使是打出了最合适的一手,有时也是会失败的,这描述了麻将糟糕的效度,正确的选择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它不像数学题一样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这会给人一种错觉,进而否认正确的打法。这也是新人学习麻将中存在的一大障碍。但麻将与毫无规律的俄罗斯轮盘赌不同——长远来看,正确打法的平均收益肯定是高于错误打法的,也就是说麻将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也是麻将水平可以提升的根本条件。如何正确学习效度不高的麻将,79博客也早已给出答案:不要因为一时成功而喜悦,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沮丧;要以长远的目光来进行判 断。所以,我认为任何学习麻将的人,只有真正深刻理解认识了79博客第一章第1.2节的内容,才能提升水平,没有例外。

正是因为麻将的低效度,所以我们需要排除结果论的影响——除非你能像AI一样分析成百上千场对局的统计学规律,否则单局的结果是不能作为选择是否正确的依据的。

3:做出选择与得到反馈的间隔:普遍差。雀士做出某个具体选择和得到具体结果的时间差在麻将里是很短的,比如立直之后,很快就知道能不能和到,问题是,这种反馈不一定是正确的(效度差);但雀士改变某个打法,学习某个知识并运用于实战后,得到的反馈却是延迟的——学习了某个新知识,可能安定段几个月后才有所提升,这也是很多雀士学习后感到困惑与痛苦的原因。

这里有两个值得讨论的内容:看谱与读牌

看谱,是以高水平玩家或AI的选择为答案,修正自身选择的过程。看谱在反馈与效度上的优势很大:从反馈时间上讲,它可以让雀士很快知道刚才某一打是否是正确的,高段或AI也可以给出对雀士水平是否提升的及时解答,而非让雀士苦等几个月去看安定的变化;而从效度上讲,“结果好”不再是这把有没有和到,最后有没有吃四,而是高段/AI是否认同。或许高段或AI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与按照对局结果参照而言,效度无疑大大地提升了。

读牌,是麻将中少有的效度高(相比于立直能不能和),反馈快的内容,并且部分定式出现频繁,定式对应的例外往往较少,人可以接受与分析,与逻辑推理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往往可以获得良好成效。从筋与壁,到早外、切0立直,再到手顺、七对牌河,或许过于细微的何切差别人类难以掌握,但对读牌的研究却从未停息。

4:走出舒适区的练习。

有人打了十年乒乓球,依然只能称霸小区;有人下了一辈子棋,依然是个臭棋篓子;有人打了上千半庄,依然安定初段。如果想在一个领域得到提升,那么走出舒适区的练习是必须的。

牌效太细微,算了吧;看手摸切太麻烦,算了吧;读牌没必要,算了吧;看谱太丢人,算了吧……等待肌肉形成记忆,等待大脑形成习惯,等待驻足成为常态,那么水平终会止步不前。如果对自己目前的成就已经感到满足,那么待在舒适区就可以了,但如果目标是水平的提升,那走出自己舒适区的学习永远不能停歇。

三、制度完善与实战调整

吃四了,不服气,再开一把!哎呀,点错了,太鸡了!我怎么又要避四了……快进张,快进张,怎么摸了一排还没听,急急急……艹,怎么又点了默听…哎…

上头

上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上头的德扑玩家能在几十分钟内打光自己所有的买入,天凤玩家可以在一天内掉回原点,赌气与坏心情伴随一天…除非是心态极好,或者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否则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的上头,因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吃四停打。一旦连续吃了四位,那么今天就立刻停止打麻将,等到明天再打——当然,即使给自己定下这样的标准,也难免不会上头,所以我的解决方法更粗暴:

找一个自己认可的小众日麻群,广而告之:如果自己今天再打牌,就在群里发100元红包。(标准是足够让自己感到肉疼,同时又在自己兑现能力范围内的东西,别说什么再打是狗,再打切手之类的)

实战切牌

有些雀士会发现,自己在平时理论水平还可以,但一遇到实战就乱打一气,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本质是对还是对实战的心态问题——

1:吃着水果唱着歌,与舍友嬉笑打闹,与群友谈笑风生,怎么能保证自己的每一打质量呢?

2:急急急,不分析牌就开始打,这巡还没过呢就已经想好下巡切什么了——pia,点了默听

3:5+20打得如同1+0,切牌切得飞快,改良三色通通看不见——哎呀,不小心点歪了

面对这些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是:

思路不乱 心态不慌 脑子不热 眼睛不瞎 小手不抖 嘴巴不脏

具体的操作手法和设置如下:

1:起手:起手拿到牌之后,花费3-5秒时间观察手牌,确定场况和宝牌,决定做牌思路,别一上来就急着切牌最后发现打丢了什么东西,或者以为是南四结果才南三。

2:切牌:严禁秒切。任何切牌,包括副露听牌没有任何改良的情况,都严禁秒切,通通等至少一秒后再切牌,等的时候再观察一遍自己的手牌。严禁将鼠标放置于手牌上,在决定切牌后再将鼠标移至候选牌上,将牌切出。切牌后将鼠标移回牌河。关闭任何快速摸切(右键摸切,双击摸切等),摸切时将鼠标从牌河移到牌上点击再摸切,禁止将鼠标放置于摸到的牌出现的位置。

3:副露(杠/立直):严禁秒副露。任何副露,哪怕没有任何质疑确凿无误的副露,通通等1秒后再行操作。副露后同切牌要求,严禁副露后秒切,通通等1秒。

4:其他家操作/长考,自己没事干:别盯着自己手牌(除非你真的看不清,那请增加熟练度),别骂别人牛步,看一遍各家牌河有没有反常,看看数牌的场况,自己的进张被打了几枚;盯着有关键动向的人(亲家,副露家,竞争家)的手摸切,卡顿、长考等信息。

5:复杂的场况,中晚巡防守:如果没啥必要就把鸣无关掉,别人打出自己能副露的牌别着急T,用这时间再看看牌河状况,有没有自己没看见的现物/筋/壁等等;尤其是有人立直了,别总盯着立直家,看一看其它家牌河有没有漏掉的信息。

脑子发热?看不见牌?总随手切?通通等几秒!让你的思维跟上你的手速。你不是在打1+0。

鸡打

严格要求自己,但也别自怨自艾,要接纳自己,别因为一个鸡打就整个对局不能释怀。

先分析自己鸡打的类型:

1:随手型。一般是打了之后或者看牌谱立刻就发现是鸡。

2:犹豫型。自己能看出来,但是实战的时候犹豫了,最后选择了错误的一打。

3:知识型。自己真不会打。

随手型,再看看上面的具体的操作手法和设置——没有什么是考虑了1秒之后还随手的鸡打,严格要求,严禁秒操作。有人说,那我就是考虑了1秒还随手了怎么办?那说明你的模块记忆不熟练,或者整个思维模块就是错误的,无论是手役、牌效还是留安,都应该成为下意识的选择,还需要多加训练。(尤其是三色,要是注意不到适当延长时间,比如1.5秒)

犹豫型,先看看是不是属于模块记忆的部分,如果是,说明记忆不熟练,再多加训练。如果不是,那差别大吗?情况罕见吗?如果是显著的差异,那么重点进行记忆,修改自己的体系;如果差别不是很大,那么了解一下各个选择的优势,再结合自己的体系分析。

知识型,没啥好说的,学就行了。

运用

刚学了某个知识,恰好在实战碰到了?放心大胆地去用,只要能确定这个知识是对的。

如果不去运用,它就永远是“知识”,而非你的模块记忆,你的实战技巧——你知道有这个东西,但你从不用它,那你的水平和你不知道这个知识没有什么区别。

我知道那个是七对牌河,但我想朴素一点,还是打了字牌……

“”朴素”是什么意思呢?“朴素”又是谁来确定的呢?如果“朴素”阻碍了进步,那么它就应该被抛弃。在我的《日麻何切的AI思维 【12】》的第三个何切中,很多新人雀士都会选择打字牌——这是“朴素”的——但错得很多。不客气地说,就是鸡打。

早外、读牌等等,都是类似的“朴素”思想的重灾区,很多人都会去避免选择天才麻将杏杏强调的打法——这毫无必要,想想自己打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水平,还是为了黑呆?知识是对的,就学习;是错的,就摒弃,和谁提出的没有任何关系。

多思考

19筋很安全,我打个19筋,诶呀,怎么点了……

学而不思则罔,优秀的学习者对问题往往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当他发现自己打19筋放铳后,他会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导致的,对方是七对还是面子手还是国士?这个19筋究竟有没有那么安全?从手顺上看这个放铳是否有些端倪?我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当他思考了一系列类似的问题后,他才会郑重地截一张图片,标注上各种必要的信息与说明后,发出一则何切讨论。发出何切收到回复后,他总能将回复、自己的思考和实战情况相结合,进而补充优化自己的体系,方才能得到提升。这个时候,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从书籍和公式中获取知识,而是自身主动地产生见解。

新人的见解有时被称为“奇思妙想”,这是因为新人并没有对日麻的庞大体系进行完整认识与深刻了解,得到的总结也往往也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这种思维是值得鼓励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当新加坡国父李光耀被问起新加坡成功的秘诀时,他的回答是:空调。

网络不好之于网麻,就像空调坏了之于新加坡:那还玩个屁。

稳定的网络,可靠的加速器,是走向成功的物质保障。

此外,不同于自带牌背和背景以及角色音效的雀魂,天凤的背景、牌背、音效都是可以由玩家自己设定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搭配对于视、听、触联动至关重要。从视觉角度上讲,背景不宜饱和度过高,与牌的色差过大,这容易引起视疲劳;也不宜过于花哨,吸引对局时的注意力。而适当的色彩可起到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

在声音方面,雀魂的角色语音被屏蔽是常态,因此也应当以个人感到舒适,并且具有显著的提醒作用为好。

注意室内光源与对局环境,避免自身注意注意力被牌局外的信息干扰。

此外,最重要的是对局时自身的状态,一定要避免上头雀、疲劳雀、赌气雀等等不在良好状态时的对局。

高质量何切群的问题讨论,各位高段的文章,各类日麻书籍,以及最近兴起的AI看谱服务,都是提升水平的绝佳方式。

如果有条件,可以找一位师父引导学习——但不是找了师父就高枕无忧,严师出高徒,拜师的目的是督促自身对知识的学习,如果因此而松懈只会适得其反。



写在六段2400PT之后——论日麻的学习方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