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文观止—— 讳辩(韩愈)

2018-06-06 07:58 作者:actionlong  | 我要投稿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李贺:李贺,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
毁:毁谤,攻击
和而唱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
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
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
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
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在注释《礼记》“礼不讳嫌名”时说:“嫌名,谓声音相近,若禹与雨,邱与丘也,”即下文所说的“嫌名律”
“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
《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
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
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
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
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
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
讥:指责,非难
止:到顶
务:致力
卒:终于,到底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古文观止—— 讳辩(韩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