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商业航天融资突破100亿,亚轨道飞行不是美国人专利!

2021-08-04 20:40 作者:上林院  | 我要投稿

今年是商业航天载入史册的一年,传统的航天是以政府为主导,而商业航天是以企业为主导。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在亚轨道上,人类将最终拥有可商业化运营的航天器,实现全球一小时直达。

商业航天是个庞大的市场,太空旅游只是产业链中很小的一块,但成功载人的意义巨大,能不断激励后来者。而中国的商业航天也在多个重要领域持续发力。

中国商业航天起于政策红利,中国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那年也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随着面向民营资本打开大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76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2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企业融资规模突破100亿元,虽然起步晚,但行业增速很快。

增速快的原因,主要得益于资本市场的助力。《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风险投资为促进中国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0年的商业航天投融资领域虽然在融资事件数上较2019年减少36%,但融资金额大幅增加,首次突破100亿元人民币,相较2019年增长了61.21%。

自2015年至2021年,共有392家机构参与了商业航天产业投资,展开产业链布局。包括经纬中国、中科创星、顺为资本、源码资本、五源资本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都已相继布局。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像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腾讯投资、碧桂园创投等大企业创投的身影,大企业也开始尝试利用商业航天赋能其主营业务。

星际荣耀火箭

从企业层面来看,头部企业蓝箭航天、星际荣耀2020年均获得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星河动力完成了A轮2亿元融资。星际荣耀更是准备今年在科创板上市。为进一步打造核心能力,头部火箭公司基本都有计划或已经在构建火箭研发系统性能力。

商业航天的成败,关键是“技术路线+商业模式”,而后者更为重要。经典的失败案例有A380和协和客机。

A380是人类史上最大、载客量最多的客机。A380早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概念,作为空客“宽体干线客机全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力图挑战当时独霸大载客量远程干线客机市场的波音747系列,实现空客对波音的全面压制。

但随着实际的运营,问题出现了,A380这种高载客客机的市场定位过于高端,适合的航线很少,且客机跑道要求太高,飞机跑道长度不得低于3800米,宽度不得低于45米,只有级别最高的4F级机场和部分4E级机场才能起降。

同时,空客对枢纽型航空模式的预测完全错误,反而小型化干线客机仍是主流,客座率一直很低,常年坐不满,最终,A380宣布停产,拖累了空客的整体业绩。

协和客机是一种能够进行超音速飞行的客机,其拥有超过2马赫的飞行速度。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一款客机最终却难逃停运的命运。其停运主要是一场意外导致的。事故导致外界对协和飞机的安全质疑是一方面,成本问题也是很大的因素。

为了实现超音速飞行,采用了涡喷发动机,涡喷发动机工作本身就非常耗油,与此同时采用加力燃烧的方式达到超音速。协和客机发动机的燃油效益非常低,加力飞机还带来了发动机的维护成本高昂的问题。

作为商业飞行,航空公司需要盈利。一架客机也只能搭载一百多名乘客,因此协和客机的机票非常贵,乘客群体也比较小众。就算协和飞机的机票不断提高,航空公司也无法盈利。最终,协和客机只能停飞。

所以,商业航天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因素:安全、市场、利润,只有三者兼顾,才能发展。中国的商业航天也在不断耕耘中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应用为主、政府助力、小步快跑”,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的例子。

为解决火箭的试车问题,中国民营航天领域首座“开放式”火箭综合试验基地该基地由上海寰宇乾堃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创办。

项目一期包含双工位试车台,建成后全年满负荷可完成火箭发动机试车100次,或火箭发动机试车50次及火箭动力系统试车10次。

项目二期将建设综合环境实验室,建成后可提供力学、温湿度环境、低温介质传热等方面的试验服务。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8亿元,税收3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200余人。该项目的建成将有力地缓解相关实验产地的缺失。

中国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在浙江布局的航天产业链聚集地——嘉兴蓝箭航天中心首期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嘉兴蓝箭航天中心旨在打造集设计仿真、试验检测、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顶尖航天产业基地。

嘉兴蓝箭航天中心项目分多期建设,首期占地40亩。项目由中大型液体火箭总装总测厂房、太空技术仿真与测试中心及配套设施、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企业聚集构成。

项目三年内将形成包含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厂房、半实物仿真试验室、火箭综合地面试验室、火箭贮箱产线、仿真设计中心、数据管理中心等的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和试验设施集群,有力保障朱雀二号运载火箭基本型及拓展型的量产能力。

如果说在商业航空领域,中国的大飞机还在追赶。那么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与世界在并行,并把重心放在了更为重要的发射和应用领域,期待中国商业航天的好消息!

------------------

上林院:杨飞,经济学博士,高校教师,深度观察产业经济与财经事件。

中国商业航天融资突破100亿,亚轨道飞行不是美国人专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