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思维导图

05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最常用的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和检验病因假设。
与队列研究相比较,病例对照研究具有省时、省力、出结果快的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更为广泛。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以当前已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该病但具可比性的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对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因素暴露比例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病例组的暴露比例高于对照组,则该暴露可能会增加疾病发生的危险,若病例组的暴露比例低于对照组,则该暴露可能会降低疾病发生的危险。
然后评估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借助病因推断技术,判断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否为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
该方法是一种由果及因的分析性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病因假说。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点
1、观察性研究。
2、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3、由“果”溯“因”。
4、因果联系的论证强度相对较弱。
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类型
1、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即在设计所规定的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进行组间比较,对照的选择没有其他任何限制与规定。
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即要求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使匹配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保持均衡,从而排除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干扰。
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
1、用于疾病病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
2、用于健康相关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
3、用于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
4、用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病例的定义
1、病例应符合统一、明确的疾病诊断标准。尽量使用国际通用或国内统一的诊断标准,以便与他人的研究结果比较,并尽可能使用金标准。
2、若研究者为了某个特殊的研究目的,可以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作出规定或限制。
病例的类型
通常有三种类型的病例:即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首选的病例类型是新发病例。
其优点在于:
1、新发病例包括不同病情和预后的病人,代表性好
2、病人确诊不久即被调查,对有关暴露的回忆信息较为准确可靠,不受各种预后因素的影响,且病历资料容易获得。
其缺点:
在一定范围或一定时间内较难得到预期的病例数,对于罕见疾病更是如此。
病例的来源
病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从医院选择病例;从社区人群中选择病例。
选择对照的原则
1、对照必须是以与病例相同的诊断标准确认为不患所研究疾病的人。
2、对照应该能够代表产生病例的源人群,即对照的暴露分布应该与病例源人群的暴露分布一致。
主要的对照来源
1、同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的病人。
2、社区人群或团体人群中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3、病例的邻居或同一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例。
4、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匹配
匹配或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在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匹配过度
在一个研究中,不应该选择很多的匹配因素,因为匹配变量越多,选择合格的对照就越困难;而且,把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试图使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多方面都一致,结果导致所研究的因素也趋于一致,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匹配的分类
根据匹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①频数匹配和②个体匹配两种形式。
1、频数匹配是指对照组具有某种或某些因素或特征者所占的比例与病例组一致或相近。
2、个体匹配是以对照与病例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1个病例可以匹配1个对照,这种情况叫配对,也可以1个病例匹配多个对照,如1:2、1:3、……、1:r匹配。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1、研究因素在对照组或人群中的暴露率(P0)。
2、研究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的估计值,即比值比(OR)。
3、希望达到的统计学检验假设的显著性水平,即第Ⅰ类错误概率(α),一般取α=0.05。
4、希望达到的统计学检验假设的效能,或称把握度(1-β),β为第Ⅱ类错误(即假阴性)概率,一般取β=0.1。
资料收集方法
对于病例对照研究来说,信息的收集主要靠:①询问调查对象并填写问卷;②查阅档案;③现场观察和实际测量某些指标。
比值比OR
比值比OR,又称比数比、优势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所谓比值或比数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分层分析
分层分析是根据潜在混杂因素的有无或程度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在各层中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暴露因素的分布。
可按某一混杂因素分成若干亚层后,分别计算各层的ORᵢ,并进行齐性检验,
若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各层的OR值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各层资料是同质的,计算ORᴍʜ,即对混杂因素校正后的合并OR。
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果能够获得某些暴露因素不同暴露水平的资料(也称分级资料),可将不同暴露水平的资料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分成多个有序的暴露等级,不同暴露等级分别与无暴露或最低水平的暴露作比较,以分析这些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增加因果关系推断的依据。
研究功效
研究功效也叫做把握度,可以解释为拒绝无效假设的能力,即当无效假设不成立时,该假设被拒绝的概率。
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选择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
入院率偏倚
入院率偏倚,也称伯克森偏倚,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常发生这种偏倚,即当选择医院病人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病例只是该医院或某些医院的特定病例而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对照是医院的某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体目标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由于医院的医疗条件、病人的居住地区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病人对医院以及医院对病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可导致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某些特征上的系统误差。
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也称奈曼偏倚,即如果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现患病例,得到的一些暴露信息可能只与存活有关,而未必与该病的发病有关,从而错误地估计这些因素的病因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由于疾病而改变了原有的一些暴露特征,当他们被调查时容易误将这些改变了的暴露特征当作疾病前的状况,从而导致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关联误差。
检出症候偏倚
检出症候偏倚,也称暴露偏倚。
某因素虽然不是所研究疾病的病因,但有该因素的个体容易出现某些症状或体征,并常因此而就医,从而提高了所研究疾病早期病例的检出率。
如果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包括了较多的这种早期病例,致使过高地估计了病例组的暴露程度,而产生的系统误差即为检出症候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信息偏倚
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信息偏倚包括:回忆偏倚、调查偏倚等。
回忆偏倚
回忆偏倚是由于研究对象对暴露史或既往史回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系统误差而引起的偏倚。
由于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调查研究对象既往的暴露情况,因此回忆偏倚是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的信息偏倚。
调查偏倚
调查偏倚可能来自于调查者或调査对象。
病例与对照的调查环境与条件不同,或者调查者对病例与对照采取不同的询问方式,或者对暴露测量方法、采用的仪器设备或试剂不统一、不准确等均可产生调查偏倚。
混杂偏倚
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造成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
位于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病因通路上的因素不是混杂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1、特别是用于罕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病因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
2、相对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
3、可以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
4、该方法应用范围广,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其他健康事件的原因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4、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5、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发病率,不能直接分析RR,只能用OR来估计RR。
因个人水平有限,以上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