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论

2022-07-16 10:23 作者:让我歌颂为无名之人  | 我要投稿

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1、    主要著作

卢卡奇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父。

《现代戏剧发展史》(1906)、《心灵与形式》(1908)、《小说理论》(1914)、《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性》(1963)。

2、    思想来源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认为异化就是对象化。(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异化是异己力量成为主导,客体反过来控制或奴役主体。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四个层次:劳动对象的异化(商品属于资本家);劳动本身的异化(人在劳动中丧失主体性和意义);劳动与劳动者的异化(人不再从劳动获得快乐与自我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将他人作为工具)。

齐美尔《货币哲学》。现代社会中用货币来标识彼此间的差距。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机器通过合理性原则的精密计算而高效运转。

3、    物化批判理论

现代社会商品形式普遍化,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古代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物化,物化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物的关系。

物化批判的两个维度:理性批判,物化产生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使人原子化、机械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变成劳动量上的差别,同时系统中的计算使这样的差别合理化;历史哲学,物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无产阶级是压抑最深的阶级,需要形成联合行动,个人对物化的突破需要整体性。

总体性辩证法:整体性是跳出个体叙事的总体视角,审美需要具有整体性思维,艺术需要反映社会现实本质,必须通过片段来体现社会总体。

4、    现实主义文论

反映论:艺术以一种反映,艺术起源于巫术,巫术本质是一种模仿,艺术即是对现实的认识,也是对情感的激发,认识世界(现实)和激发情感都需要遵循总体性原则。

典型论:柏拉图认为典型是一种理念/概念,卢卡奇认为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不应是脸谱化和类型化的。

总体性原则:艺术需要总体性的反映,不仅要反映客观现实,还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卢卡奇反对形式主义与自然主义,席勒的形式主义认为文艺作品需要呈现且否定日常生活,左拉的自然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如实且详细呈现现实。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争论,在1934-1938年,卢卡奇与布莱希特、本雅明,卢卡奇认为艺术作品应主客观相统一且体现社会总体性。

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1、    主要著作

葛兰西是一位马克主义的社会活动家。他认为,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失败在于暴力的错误使用和观念意识上的错误,在于革命的意识形态未占领统治地位。

《新秩序》(1919)、《狱中书简》(1946)、《狱中札记》(1951)

2、    市民社会理论

“完整的”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国家发挥的是暴力和教育的职能,分别对应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由此国家得以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

政治社会,依靠暴力和强制,针对敌对阶级。

市民社会,依靠文化、道德和意识形态,针对所属阶级/从属阶级,是联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场域,体现在社会舆论、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是非物质性的,其主导地位需要通过谈判和斗争获得民众的认同/同意。

3、    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也称为文化领导权,是在市民社会中,某种集团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

特征:动态性,任何阶级可具有文化领导权,因此相互之间处于博弈之中;非强制性,民众心甘情愿地积极参与进市民社会,并接受意识形态的同化;权威性,具有文化领导权的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上权威地位。

同意的必要,意识形态需要被民众同意,以此来获得文化领导权。

有机 organic 知识分子,也称为组织起来的知识分子。

没有革命的知识分子,由于民众思想和行动的分裂,无法将实践和理论结合,无法塑造意识形态,也就无法争夺文化领导权。

传统知识分子,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自认为不受统治力量控制,非历史性、非阶级性的。

有机知识分子,是文化社会集团分子,介入社会/公共事务,高度组织性的,参与社会革命、斗争和运动。

有机知识分子特征:有机性,与实践结合;阶级性,与阶级结合;群众性,与群众结合。

运动战是暴力的革命,阵地战是分子式的入侵,如学校、媒体和工会等舆论阵地。

4、    民族的人民的文学观

民族性:文艺作品要体现出民族特性,要与民族紧密结合。

人民性:文艺作品与民众形成有机的密切联系,由此形成思想共同体。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并从中体现作者的思想道德倾向。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从现实挖掘素材,想象要基于现实。

文学评价标准:道德、情感和审美。

文学遗产:对待经典,要保持距离,采取审视的态度,经典作品都有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是有意识形态的深刻介入的,真正的经典是应体现社会支配性的、进步性的、预示未来发展的作品;对待通俗文学,如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有趣因素是作品能展现个人切身体验且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商业价值是体现人民趣味和爱好,其能动性在于某种程度上与大众紧密结合,越是与大众结合越是具有革命的可能。

5、    文化研究转型

葛兰西之前的两种范式:文化主义,强调文化的有机性,即个人经验的重要性;结构主义,阿尔都塞,文化是被建构起来的,经验未必反映自身。

葛兰西的理论使文化研究转型,在市民社会这个场域中争夺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导权。

三、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1、    主要著作

戈德曼思想来源于阿德勒、卢卡奇、皮亚杰,被认为是西方主流文化的边缘人。

《拉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学宇宙》(1945)、《隐蔽的上帝》(1956)、《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1970)。

2、    背景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形成消费社会和文化工业。

共产主义运动退潮,中产阶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个人体现出孤独、焦虑和陌生的心理状态。

文学向内转向,俄国现实主义/英美新批评,文学研究只注重文本本身。

3、    思想来源

卢卡奇的总体性与小说发生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识过程是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循环。

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辩证法。

社会学批评传统,文学与社会密切关联。

与结构主义对话,结构主义关注内部关系(结构),而消解了价值本身(人的主体性),发生结构主义是人本主义的,注重形式和意义,认为结构是动态的有意义的。

4、    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有意义的结构:

文学作品是有意义的结构,人类活动是对环境的反应(反映),文学是由人类创作的对社会环境有意义的反应(反映)。

理解是描述字面意思,解释是将作品放到更大的结构中理解其产生、地位和作用;理解与解释不可分割,理解是微观的解释,解释是宏观的理解,两者是依据不同尺度的相对而言。

社会/文学的结构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文学与社会同构:

共时,作品的精神结构(意识形态)与社会的集体精神结构(意识形态)同构。作者处于社会中,其世界观必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人创作的作品很大程度上是时代的回声。

历时,文学结构随社会现实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个人价值被凸显,动摇了个人与社会统一的传统,其代表的是问题人物小说,主人公与世界发生冲突,如《唐吉坷德》;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个人价值和特殊性在竞争中消失,其代表的是集体人物小说,体现人的消极情绪,如《变形记》;消费社会阶段,人与社会被全面物化,其代表的是符号化小说,如罗伯·格里耶的小说。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结构开放性,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结构循环性。

5、    悲剧世界观

人的生存境遇陷入悲剧,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上升,宗教信仰消退,情感价值维度消失,人成了悲剧的人,科学应当赌信上帝存在。(《隐蔽的上帝》)

四、马舍雷的意识形态批评

1、    主要著作

《对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1960)、《列宁-托尔斯泰的批评家》(1963)、《文学生产理论》(1966)、《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1976)、《文学在思考什么》(subject of literature)(1990)

2、    思想来源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物资生产和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不平衡。

(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凭借技巧进行生产的)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是一种幻想(个人与社会现象的想象关系),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意识形态是一种无意识。《读<资本论>》,无辜阅读是全盘接受,有罪阅读是有意识形态的偏见,这两者是栅栏阅读,即文本和读者之间存在鸿沟,症候阅读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外在特征,发现潜藏的未被作者明说的共同“症候”。

3、    意识形态批评

沉默是文本中未曾明说的不可见的空白和裂隙,从中能体现出意识形态,沉默是文学意义的支撑点。

创造是无中生有的过程,生产是原材料的加工过程,文学生产的原料是社会的历史的意识形态和语言。日常语言是意义明确的、自动化的、指涉性的;文学语言是多义性的、陌生化的、非指涉性的。

结构主义认为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马舍雷认为结构是能揭示作品没有说出的内容的线索,结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离心结构,作品思想和内容之间存在空白、差距、冲突,作品思想体现作者意识形态,作品内容体现作者文学生产的意图。

两种错误批评方式:经验主义把范围同对象混淆,把作品文本作为分析对象;结构主义寻找作品潜在的范式和结构,只强调作品中的共性。

科学的批评在于作品是如何产生,而不是作品是什么的问题。

列宁认为托尔斯泰的文学是一面俄国现实的镜子,因其内部充满了矛盾,而从这些破碎中反映了意识形态。

4、    文学哲学

古希腊时期文学与哲学统一,18世纪时出现分野,其后出现了形式主义,而存在主义又有将文学和哲学统一的趋势。

马舍雷认为应走向文学哲学。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认为艺术不再特殊,最终走向哲学;希利斯也提出了文学终结论。

五、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艺术幻想

1、    主要著作

《乌托邦的精神》(1923)、《主体、客体、黑格尔》(1952)、《希望的原理》(1959)

2、    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危机,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科学和理性的祛魅使人们的信仰缺失和意义世界失落。

浪漫主义思潮,重回传统和重建意义感,是批评资本主义。

犹太人身份危机,犹太人同化成为现代人的同时守护宗教精神,通过重建犹太民族国家或在艺术中体现信仰。

3、    人本主义的希望哲学

希望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质,这是存在论的(注重体验和感性,与认识论相对)

生命的基本状态是“匮乏”,即不可缺少事物的缺席。

生命的本质是“尚未”,即在动态中的某种可能性(希望)。“黑暗”是尚未获得的本质,“惊讶”是意识到尚未意识到(无意识)的东西,能扬弃此在状态。

匮乏产生于“冲动”,冲动体现出特定社会阶级关系,与弗洛伊德生物性的欲望相区别,饥饿是最基础的冲动,这促使了物质生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体的乌托邦,乌托邦式无阶级的、无异化的、自由的社会,这是希望的行动。资本主义纠缠于事实,将现实情况视为最终的答案(历史终结论),这是无法把握“尚未”。

4、    幻想艺术论

艺术的本质是幻想和显现。幻想不是假象,是(情感性的)尚未,是对非异化的追求和未来的可能性。显现是揭示未被展现的意义,艺术是非异化的、非生产性的劳动。

艺术幻想是对白日梦的改造,白日梦是艺术创造的材料,而非弗洛伊德认为的白日梦是本能(欲念)升华。

艺术是面对未来的运动,针对的是纯粹的静观(形式主义)和对表现作品(表现主义)的冷漠的满足。艺术是片段的,其中体现出未完成(尚未)的过程。

5、    对表现主义的态度

表现主义是以扭曲的方式再现现实以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其呈现的是碎片化的世界。

卢卡奇与布洛赫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

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卢认为是,因其是扭曲的颓废的,布认为否。

是否具有人民性,卢认为否,因其先锋性而脱离大众,布认为是,现实主义是高雅的因此脱离大众,而表现主义能弥补现实主义高雅的不足,是回归人民性的。

先锋性和破坏性,卢认为先锋是破坏性的,布认为先锋性是呈现陌生世界,体现出可能性,是对旧有关系(资本主义)的破坏。

实验与创新,卢认为脱离古典趣味,布认为是进步的,破坏旧有创作方式。

六、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与间离化理论

1、    主要著作

《巴尔》(1918)、《夜半鼓声》(1920)

主要剧作:《三分钱歌剧》《屠宰场的圣约安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

2、    理论背景

资产阶级戏剧是颓废和激进的,即满足娱乐需求和反映人们在社会中痛苦的生活境遇。

无产阶级戏剧是不成熟的,要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人民戏剧,要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引发人们思考。

3、    戏剧观

教育剧,戏剧家也是哲学家,戏剧要呈现世界也要改变世界,通过现实生活的客观呈现来教育人民,被批评为缺乏娱乐性。

史诗剧,也称为叙事局、非亚里士多剧。

亚里士多德剧是情节性的,强调感同身受、模仿和真实,采用诱导方法,关注戏剧结局,情节必然性,观众沉浸(卷入)其中,消耗能动性,触发情感。

史诗剧是叙述性的,强调探讨问题,采用说理方法,观察事件进行,情节跳跃性,观众成为观察者,激发能动性,迫使作出判断。打破共鸣体验,恢复观众思考能力(打破第四堵墙)

辩证剧,内容、形式、演员具有辩证关系。

4、    戏剧关系

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是使人对事物有陌生感。

传统美学是共鸣,即主客交融,是顺应世界,戏剧应该改变世界。

间离化(陌生化):使人既能认识对象又能保持陌生(认识论范畴);制造距离,即破坏共鸣、体验、情感,以旁观者视角审视(反思)作品及作品中的世界;制造奇特和新奇,引发人的惊讶感和好奇心;让观众选择立场;演员高于角色,而非融入角色(与斯坦尼夫拉夫斯基体系相反)。

5、    卢卡奇与布莱希特关于现实主义论争

现实主义出发点,卢强调人本论,即人的异化,布强调阶级论,即阶级斗争。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卢强调再现现实,布强调近似真实,以洞察本质。

表现中心,卢强调典型人物,布强调具体事件。

表现方法,卢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布强调内容高于形式。

七、伊格尔顿的美学意识形态理论

1、    主要著作

雷曼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莎士比亚与社会》(1947)、《共同文化的观念》(1968)、《作为语言的身体》(1970)、《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文学理论导论》(《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1983)、《美学意识形态》(1990)、《意识形态导论》(1991)、《后现代主义的幻象》(1996)、《文化的概念》(2000)、《甜蜜的暴力》(2003)、《理论之后》(2003)、《如何读诗》(2007)、《人生的意义》(2007)、《文学事件》(2012)、

2、    文学本质问题

文学如同“杂草”,无本质,无法定义,是出于某种理由赋予高价值的作品。(反本质立场,1983)

唯名论认为本质的共相是符号,唯实论本质的共相是实体。

文学的五大共相:虚构性、道德性、语言性、非功利性、规范性。

3、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是由于文学是观察世界的方式,作品的特定时空背景(意识形态)决定了对其的把握。

18世纪,文学地位上升,资产阶级兴起;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文学概念窄化,强调唯美,工人异化向往前现代;19世纪后期,宗教衰落,文学研究兴盛,文学某种程度代替宗教成为新的意识形态。

反对反映论和自然主义:反映论,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忽视其中的能动性,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自然主义,文学是对意识形态的挑战,能借楼虚假意识,夸大了能动性。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结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会带来文学形式的变化。

4、    文学生产

文学是特殊的生产方式,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过程中的六大范畴:生产方式分为一般(物质)生产方式和文学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是在一般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分为一般意识形态(占社会主导地位)、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文化)意识形态;文本,基于文本来分析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

5、    美学意识形态

美学被称为感性学,美学作为学科的诞生,伴随在18世纪资产阶级的兴起,“不是历史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历史的年代”。

文学一方面形成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是对意识形态的抵抗,“欲望是欲望着别人的欲望”。

6、    政治批评

一切文学批评本身是政治(意识形态)批评。

表1. 马克思主义文论脉络

经典马克思主义

早期

马克思、恩格斯

后期

列宁、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高尔基、梅林、布哈林

西方马克思主义(20世纪)

早期

卢卡奇、葛兰西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

第二代:哈贝马斯

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赖希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戈德曼、马舍雷

纯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布洛赫、萨特、梅洛·庞蒂

新英美派马克思主义

威廉斯、伊格尔顿、詹姆逊

其他相关

 

拉康、德勒兹、齐泽克

八、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

1、    主要著作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1960)、《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2)、《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1971)、《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1981)、《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84)、《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5)、《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1986)、《理论的意识形态》(1988)、《后现代主义式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文化转向》(1998)、《单一的现代性》(2003)。

2、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卢卡奇认为小说是对史诗的替代;詹姆逊认为卢卡奇是类型学的分析,忽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包括艺术)的演变都有绝对精神,即符合辩证法(正反合);詹姆逊也认为内容与形式都有内在发展逻辑。

3、    语言的牢笼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能指所指、历时共时、聚合整合、隐喻转喻)。优点是摆脱经验论,意义产生于差异;局限是共时与历时的割裂感,索绪尔认为意义只与共时有关而与历时无关。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优点是区分出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作为文学理论的先决条件(文学的独特性),建立了等级制度(是否陌生化),文学史观是形式演变史;局限是陌生化不仅在形式还在内容等其他方面。

结构主义。优点是其关注的是文本形成的系统和建立的模式,强调整体。局限是静态的批评的方法,应该采取历时的分析。

辩证批评。强调从文本出发,阐释是有主导符码,阐释具有多样性,阐释也是一种重写(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结合社会背景,强调整体性(总体性)观念。

4、    政治无意识

艺术创作(叙事)都会体现社会特征。

历史主义的困境,历史是实在发生的人类活动,是客观的可还原的,但历史是不在场的,其还原靠叙事、文本,而叙事和文本不可靠(不可还原)。

解决历史主义困境:

文物研究(考古学),遮蔽了现实本身,认为历史是一种体验,不是恢复客观事实(历史)而是创造新历史,否认历史的确定性,会走向历史虚无(相对)主义;

结构类型学(马克思主义),表层是现象,深层是本质和规律,但现象是多元的,而本质是单一的;

尼采的反历史主义,历史是不存在的。

政治是无意识的,是被压抑、被改装的现实,无意识是政治的,是从文本中的幻想体现出集体无意识的欲望。

九、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论

1、    后殖民主义基本观点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东方和西方,中心和边缘。东方是被西方中心主义建构的东方(古老、神秘、可怕),体现出语言(权力)结构。

要超越二元对立,走第三条道路,采取多元的方式。批评方法:文本的世界性;文本的生产性。文本既作为阅读的文本,也作为写作的文本。

2、    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

背景:艾柯认为产生两种文化冲突时,就会出现三种模式:征服(教化或毁灭)、掠夺、交流。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但(文化)权力关系依然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体现在文化交流上(文化霸权),第三世界“失语症”(文化殖民),发展本土的话语要使第一世界瓦解或者使第一世界关注第三世界。

寓言理论。寓言本质是譬喻、象征、影射,“言在此,做在彼”的分裂,表面相似性和潜在的统一性,同时具有多义性,即多种阐释的可能。

本雅明的寓言理论。文学风格:古典主义,明白晓畅,生机勃勃的世界,采用象征的方法;巴洛克时代,混乱残缺的社会,采用寓言的方法,以不能认同现实的方式呈现现实;现代社会,赋予寓言以政治维度。象征体现同一性,寓言体现差异性,指向总体性

詹姆逊的语言理论。寓言本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再现论,是以破碎化和差异化的方式重建总体性,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纽带。

寓言是言意分离的,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分裂社会。古典社会中个体与社会是稳定和谐的,现代社会是动荡分裂的,艺术碎片化导致了非总体性,实行总体化需要寓言。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裂,现代主义强调私人,现实主义强调公共,两者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间的差别。分裂的原因是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阶级削弱了,文本失去革命性。

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詹姆逊认为主(第一世界)与奴(第三世界)的权力关系倒置。

第三世界(被殖民国家)是政治与个人融合。弗洛伊德认为幻觉是一种重建。鲁迅重建的是一个黑暗的、恐怖的、吃人的社会,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现实,面对帝国主义被羞辱的但自我辩护的中国,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表面是个人,实际是社会的。

民族寓言,是第三世界文本中体现特有的民族国家焦虑,个人欲望打上民族国家烙印,独立与帝国主义搏斗的疤痕。

第一世界的知识分子局限于专业(书斋)中,丧失了意义,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是政治的。民族寓言能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化。

3、    反思与评价

民族寓言提供了一种视角,即将文本放置于民族国家,文学文本要历史化(时代性)。

存在一种悖论,是西方主义的建构第三世界作为文学与政治结合的范例。

十、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与后殖民批评

1、    主要著作

《巨轮:叶芝诗歌中抒情之声的几个发展阶段》(1967)、《论文字学》(1976)、《女性主义与批评理论》(1978)、《国际主义框架下的法国女性主义》(1981)、《底层人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1985)、《三个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1985)、《在他者的世界里》(1987)、《后殖民主义理性批判:迈向当下正在消逝的历史》(1999)、《一门学科之死》(2003)、《他者的亚洲》(2006)、《全球时代的美学教育》(2012)

2、    解构理论与解构实践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背后都有稳定的秩序,但忽视了复杂性和差异,建立了中心化和权威性。

解构主义的方式,是避免形而上学,认知真理的局限,揭示真理如何产生,被压抑的他者才会出场。

对他者的解构,自我是建构他者作为参照的,文明西方是建构在野蛮的东方之上的。反对中心主义的傲慢,认为列维·斯特劳斯无意识中将非西方划分为野蛮。摈弃个人特权,女性主义主要处于第一世界,在面对第三世界都会带有优越感。

解构式阅读,文本提供了批评的可能。解构康德思想,美感是合目的,符合心意状态,无目的,人所共有的;崇高是不合目的,无限宏大,产生痛感,无目的,理性和道德的,获得快感。对崇高的分析,道德是绝对律令,即寻求普遍性,预设理性人,掩盖了人的差异性,将无道德的人视为野蛮人。

3、    庶民研究

对克思斯蒂娃、詹姆逊的反思,《中国妇女》中对中国妇女的肆意猜测,透露出了西方优越感,体现出西方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想象。殖民主义理论也同样不期然体现出西方中心主义。女性主义的他者问题,女性主义内部的差异比两性差异更大。

对庶民话语的反思,庶民(底层人)是缺乏主体性的沉默的群众,无产阶级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群体。本土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体系暧昧不清,其与西方话语协商,形成对第三世界的遮蔽。一个悖论:由于庶民无法回应,对庶民的研究只会是一个单向过程,知识分子无法真正理解和呈现庶民。

4、    殖民话语批评实践

消解西方中心的批评方法,女性主义的《简爱》中,通过建构野蛮人(非人)来为主角行为提供道德上的适合性,这是复制西方帝国主义公理,建立在西方-东方基础上。

十一、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与身份问题

1、    主要著作

《文化的定位》(1994)、《民族与叙事》《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世界主义》《赛义德:继续对话》

2、    理论背景

法农·赛义德《黑人和精神病理学》认为黑人的“精神分裂”在于,黑人想成为白人但又被白人建构为他者。赛义德认为东方是被西方建构的,由此形成的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意识形态。殖民主义话语的不稳定性(矛盾性),身份不是单向认同而是异化,将他者同化是不可能的。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认为拜物(恋物)是来源于欲望,根据儿童时期的经验,对差异的补偿。

福柯的话语理论,陈述的话语是一种建构,无法抵达对象。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书写是线性的,而思想是混沌的,书写的过程是不断建构和反身的过程,原初意义不存在。

3、    后殖民话语的混杂性问题

殖民话语的混杂性,混杂(杂交)是不同文化的接触且相互影响、渗透的过程,瓦解了对立关系和殖民权威。

殖民者自身的矛盾,贬低对方也好奇对方,同时希望同化对方也担心完全同化。

文化身份含混性,即流动性,身份或权威本身不存在。

二元对立的瓦解,殖民话语并非单向流动,被殖民文化是对殖民话语无声的抵抗,殖民话语需要纯粹性,而纯粹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不断重新确立权威性,通过强调自身的文化符号,这也反映其自身的不自信。

在殖民体系中的“英语书”作为重要符号,体现其弗洛伊德的拜物教的差异补偿的特征,殖民文化中补偿差异,一是害怕文化断裂,二是害怕文化受本土影响。

4、    混杂性批评策略

主体和客体间的心理战(场域),其中具有一个模拟的过程,即似像非像的殖民文化对殖民文化本真性的消解。

第三空间,即混杂性空间,是无二元对立的,文化差异得以解释,以平等的方式呈现出来,文化认同非单向的,相互协商的。

身份的协商的过程,消除身份的本质性,不同身份的协商、混杂,体现身份的流动性。

5、    反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其为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

吉尔伯特认为,霍米巴巴使用的精神分析和拜物教的概念,充满性别和种族偏见,对二元对立的再次复制。

阿赫默德认为,霍米巴巴忽视了阶级,以及潜在消费主义逻辑,即表面的平等和实质的阶级的不平等。

德斯克认为,霍米忽视了具体语境。

十二、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1、    理论基础

瓦解父权中心主义,父权制是二元对立的权力关系。

女性主义三个面向:思想、创作(理论)、政治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经济基础、商品和剩余价值。

精神分析,性的分析

解构主义,语言分析

2、    女性主义三次浪潮

起源,18世纪,启蒙时代,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

第一次浪潮,19世纪-20世纪60年代,求同存异,追求平等的政治权力,泰勒《女性的选举权》、巴霍芬《女权论》、穆勒《妇女的屈从地位》、伍尔芙《自己的一间屋子》、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

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同中求异,法国派强调理论,英美派强调实证,法国派主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压抑,英国派主张马克思主义强调压迫,美国派主张词语文本分析强调表达。法国派,西苏《美杜莎的笑声》、伊瑞葛来《此性非一》、《他者女性的内视镜》、克里斯蒂娃《诗性语言革命》;英美派,肖瓦尔特《她们自己的文学》、《走向女性主义诗学》、《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凯特米莉特《性政治》、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吉尔伯特《阁楼上的疯女人》、安妮特·克罗德尼《为“女性主义批评”下定义的几点想法》、劳拉·莫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芭芭拉·史密斯《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陶丽·莫伊《性与文本的政治》、玛丽·雅克布斯《阅读妇女》

小说《她的国》、《使女的故事》

第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至今,异中求异

贝丽卡沃克《求真:女性主义的告白与面貌转向》、李查兹《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义与未来》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目标

挖掘女性书写传统、分析女性写作中的象征手法、重新发现古典文本、从女性视角全新解读作品、抵制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增强关于性别政治的认识。

十三、西苏的身体写作与伊瑞葛来的女人腔

1、    伊瑞葛来的主要著作

《乔伊斯的流放》(1968)、《美杜莎的笑声》(1975)、《阅读还是斩首》(1976)

2、    身体写作

西方关于身体问题的讨论:基督教认为灵与肉分离;笛卡尔认为身心(理性)二元关系;尼采认为身体是人存在的根基;梅洛·庞蒂身体是一种前意识;福柯提出身体政治

身体写作的内涵:女性作家以自己身体为主要叙述对象,以此来表现自我,挑战父权,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是由于其的“失身”,即历史中的缺位。

身体写作的目的:超越二元论(身体与书写的关系),传统中身体是书写的对象,西苏认为身体是写作的动力,写作是释放身体的途径;消解男性中心主义。

身体写作的内容:书写女性身体,女性主体与身体合而为一,女性作为审美主体,书写欲望、经验、感受;书写渗透在身体中的灵魂,身体绝非物质,身心合一的状态即是体现灵魂的;书写语言,即具有女性特质的语言,是反理性的、无规范的、破坏性的、反对父权制的自然的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存在的。

身体写作的影响:在中国,审视女性,突破自己,直白的性描写。

身体写作的局限:未能提出具体切实的方法。

3、    两性性:另一种双性同体

伍尔芙的双性同体,强调男女互为主体,两性具有和睦共处的可能,消解权力秩序,是反本质主义的,即反生理决定。

西苏的另一种双性同体,女性的生理性是决定条件,女性的特性是两性性的,即认同男性和女性(恋父与恋母情结),而男性是单一性的,即只认同男性而将女性作为欲望。

4、    伊瑞葛来的主要著作

《错乱的语言》(1973)、《他者女性的内视镜》(1974)、《此性非一》(1977)

5、    女人腔

女性的性别特征是女人腔,反对弗洛伊德的阳具中心主义,即男性是绝对的“一”,女性生理特征是具有多个性器官的,即其快感具有多元性。反对洞穴之喻,柏拉图将洞穴象征为女性子宫,即洞穴之内是虚假的世界和洞穴之外是真理的世界,而洞穴内外之间是有通道的,这是反对二元对立的。

6、    女性的身体价值

市场将女性作为商品,男性从而能剥削其剩余价值,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言说能力。

女性的社会角色:母亲、处女、妓女。

十四、肖瓦尔特的女性批评与米利特的性政治

1、    肖瓦尔特的主要著作

《女性解放与文学》(1971)、《她们自己的文学》(1977)、《走向女性主义诗学》(1979)、《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1981)、《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985)、《我们自己的批评》(1989)、《性与无政府状态》(1990)、《姐妹们的选择》(1991)、《创造女性自我》(2001)

2、    她们自己的文学

挖掘女性文学传统,长期以来女性文学传统都是亚文化。

女性创作三阶段:阴性阶段,女人气,通过冒名、假名并模仿男性创作,一方面体现对成功的渴望,另一方面其不能成为女人;女性主义阶段,批判、抵抗既有价值观,认为女性气质被歪曲,拒绝男性价值标准;女性阶段,追求女性自身的书写风格,其特点是无特点。

3、    走向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主义批评两大类:作为读者的女性,强调文本意义,符号中体现女性形象、意识形态;作为作家的女性,强调文学生产中的文学史、主题、类型。

4、    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尚是一片荒野,要创立一套女性主义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四种模式:生物学批评模式,性别差异与文本关系;语言学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模式,心理创作过程;文化批评模式,社会和经济历史。

5、    我们自己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发展阶段:双性同体诗学;女性主义美学,强调创作中体现女性意识;女性批评,强调阅读中发掘女性意识;女性本源批评,采用后现代视野;性别理论。

6、    米利特的主要著作

《性政治》(1970)

7、    性政治

性政治即两性的权力关系。

两性的不平等来源于父权制,两性的差异带来社会分工,进而建构成一种文化结构。两性真正的差别来自于文化而非生理,这体现在经济和教育上。

8、    性政治历史发展

发展历程:1830-1930,性政治革命发展;1930-1960,性政治反革命时期。

9、    性政治的文学反映

抵抗式阅读,即阅读文本和进行意识形态分析时不能全然接受而要有反思。

十五、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

1、    主要著作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1980)、《莎士比亚的商讨》(1988)、《向灾祸声讨》(1990)、《炼狱中的哈姆雷特》(2001)

2、    文学复兴研究

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文学研究中只关注文本而忽视读者、作者和历史,将文本视为超历史。

后现代主义,是反中心的,即反对主流的、确定的、本质的事物,这会造成对人性、意义和价值的困惑。

研究意图:打破历史与文本的二元结构,将文本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将历史看作是权力争夺的场域。

研究宗旨:反形式主义,重申历史(文化权力)维度;反泛文化学,强调文学对历史的制约。

自我形塑,即自我的主体意识(主体性)的产生,个体生存感受与社会历史文化形塑之间存在微观的权力。

旧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区别:旧历史主义,认为要放在历史背景中理解事物,人类行为是有社会(阶级)基础的,具有认识论色彩,容易导致阶级决定论;新历史主义,认为事物是有一系列形成过程,强调文本与历史是同等视角的,解构文学与历史的二元关系,采用大范围检查不同文本的方式。

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社会历史离不开文本的承载,历史也经由文本而体现出来。

3、    文化诗学

将文学文本视为文化政治,文本中体现特定历史背后隐藏的微观社会权力关系,具有跨学科性,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和历史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诗学是文本阐释的文化理论实践,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文本,历史与文本具有互文性;强调文化整体性,文化具有流动性和抑制性,即文化是不断生成的,文化中体现出权力关系;从大历史到小历史,将视野转向围观细部上寻找新的规律。

童庆炳的文化诗学,强调文学研究中文本(包括语言、符号、修辞)与历史并重,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略微侧重历史。

4、    评价和影响

体现了对历史的辩证眼光,具有跨学科杂交品质和批判姿态,以文学与非文学两个维度解读作品,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历史的文本性,在预设历史与文本的差异之下又抹除了两者的差异,新历史主义具有隐含的意识形态。

十六、海登怀特的元历史与历史诗学

1、    主要著作

《历史的重负》(1996)、《克罗齐和贝壳:影响力证据笔记》、《批评文化》、《非理性与历史知识的问题》(1971)、《也行的试试:思想考古学》、《什么是历史体系》、《历史中的阐释》(1972)、《元历史:十九世界欧洲的历史想象》(1973)、《话语转喻》(1978)、《比喻的现实主义》(1999)。

2、    元历史

背景:历史认识论的危机,即关于历史哲学的争论,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对历史过程的反思,分析批判历史哲学,强调历史的知识性质。

方法原则:强调历史的阐释框架,说明历史的发展进程规律,强调历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开,而是具有连续性的。

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的区别:历史事件,是存在和发展的现象,可经验的,唯一的、给定的,通过记载、证据得以证明;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主观的,多样的、不稳定的,存在于思想、语言和话语之中。

历史事件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历史事件依靠语言表述转换成历史事实。

真实和虚构需要重新界定,文学和史学在历史上被逐渐区分,文学偏向想象,史学偏向实证,而想象是能揭示真实。

3、    转喻理论

从语言学角度看历史,历史具有诗性结构。

作为语言结构的历史,将历史看做是一种语言结构,把握历史的诗性真实。

转喻(转义),是一种在叙述中背离字面意义的运用符号指称的修辞,具有历史诗学的语言学意涵。

历史叙述的转喻,历史的深层的结构是诗性的,因果阐释的失败在于其逻辑统一性(意识形态性)。

历史话语的三种阐释策略:情节叙事;形式论证;意识形态。

历史话语的四种表达方式:隐喻;转喻;提喻;反讽。

4、    文化批评理论

启蒙运动文化观念缺失权力关系,带来关于理性主义的文化专制,理性主义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历史进步观建立了文化等级观。

历史的文本化:文本是历史的出发点和归宿;历史书写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历史文本性;历史本文意义不具有透明性,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之间存在鸿沟。

5、    对新历史主义的辩护与批评

双重冒犯,来源于其跨学科性,对文学和历史领域的冒犯,被误读为用文化、文学叙事取代历史(阶级)叙事。

辩护:新历史主义本质是对主导地位学科范式的颠覆,采用的是多重方法。

批评:时间的空间化危险;对虚构的再度虚构,不存在中立态度;成果零碎,缺乏实践。

6、    新历史主义特性

基本理论: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历史性和文本性同等重要(同一维度);单线历史的复杂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作;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性;历史和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批评方法:强调批评者发挥主体意识;奉行“逸闻主义”,挖掘深层文化意义;捕捉历史真实;历史解释的“语境化”和“生活化”。

西方文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