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醫療、身體與性別 摘要

姚毅,〈 中國的醫療、身體與性別〉(1)摘要
本文除前言补充西方医学史对性别课题的学术脉络之外,作者还基于海外、台湾地區,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铺陈出此议题在从时序上先秦到近当代的讨论,共有三大部分,分别「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体观和性别」、「科学化的身体与近代医学、性别」、「男性医师对分娩的介入和挫折」。第一部分讨论从19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体观,费侠莉认为古代身体观是一种充满隐喻与象征的身体观,即所谓黄帝的身体,此时的男女是彼此互补的,不能被现代医学的生理观念二元划分。如果再配合生殖的概念,学者吴一立对此认为性别观念是一种原型的模式,进而分化为两性,而且在吴的研究也指出子宫作为一种器官的生理结构的实质意义。为了解决此问题,将时间延伸到隋唐后女科的成立,从女性身体的发现来讨论,姙娠的功能当时被当作男女之间的差别,进而形成性别化的身体论述,如宋代时出版的《妇人大全良方》,书中也有男调气,女调血的论述。直至明清时代男女分别的论述又被挑战,转向性别一体化,在张景岳的《妇人规》中认为女性忧郁,是来自于礼教约束,因此需要打破原先的对于性别的桎梏,才能使人健康。而在明清时期也得考虑医儒之间的关联,进而形成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性别论述,如要求女性顺应自然生理规律,又要求清心寡慾,自我规范的内圣与生育之间有了联系,好的母亲将会影响子孙出生的健康状况。
第二部分为科学化的身体与近代医学、性别。由于中国古代的医疗观念受到西学东渐与亡国危机的社会心态影响,原先抽象的身体观逐渐具体化、形象化、科学化。比方说西方妇产科的引入,即强调西方知识体系如生物学、遗传学与近代医学的重要性,并以此取代儒学对身体的论述,甚至出现强国保种的论述。同时也将每个人的身体给数据化与疾病的病理化,比方说数据化的身体特征,以及被看做病理的女性自然生理现象。此外女子体操的出现,将女性身体是做可以被现代化塑造的客体,以此塑造出健康的母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女性解放之路铺好基石,例如女性的身体不必再囿于裹脚等风俗中。
第三部分则是男性医师对分娩的介入和挫折,受到科学论述影响男女异质性被强调,而在生殖领域中传统与现代医学彼此出现冲突,如对于前者对剖妇产的排斥与后者知识女性(传统产婆)对于医院分娩的否定。而在东亚地区近代化的过程中,如台湾地區、日本可以发现分娩近代化下出现医师为男性,助产士为女性的特征,但这点在中国大陸却不常见,由于男女分隔的社会价值,使得当时的男性较不易被家属与病人接收(笔者按:文中将孕妇以病人指称,其实已经带有病理化的预设存在,这部分的用语似乎可以再讨论)。
这部分可以回答本文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自古至今,女性作为分娩专家并没有明显受到排挤打压。是什么样的社会能够使某种社会现象持久不呢?」首先是政府的考量,如何培养优质的国民,且在一胎化政策下使得政府有培养女性医护从务人员的需求,努力培养女性产科医师;另一部份则是让女医进入医疗领域背后的国家战略。前者体现在女子之病皆由女医诊治,如张竹君以女性有病不可告人的心态,推导出女性该由女性来治疗;而后者是承继前者的主张,再加上女性社会参与率的高低被视为男女平等的指标,使得在男女有别的框架下,妇科女性化使得妇产科成为具有性别结构的职业。总而言之,在社会风气与政府政策下,使得在新旧医学变革之际,女性作为分娩专家一事能够以从传统妇科医学知识的实践者转换拥有新知识的女妇产科医师,因此若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女性妇产人员的确没有明显受到排挤打压。
參考書目簡介 (取自書背介紹)
本書第一編以家族/家庭結構為軸心,概括從先秦到現在的中國性別秩序變化的研究成果。當然,討論的不僅只限家族,更涉及到性別的各側面。第二編包含了對性別史來說非常重要的個別主題以及通史課題,例如王朝控制民眾關鍵之一的戶籍、中國「才女」的樣貌以及評價、LGBT在中國社會中是如何被認知、京劇和越劇等傳統戲劇中的性別越界和表象等等。希望讀者從這些論文中認識到,從多元領域關注性別,可以豐富歷史視野,也可以豐富生活在現在的我們的視野。
(1) 出自 小濱正子, 下倉涉, 佐佐木愛, 高嶋航, 江上幸子 等編,〈 中國的醫療、身體與性別〉《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20),頁415-439。

後記
最近真的好忙,尤其是一直趕摘要報告,所以整體水準似乎下降了?不過下周一二放假,暫時可以喘口氣,但還是要戒慎恐懼,繼續保持高水平產出。
纇哇歷史 2022-3-30 台北城南宿舍 無雨夜 春和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