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活是无声的呐喊——献给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2019-12-14 19:53 作者:EinsZn  | 我要投稿


生活意味着不断的失去,而带着理想生活,就是对这失去,发出无声的呐喊。


电影《我失去了身体 J'ai perdu mon corps 》(2019)
我失去了身体 英文海报

我失去了身体 J'ai perdu mon corps (2019)

导演: 杰赫米·克拉潘
编剧: 杰赫米·克拉潘 / 纪尧姆·洛朗
主演: 维克图瓦尔·杜布瓦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 Hakim Faris
类型: 动画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9-05-17(戛纳电影节) / 2019-11-06(法国)
片长: 81分钟
又名: 我失去了我的身体 / I Lost My Body
IMDb链接: tt9806192

豆瓣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3415943/

法语配音 http://jiqimao.tv/movie/show/c96cdba60fcc8c0e7cd6d1f2c6c936a4509a8621

一只手的出逃,既是悬疑的伏笔也是悲剧的暗示

这是一篇主观影评,企图在这奇幻电影中找出一丁半点现实的缩影。


首先我想帮助读者理清什么是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对应相同的英文(Idealism),指的是相信自己的人生具有某种意义,并为着这个意义而活着。我们常常会用另外一个词描述这种意义——“命运”。


另外,消费心态的观影者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这一点尤为需要指出,就是将自身的情感和认知过分地代入电影主角的位置。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论自身产生了多大的共鸣,电影刻画的主人公形象始终是一个观众无法完全理解的他人。


建筑冰屋

从人格角度看,男主角劳伍菲尔属于ENFP科学家人格。


分析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劳伍菲尔始终没有表现出过于强烈的情绪,待人处事从形式而非情感出发,对木工、宇宙、南极以及各种自然声音抱有兴趣,因而是外倾(E)而不是内倾(I);


其次劳伍菲尔是理想主义者,他对命运始终保持自己的理解,对他人抱有警戒态度,因而是直觉(N)而不是感觉(S);


然后从劳伍菲尔对待披萨外送工作的态度和处理交通事故的方式可以看出,他做决定的方式往往偏感性而非理性,因而是情感(F)而非思考(T)为主;


最后从劳伍菲尔寻找加布丽尔,开始木工学徒生涯以及断手的冒险我们都能看出劳伍菲尔对未知事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而是倾向探索(P)而不是倾向判断(J)。


送披萨的 “外卖先生”


撇开具体的细节,劳伍菲尔身上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他的理想主义,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理想一次又一次破灭的悲剧。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表现任何自责、痛苦和绝望的画面,主人公脸上似乎总是可以挂着平淡的笑意,但却仍然带给人无尽的悲哀。甚至这种留白带给人一种 “懂的人自会懂” 的特殊化感伤。


懂的人 自会懂


男主角劳伍菲尔是一个卑微的人,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称得上伟大的品质。他自私、怠慢、缺乏责任感,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得过且过、漫无目的。


他生命的全部美好瞬间,似乎都只停留在那一盒录音带所记录的童年时光里。


这就是我的一生吗


然而在那些温暖、梦幻的回忆中,存在着一个梦魇,一场夺走了一切的车祸。


“我害死了我的父母。”


“我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要让我活下来承受这一切。”


“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运吗?”


当他回想一切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问句,但他不会预料到,这一问句在将在他脑中盘旋一生。


孩童是自私的,他们还没有学会什么是爱,除了若有若无幽微难明的悲伤,此时留给幼小的劳伍菲尔的,更多的是失落和迷茫。


“我失去了父母”


和父母一块离去的,还有成为宇航员和钢琴家的理想。


参加葬礼的有我和我的理想


我们不知道劳伍菲尔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长大,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很有可能是被人收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和室友同住一间,他的室友开着豪车,而他的财产只有一张床垫。


“披萨男孩”是命运给他贴上的另一个标签。干着忙碌而危险的外卖工作,遭受老板的责骂,日复一日也逐渐习惯。似乎人生已成定局,唯一的变化,是每天不断刷新着的,对世间利己与冷漠的理解。


天使的声音


然而有一个违背 “世事规律” 的存在,一个头顶百米之处传来的声音,让劳伍菲尔想要去追寻,一个得以对话的 “理想” 存在。


“那个声音亲切、善良,与众不同富有浪漫气息,还有一种似乎,只有我体会到了的孤独感。她是纯粹的,就和我一样。我的生命,又孕育出新的理想。”


这个理想的名字叫做,加布丽尔。


“她说我不适合所外卖员,但她不会知道,这对我来说其实意味着,‘逃离你身处的命运’。”


那么,你叫什么名字


于是劳伍菲尔孤注一掷,顺着这一道微光,与过去的生活告别。所幸加布丽尔的叔叔,最终收留他在手下做一名木工学徒。


之所以说“所幸”,因为劳伍菲尔在一开始被拒绝的时候并没有坚持,而是转身准备离开。


这也是他卑微的一种体现:厌恶命运,却又任凭命运摆布,即使内心有所希望,也拿不出执着的勇气。


好了吗,战争英雄?


劳伍菲尔的悲剧告诉我们,永远不应该在真实的人身上投射理想。加布丽尔不是天使,而是凡人,只是她的涉世经验相比要丰富许多。


理想主义还是中二病


天台上,劳伍菲尔问加布丽尔 “你怎么看命运?”


在听了劳伍菲尔说要用假动作逃离命运时,加布丽尔随即反问 “那么之后你该怎么做?”


对于这么一问,劳伍菲尔似乎没有准备,只说 “之后就躲得远远的。”


劳伍菲尔并不知道,他在加布丽尔眼中,不过是个迷失的孩子。


接近我到底有什么企图?

所以我们会看到他们之间的对话,往往如同跨服聊天,尤其是在劳伍菲尔暗示自己就是“外卖先生”之后,天台冰屋前的那一段。劳伍菲尔是纯粹无恶意的,但加布丽尔不能理解他的纯粹。


“我失去了加布丽尔”


毫无意外的,劳伍菲尔的理想再一次破灭,他想拆毁冰屋,他将加布丽尔喝过的酒瓶推下高楼摔碎,他认为一切都是命运,命运又一次狠狠捉弄了自己。



抓住的命运又从指缝溜走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的,电影开头留下的悬疑伏笔终究要以一个骇人的场景来回收。


通宵宿醉迷迷糊糊的劳伍菲尔在切割机前终于捉住了象征命运的苍蝇,却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右手被锯断,一时鲜血淋漓。


“我失去了右手”


劳伍菲尔已经无法再做木工,也不想让加布丽尔继续误解自己,他必须离开。


比起接受奇幻的设定,我更愿意理解为梦中的幻肢


在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晚上,劳伍菲尔梦见了自己的右手,梦见它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静静躺下。那只手,它会无比的想念自己,它一定会说


“我失去了身体”


断手的理想是回到自己的归宿


也许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天台上,劳伍菲尔拿出了便携式录音机,在磁头将要触碰那段记录着人生句点一般最后的音声时,他按下了录音键。


重写命运

麦克风在空中回旋,就像记录着当时车外的风声,急促的呼吸克服着面对死亡的恐惧,然后是木板与矮墙沿嘭嘭的撞击声,咚咚的踏响,腾空的寂静,落下时金属的鸣振以及一声发自内心的高呼。


没有右手的他,成功跳上了吊塔。


那声欢呼似乎在说 “我重写了人生,我改变了命运!”


大雪纷飞,劳伍菲尔仰面躺在冰冷的吊塔上喘着气。他起身伏在栏杆上,看着眼前的景象,不自觉笑出了声。


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


命运的高台,凡人可以上吗


劳伍菲尔没有成为宇航员,没有成为音乐家,没有事业,没有朋友,甚至还为毫无意义的事情失去了一只手。


他的人生就像断手寻找身体那样,总是在寻觅一处心灵的归所,找一个让自己愿意相信生活还美好,还能勇敢活下去的意义。


然而这种寻觅,始终没有结果。


“改写命运”,这是理想主义者乐于高唱的赞歌,却也浸透了卑微的苦涩。


我不知道电影最后的笑声,究竟是战胜命运的释然,还是对人生荒诞的自嘲。


在外人看来,这赞歌也许更像是悲歌吧。


这个角度观众看不到失落的表情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都在担心劳伍菲尔会不会自杀,但直到结尾,这仍是一个问号。没有人知道跳上吊塔之后的劳伍菲尔去了哪里,也许就像先前那样,他还会继续失败,继续承受理想破灭的煎熬。但至少他应该会变得更坚强,敢于做更多的尝试。


这里电影给观众留了一个空白,它不试图教会观众什么道理,该怎么去做,而是让人们自己去领悟。


也许真相是像劳伍菲尔说过的那样,他在命运面前做了个假动作。看似放下一切要从楼顶一跃而下结束生命,但真实的目标却是那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吊塔。


毕竟即使命运多舛,劳伍菲尔竟然也从未在电影的任何一帧,露出过任何类似绝望的神情。


或许他的内心真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


电影最后断手在雪地中逐步后退,消失,画面出现了劳伍菲尔小时候在沙滩上留下的手印,随后是小小劳伍菲尔展开双臂在沙滩上奔跑。


如果把手当作一个人实现理想的能力的话,那么手的印记就是理想存在过的证明,即便它是留在沙上,即便它会被潮水抹平,也是在提醒我们,在这小小的印记之外,其实还有广阔的天地,至少还有那一整片金色的沙滩。


小小劳伍菲尔在海滩上奔跑
留下了小小手印


我也体会过理想幻灭的痛苦,初看这部电影只觉得压抑和心酸,根本体会不到海报上写的 “life-affirming(鼓舞人心的)” 的感觉,但也得益于最近了解到的理想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存在主义与实用主义一系列思想,我得以看清这部电影的内涵。


关于理想主义,我觉得不必过分的批判或者吹捧。它有它的意义,也有它的局限。


大多数人以实用主义的心态处世,直面了自己的人生已经被一些生活本质之外的东西支配的事实,心甘情愿做社会大生产的螺丝之余,偷偷的享受一下片刻的追求。


对于以这种方式处世的人们,我的内心只有感谢。


也许理想主义有升级的空间,比如我们可以拥抱多种多样的意义,或者尝试读懂自己当下工作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接受并没有所谓真的意义或假的意义,从而可以悦纳自己,接受失败,以自己的意志,让死去的理想悄悄的复活,哪怕只是一天,一小时或者一分钟。




要说为什么的话,

C'est La Vie (法语 这就是生活)







注:

旋转中看到灯光点点宛如群星

关于手的经历,作为另一条故事线,也是十分的感人。尤其是最后,断手打开雨伞,在空中旋转,仿佛看到了群星的一幕,令人落泪。


电影至少有三个十分精彩的创新:手的奇幻视角、用声音来讲故事以及竟然没有任何对悲伤的描绘。


本篇影评中使用引号的部分并非电影中的台词,而是笔者的想象或者简化。


生活是无声的呐喊——献给理想主义者的悲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