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了文物Ⅱ:文博爱好者的福音书
近几年,文物纪录片录片不断推新,不仅让文博爱好者欣喜,也吸引了很多历史爱好者。作为历史类纪录片的《上线了文物Ⅱ》于2021年上映。
《上线了文物Ⅱ》中的故事既有百姓的吃穿用度,也有朝廷对于打击假币的监管,还有战争用的车马器物。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烤鹌鹑串、鱼串的汉釉陶烧烤炉;身着轻薄衣物的唐朝三彩女坐俑,宋鸭纹三彩枕中的硬枕、唐人喝茶的提梁银罐、宋人刷牙的骨刷。片中的故事既有上厕所这样的俗事,投壶这样的日常游戏,也有向当地富户拉赞助捐资修桥的乡间大事;既有反映百善孝为先的“郭巨埋儿”画像砖,也有反映皇家历史事件的元怿墓志、帝后礼佛图。
为什么我们只说“上厕所”,不说“下厕所”?河南博物院保存的汉代文物“灰陶厕所猪圈”告诉你。汉代的厕所建在二楼,猪圈在一楼,去厕所要上台阶,流传至今就成了“上厕所”,不会是“下厕所”。从这种布局可见当时人们已知道充分利用纯天然、无公害的肥料。当然,如厕的人也不得不忍受双重气味的冲击。由于厕所建在房屋外面,历史上也多次成为逃生通道。

文物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论语》中有“郑声淫”的说法,朱熹也说过“郑卫之乐,皆为淫声”。为什么郑国的婚恋观格外开放而热烈?为什么郑国会有女追男这一独特现象?从保存在河南博物院的春秋青铜盛酒器“莲鹤方壶”可以窥见一二。莲鹤方壶是鹤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青铜器上,鹤与莲正反映了郑国浪漫开放的国风,郑国人拥有更大的自由,女子甚至掌握择偶权。

有时,我们也会被文物“欺骗”。瓷枕是流传至今最多的枕头样式,我们不禁怀疑,用这么硬的枕头人会舒服吗,睡觉不硌得慌吗?但实际这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古代除了硬枕,也有丝绸绫罗、麻布绣花的软枕,只是软枕难以保存下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硬枕。司马光用圆木硬枕警醒自己,曹操用书匣做枕头,李清照用硬枕摆脱酷暑,仕女用硬枕保持发型,可见硬枕的功能不仅仅是枕头,还是许多其它功能。

看到古代的牙刷,你一定会惊讶于中国悠久的卫生传统。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懂得用盐水漱口来预防龋齿等口腔疾病,到隋唐时期用浸泡的杨柳枝蘸药物刷牙,宋朝的刷牙子和今天的牙刷已十分接近。宋朝市场上出现了专门经营牙刷的刷牙铺,牙柄为骨、木或竹制材料,用马尾制成毛刷,用柳枝、桑枝等中草药熬成的膏刷牙,牙刷的价格和一支蜡烛相当。较之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用动物骨灰擦拭牙齿、用尿液漱口,古代中国不知要进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