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对当今昆曲改革有何启示?(一) 闺门旦研究者

2022-12-01 09:22 作者:闺门旦研究者  | 我要投稿

在当今戏曲界和广大戏迷当中,戏曲如何改革和创新是热门的话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戏曲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戏曲改革难,创新更难,而昆曲界则是直呼,昆曲的改革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

“传统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这句话,放在昆曲上最为恰当。从传统的唱腔到表演动作,昆曲几乎都与现代的气息和要求格格不入。曲牌式的唱腔,一板三眼,缓慢而从容,动作也遵循程式化原则,这些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如果把这些都改掉,那就不是昆曲了。

更为重要的是题材。昆曲历来最擅长的,是表现才子佳人爱情的题材。人们看到当今在舞台上,最受欢迎、经久不衰的无一不是这样的戏剧:从《牡丹亭》到《玉簪记》,从《红楼梦》到《南西厢》。尽管这些戏剧都有着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但是它反映的毕竟是距今几百年的故事、生活、情节。

要写反映热火朝天的当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昆曲对此显得陌生,甚至畏惧。

从近年上演的几部现代戏来看,尽管声势造的很大,但演出效果往往不好。判断一部戏演出成不成功,要看观众是否主动、积极地买票观看,要看昆曲迷买不买账,叫不叫好。那些演了一两场就不见踪影的戏,怎么说也沾不上成功的边儿呀。

苏州昆剧院几年前上演的昆剧《风雪夜归人》,是根据吴祖光先生生前所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是从兄弟剧种当中“平移”过来的典型。话剧剧本出自吴祖光这样的名家,话剧演出又经过多年的磨砺,取得了经验,这就不同于白手起家。有了这样厚实的基础,编导将其改编为昆剧便底气十足,演出也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凭借这部戏,该剧女主角获得江苏省戏曲优秀表演奖一事,便可证明这部戏的二度创作及演出是成功的。这说明,成功改编的戏一定要有经过时间考验的蓝本做依据,而白手起家地创作现代戏则充满风险,演出往往会失败。多数编剧、导演深谙这一点,知道在毫无借鉴下编导现代戏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往往不愿参与,甚至避而远之。这样就导致较好的、较适合上演的现代戏剧本如凤毛麟角,极难出现。


苏昆《风雪夜归人》的海报


 “平移”当然是一种思路。然而能够从兄弟剧种中适合“平移”的现代戏又有几部呢?再说,这种“平移”同样需要繁重的二度创作,同样面临各种风险。

再从剧本中唱腔道白的创作方面谈谈改革昆曲的难度和限度。

看一下传统昆曲与昆剧《风雪夜归人》这类“平移”的戏,在唱词道白风格上有何区别。

例如《牡丹亭》【集贤宾】的唱词: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看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冰蟾”“玉杵”“嫦娥”“窃药”取自神话、传说, 而“甚西风吹梦无踪”则化自南宋李清照词《浪淘沙》中“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的道白。《惊梦》中“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的道白,是化用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鹧鸪天 薄命妾》当中的“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的词句。

可以看出,《牡丹亭》等传统昆剧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或化用唐诗、宋词以及各种成语、典故、神话、传说,这大大提升了昆曲典雅、隽永的程度。
    昆剧《风雪夜归人》在唱腔道白上已做出大胆的尝试。以下是随机挑选的几段唱腔的唱词:

开场“少年看戏不知愁,老来看戏泪双流。古今多少伤心事,台前台后演不休。”

【仙吕 引子】魏莲生“艺动金陵,听惯彩声,歌喉正青春。

【集贤宾】沉沉往事忽上心,苦泪并欢欣。红遍金陵非侥幸,旦夕间汗水衣襟。师尊遗训,这剧艺犹如吾命。如山重,不可半途思退进。”

【后庭花滚】

魏莲生“此去无所恨,生离痛在心。人生多不幸,幸余一生情。”

玉春 “乱世偏自尊,儿女却多情,此去念归期,休忘廿载盟。”

【生查子】兰儿 “浊世弄清章,粉墨风流样,谁知他一曲韵凄凉,只候你知音赏。”

可以看出,《风雪夜归人》的唱词明白易懂,很少出现引经据典的词汇,而道白基本上是现代白话。

在通俗易懂方面迈出步伐,必然会失去不少昆曲的传统特色。

本人认为,以《风雪夜归人》为标本,这已经是改革传统唱词道白所能达到的最后的底线,再突破就不是昆曲的了。

仅从唱腔道白上看,新编现代戏也很难适合昆曲原有的一整套规矩。

昆曲唱腔是曲牌体,对填入某个曲牌的词句的字数和音韵都有严格要求,都极其讲究。不仅如此,昆曲使用的语言风格也极其文雅、含蓄。在《牡丹亭》一出戏中,即便是问“你家在何处”这样的问题,也使用“妆台何处”来代替;回答“我是你西边的邻居”,则唱出“若问俺妆台何处也,刚则在宋玉东邻第几家。” 那么,这种语言风格能够适应现代戏吗?

要写反映当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唱腔道白要能反映时代特征,例如要含有改革、开放、创新、复兴这方面意思的词汇,这些词汇还要较为自然地融入唱词道白中,不能出现标语口号式的特征。

实在太难了!只有当代的戏剧“奇士”才能写出这样的剧本。

那么,对于当代戏曲改革,尤其是昆曲改革来说,有什么思路可以参考吗?


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对当今昆曲改革有何启示?(一) 闺门旦研究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