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久金|古代的纪时制度(上)

2022-05-26 17:00 作者:青海人民出版社  | 我要投稿

文/陈久金

       纪时制度,是以某时间为起点将一昼夜划分为多少段的方法。中国古代所熟悉的纪时制度是十二时辰、刻漏制和五更的分法。可是在西汉中期以前,由于这些方法不够完善,通用是十六时制。

       一、西汉以前的十六时制

       前人早就注意到,在西汉以前的古籍中,纪时方法与后世几乎完全不同,不是用子时、丑时等的纪法, 而是用食时、花时、人定等陌生的时称。这类对时间的称法,在《史记》《汉书》《黄帝内经》等书中到处可见,出土的西汉以前的有文字记载的简牍等实物,也都证实了当时实用的就是这套纪时制度。为了说明这套时制与后代的对应关系,曾有人对此作出注解,例如对《资治通鉴》和《黄帝内经》的时称名均有人作过注,认为这些时称是十二时制的异名。但是《淮南子·天文训》连续记载有15个时称,《黄帝内经》也有14个不同的时称,故以上对古人的理解有误。近年来人们对西汉时制作出深入研究,才揭开了十六时制的秘密。这十六时制的名称及与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表10-1  十六时制名称及与二十四小时对应关系表

       由于冬夏白昼和黑夜的长短时间不等,故这十六时制中的每一个时段冬夏所占时间的长度是否相等,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外国古代也有十六时段的分法, 不同国度之间是否存在过这种时制交流,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十二辰纪时法

       春秋战国时,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基本设想是太阳每年12个月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若将黄道分为对应的12个天区,则一个天区对应一个月。人们将太阳冬至所在的天区称为子,12月太阳所在的天区称为丑,下面依次类推。地球公转引起了太阳在黄道上自西向东的周年运动,地球的周日旋转又引起了太阳沿赤道自东向西的昼夜运转。由此人们便设想把天赤道所处的方位也划分为12个天区,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则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这个纪时方法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 是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的。这个方法 比较科学简明,于是便很快地为人们所接受,老的纪时法也就逐渐被废止。这种纪时方法最早出现在《汉书·翼奉传》,载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日加申”,意思是太阳位于申的时刻。自此以后,这种纪时方法就不断出现,纪时的名称由“日加午”转变为 “时加午”,以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这种纪时法与二十四小时制对应如下表:

表10-2  十二辰与二十四小时对应表

       进入魏晋南北朝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纪时制度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在民用上,十二时辰作为一个独立的纪时制度,其间隔也太大了一些。故人们开始想出一些改进的办法,将其分得更细一些。
       首先的想法是,将每个时辰再一分为二,在十二时辰名中间,再插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和艮、巽、坤、乾四个卦名,合计24个小时名。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隋朝。这种纪时名称记忆起来不大方便,给人的感觉配合得也不是那么和谐,唐代的天文学家便将十二时辰分列为初正两个部分,例如,子初开始于23点,子正开始于0点,午初开始于11点,午正开始于12点。作出这个改进以后,早期的24小时名称也就被废止不用。将十二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时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摘自《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青海人民出版社


陈久金|古代的纪时制度(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