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代汉语:六书的学习内容及收获(下)

2022-11-17 11:48 作者:自信中的坚强  | 我要投稿

学习“六书”后,为了加深记忆,我找了一些甲骨文和金文用来做造字法分类。经过研究我发现,很多动植物、人体部位、人的动作以及物品在最初造字时就是运用了象形法。而这些字因为比较形象,所以不难想象出原本的字义。

然而到了其他类型的字,我却发现想要单纯靠象形来认识就做不到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方位、阶级、关系等等,这时候就需要指事了。有些指事字单纯靠符号来表达,从而演变成今天的样子;也有的是在已经有的象形字基础上增加一些符号构成的文字,如“本”(原指树干)“末”(原指树梢)“朱”(指的是红色的树心),而这些字因为原意与“木”有关,所以是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末(系金文,无甲骨文)


也有一些字,看起来像是图画,但是并不能直接看出是什么意思,需要理解这个字在当时的用意才能知道是什么字,这就是会意字。会意字想要理解有些困难,需要与字的甲骨文或金文写法以及当时的含义结合起来去理解。比如“武”字,当时说“止戈为武”,止,古代同趾,就是脚趾;戈,是武器。武,就是持着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或是站稳脚步,握紧手中的戈,准备战斗。


而“信”没有甲骨文写法,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在当时是写作一个人立在“言”旁边,表示这个“言”是靠的住的,所以代表“诚实不欺”。

信(无甲骨文,系金文)


不过也有一些概念是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的,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数,但是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这种概念所创造出来的字就是指事字了。指事字创造起来比较简单,只要在原有的字的基础上叠加组合就可以了。因此直到现在想要理解指事字也不是很困难。小学时常背的汉字歌里面就已经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们记住了很多会意字和形声字及其含义。不过“昌”和“吕”这两个字在当时没有用这种方法记忆,因为这两个字其实一个是会意字,一个是象形字。《说文解字》记载:“昌,美言也。”,其实这个字不是两个“日”组成的,而是两个“曰”组成的,多说几句好话,是为“昌”的本义。


“吕”一开始是象形字,甲骨文里把它画得不方不圆,像是象脊骨的形状形,是“膂”的本字。后来用来代称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六种阴律就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含义。


还有一种造字法则是依赖原有的字的原意和发音结合出的字,被称作形声字。形声字有形旁和声旁,形旁负责确定这个字的基本义,声旁负责确定这个字的大致发音。因此一般这种字不难猜出它的本义以及发音。

最后还有两种用字法,转注和假借。转注一般属于两个字形态和发音比较相近,从而意义胡同。许慎举的例子是“老”和“考”。一般这两个互相转注有形转说和音转说。形转说认为“建类一首”,指用同类部首作意符,“同意相受”是指用同类意符的字义连类相承;音转说则认为“一首”是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字。关于这两种解释谁对谁错,还不能直接下定义。假借就比较简单了,只要两个字发音比较相近就可以互训为假借字。产生是因为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要注意的是,假借,是永借不还,是长期的,一经借用,本意要另造新字。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掌握了很多古代汉语的知识,这对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将有非常大的作用。希望下学期学习时,我可以再接再厉,努力掌握更多知识,也可以研究出更多内容来。


古代汉语:六书的学习内容及收获(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