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慕尼黑

2021-01-19 02:14 作者:泽木木喵  | 我要投稿

《慕尼黑》


非常少见且精彩的谍战电影。

该片由Steven Spielberg指导。在诸多特效乱飞,高科技遍地的现代谍战片中,这部05年12月上映的片子可以说是朴实无华。

因为历史就是朴实无华。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慕尼黑召开。对于呕心沥血主办这届奥运会的西德官员来说,他们希望这次运动会能让世人相信,西德已恢复了一个文明国家的形象,人们应抹去二战和希特勒时代1936年柏林奥运会所留下的阴影。为了体现“欢乐与和平”的精神,在整个奥运村不设路障、不安装监控设施、不配备警力,而负责安保工作的人员,也不许可佩戴枪支。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除了几个没有配枪的保安,再无他人。1972年9月5日凌晨约4时,当所有人还在沉睡,奥运村外面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悄然翻过栅栏,进入了奥运村。这8个人是一个名叫“黑色九月”的恐怖组织的成员。他们带着冲锋枪、手榴弹,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他们在几个以色列人住的一号公寓套房外站好位置,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

西德警方和绑匪进行了谈判,同时试图营救人质,但是可惜的是,最后以人质全部丧生为结局。

一片狼藉。

这其实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针对以色列这个国家的一次恐怖行动。这两家近几百年可谓是一笔烂账,你占了我的家,我杀了你的人。你是阿拉伯人,我是犹太人。总之来来去去,可以说是世仇了。

而且这两家还很离谱,复仇不光是正儿八经打仗,都是恐怖袭击,互相攻击平民,总之就是谁也不干净。

我是看完了整部电影,然后再去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其实应该是先了解这些故事背景,会更有助于理解整部电影。


好了回到电影本身。

太累了太麻烦了不想梳理剧情了。

这次换个角度,从故事结构上来分析一下。


我发现好的电影,好的小说一定是有一个好的叙事结构的。如果说把电影的镜头比作一个人的血肉,那么叙事结构就应该是那个人的骨骼。骨骼首先要匀称,才能撑得起来一个美的人。《美国狙击手》的叙事结构非常一目了然,按照时间的顺序,按男主回家和归队相互穿插的顺序在讲故事。很干脆,硬朗,和片子想要表达的主旋律也非常契合。而《慕尼黑》的叙事结构或者说叙事手法就非常有意思。基本是以男主刺杀目标为主线,然后穿插复仇克格勃和与路易交易两条支线,中间插叙慕尼黑惨案,整个叙事结构非常新颖而且精致,独具匠心。


开头是慕尼黑惨案的片段,而且只有头尾,掐掉了中间的细节,这里是在交代故事背景。然后画面转到男主这边,开始简单介绍男主背景,父母俱在,妻子怀孕,天降大任。之后是一段他和妻子的床戏,这里是表现出他和妻子的感情,再然后是和长官一起走在街上,长官给他交代任务,临了甚至问他吃不吃果仁蜜饼。这里其实是表达男主和以色列官方此时还是良好的关系,男主深爱国家,而国家信任男主,委以重任且抱有期待。


到这里其实都还是正常的叙事节奏,但是接下来,斯皮尔伯格就开始整花的了。


男主上了飞机了,透过机窗,看着窗外的乌云,画面一切,转到被歹徒挟持的那些犹太人的场景,那些犹太人的挣扎、反抗,以及有两个被杀死的场面。这里其实是想表达,整个以色列对那次恐怖袭击的愤怒和仇恨,男主作为以色列人,也毫不例外。而且这里有个细节,男主吻了吻自己的婚戒,摘下,放进了口袋里。这里就表示,男主已经暂时将家人置之度外,一心只想完成复仇的任务。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功力,这种回忆和现实给人带来的压抑,还有这种细节动作,一下子让角色清晰、深刻了很多。


下了飞机男主第一次和队友们吃饭,男主亲自下厨,兄弟们第一次见面,气氛非常融洽愉快。这种气氛和后来男主的阴郁疯狂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一次杀人,男主虽然很努力保持镇定,但是实际上还是非常紧张,一度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队友率先开枪之后,两人轮流开了有十几枪,并且,开枪之后两人走的太仓促,甚至把子弹壳都直接遗落在地上,如果不是有专门善后的队友赶来,估计会有些麻烦。


在第一次成功之后,为了更好地找到名单上的那些人,男主找到了路易。路易这个配角我认为属于推动剧情发展的npc配角,他为男主提供了名单上那些人的情报,并且提供了必要的装备。算是很重要的配角了。但是唯一的问题是,路易的原则是不跟政府打交道,所以男主不得不隐瞒自己是为以色列工作的事实。这为后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回到主线,第二次杀人,男主决定把炸药装在电话里,只要电话接通,就可以遥控引爆。但是第二次出了点小插曲,第一个电话是目标的女儿接的。于是男主一行人不得不暂缓行动,等小女孩出去再打了一次电话,让目标接了之后再引爆炸弹。


在这次刺杀之后,男主瞒着上司偷偷跑回了国内,因为他的妻子要生产了。这里其实他的母亲和家人都对他做的事情有所猜测。尤其是他母亲,应该在国内地位是不低的,但是她没有阻拦自己的儿子去冒险,她只是告诉他,她为他做的事情感到骄傲。至于妻子,她在开头就已经说过了,她会配合他到她不能配合为止。所以虽然她妻子稍稍抱怨了两句,但也没有说过多的话。倒是男主,想让妻子搬到别的地方去。这里我的理解是,男主不想让自己的妻子被以色列官方挟持,虽然他愿意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去做事,但是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家人活得不自由。


第三个目标,男主以身试险,差点被队友的炸弹炸死。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刺杀的目标大部分都是体面人,在不认识男主的时候,对男主等人都非常有风度非常礼貌,导演应该是想表达这些刺杀目标也有自己人性的一面。当我想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又忽然意识到,就是这些活生生的人,策划了那些恐怖袭击。然后也是让男主这种活生生的人来刺杀他们。这其实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仇恨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只会一直循环下去,没有无辜的人。


顺利完成前三个目标之后,男主继续找到路易,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报酬,但是没想到这个举动却引起了路易的警惕心。路易的行事准则就是不和国家、官方打交道,这次男主突然提高报酬,一下子让路易警惕起来。

男主尽管拿到了第四个目标的位置,但是却和路易的关系有了裂缝。回到基地之后,上司这次提出要让军方和摩萨德参与行动,同时向男主索要路易的详细信息。但是男主不光拒绝提供路易的信息,还要求自己的小组参与这次在阿拉伯国家的行动(按照原来的约定,男主等人是不参与阿拉伯国家的行动的,因为风险太大,不适合小组行动)。最后,男主获得了胜利。

成功突袭了贝鲁特之后,男主和以色列官方的关系在路易看来已经昭然若揭。但是对于男主撒谎这件事情,路易的态度非常奇怪。他本人是非常愤怒的,但是路易只是“家族”的一份子,“家族”的话语权真正掌控在路易的父亲手里。路易的父亲非常欣赏男主。这里我其实不是很懂,为什么这个大佬人物这么赏识男主,以至于在把男主请到自己家里吃了饭之后,居然流露出想要收男主为义子,让男主取代路易的想法。但是男主一心向国,坚称自己已经有父亲了,拒绝了大佬的好意。大佬仍然没有灭口,只是警告了一下男主,随后就告诉男主可以继续合作。这里我觉得是这个大佬只是情报贩子,而且他们不和官方打交道就是不想惹到官方,所以以和为贵,放了男主一码,同时我觉得这个大佬也把男主的信息当作了可以买卖的商品。


第五次刺杀很有意思,这里路易给男主穿了小鞋。他向男主提供了安全屋,但是又把这个安全屋同时提供给另一个势力。并且恰好是男主的敌对势力。两伙人不得不在狭窄破旧的房子里一起住了一晚。这一晚男主和对方的年轻首领阿里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他第一了解到了自己的敌人是怎么想的。同时,在睡觉的时候,两边人开始争夺屋子里唯一一台收音机,一方要放阿拉伯音乐,另一方要放以色列的音乐,最后两方各退了一步,选择了流行音乐。这里其实就在隐喻,两方敌对的势力也能暂时和平共处,两伙思维、价值观、品味完全不同的人也能互相妥协,只是看你想不想而已。第二天,男主一方刺杀的对象就是阿里的保护对象。男主刺杀之后和阿里一方发生了枪战,二人尽管短暂相处过,但是此时此刻因为立场的原因二人开枪都毫不犹豫。在男主队友击杀阿里和一个俄罗斯人之后,男主等人成功扬长而去。


但是男主没有想到,死掉的那个俄罗斯人成了祸根。


这次任务之后,男主的队伍其实已经濒临极限了。队友们的状态都不好,都很疲倦。包括他们的上司也有巨大的心理压力。男主其实自己也开始变得冷漠。一开始男主会强调只对目标人物下手,现在则是谁挡在他面前,他就开枪打死那个人。第六个目标男主计划在大街上枪杀他,但是没想到遭遇了英国人间谍同行们的阻拦。导致刺杀失败。当晚,在酒吧里,男主遇到了一个撩人的美艳女子。尽管非常心动,男主还是抵抗住了诱惑。回到自己的房间,男主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在听到自己女儿声音的时候,男主忍不住流下了泪水。这里其实能看出来,男主是非常想念家人的。但是斯皮尔伯格又跳出来了,他把镜头一切,重新回到奥运会被绑架的以色列人身上,这次是他们被押上大巴押到机场。这一段其实非常压抑,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之所以放这一段我的理解是男主这个时候开始感到迷茫了,但是同时,他又背负着一种复仇的使命感。这两种矛盾的感觉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至于他不知不觉在床上躺着睡着了,然后仿佛是从噩梦中惊醒。醒了之后他前往楼下的酒吧,这里我觉得很有意思,他到底是想去找他上司,还是想去找那个女人呢?我是真的没想明白,但是显然他都没有找到。因为虽然男主顶住了,男主的上司没有顶住。当男主循着那个女人的香水味来到他上司的房间门口时,他发现门没有锁,进去之后,他的上司赤身裸体地被杀死在酒店床上。


这其实就是俄罗斯克格勃对男主的复仇。所以说,仇恨只会越来越多。这件事之后,路易和他的父亲找到男主,澄清自己并没有参与谋杀男主的上司,同时,为了弥补误会,他们警告男主,男主现在也被盯上了。这里我觉得男主的信息就是路易他们卖出去的,两边赚钱嘛,但是他们还算厚道,至少警告了男主是时候收手退隐江湖了。


但是男主还没有完成任务,所以不为之所动,此外,男主现在除了为了国家报仇,还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为自己的上司报仇。他专门找到了那个女人,去杀了那个女人。这一次行动男主队伍中的炸弹专家已经感到害怕和厌倦了,他不确定自己这么做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不正义的,不美的,不符合犹太精神的,不符合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的。所以他没有跟着男主一行人去杀那个女人,而是找了个地方休假。结果在组装炸弹的时候,不知道是出现了失误,还是他自己安排的自杀,总之他死了。

再说到男主去杀那个女人,他们把她杀了之后,男主本能地想要替裸体的女人盖上毯子,但是他的队友阻止了他。事后他的队友也很后悔,因为这不够体面,不能代表一种文明,他们在逐渐沦为野兽。

随后,后悔的那个队友走出了男主的安全屋,彻夜未归,第二天清晨,男主和他仅剩的一位队友在桥下的长椅上发现了他的尸体,显然,又是一次复仇。男主回到安全屋,开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他拆开电话,拆开床垫,他开始害怕有人用他刺杀别人的手法来杀他。最后,男主放弃了,选择睡到自己的衣柜里。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安全感。


再一次和路易见面的时候,是街边的一个展柜前,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厨房。这里其实是表现男主渴望稳定安全的生活,他自己对现在的生活也感到厌倦和疲惫了。

第七次行动,又是一次仇恨的循环。在突袭贝鲁特的时候男主放过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结果这个小伙子成了第七个目标的守卫,也正是他发现了男主两人,于是男主只好把他杀掉,行动也宣告失败。

尽管如此,男主还是回到了国内。刚回到国内,两个无名小卒就向男主致敬,这里其实就可以看得出来,男主的身份已经曝光的差不多了。然后回到摩萨德内部,述职的时候,男主没有得到奖章,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奖赏,只是一个将军代表总理给了他一个拥抱。男主整个人呆愣在原地,如同一具行尸走肉。这里我的理解是,他被召回国内,任务完成,但是他感到的更多是迷茫。不光是迷茫自己接下来该干嘛,同时也是迷茫自己一路走来到底做的对不对。自己的队友们死的只剩下一个,自己也没有获得任何的奖励。当面对文职人员的诘问,男主突然悟了,他其实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人。或者说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是,男主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之后他去见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最终宽慰了他,她告诉他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做的。即便如此,男主对于自己做事的手法还是心存疑虑,所以他会问他母亲是不是真的想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在出国去见妻子前,他上司的上司又和他漫步机场的路上,又是果仁蜜饼。但是这一次,上司一口都没有吃,而是全部送给了男主。这里我的理解是,摩萨德和男主划清界线了。摩萨德要求男主重新归队,但是男主已经厌倦了特工生涯。


回到家后,男主感觉到自己家周围有人盯梢,于是打电话给大佬。大佬居然知道他的真名,而且给他寄了东西,也就意味着知道他家的地址。而大佬知道了,也就意味着他可以拿去卖了。大佬虽然保证自己不会对男主出手,但是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已经有别人对男主准备动手了。于是男主发了疯似的闯进以色列大使馆,警告自己的国家不要对自己的家人动手。这里男主已经失控了,而且其实很讽刺。男主这么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但是却一点也不相信自己的国家会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这是多么悲哀啊。


然后又是一段床戏。这里非常意识流。斯皮尔伯格将男主为爱鼓掌时的神情动作和慕尼黑惨案的机场交火、人质被枪杀那一段剪辑在一起,不断切换,我想的是男主承受的这些压力,需要发泄,我觉得应该是有更深刻的涵义的,但是我一时半会儿悟不透。因为最后他妻子那中怜惜男主的表情有种神圣的母亲般的感觉。我认为这里是男主发泄出去之后开始回归人性。


影片结尾男主和摩萨德长官对话非常有趣。男主想要证明自己杀对了人,但是对方以此为要挟让男主归队,也就是重新被他们掌控。长官只是告诉他,他为了他的国家杀人,为了慕尼黑复仇,为了和平和未来杀人。但是此时男主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条路的尽头绝对不是和平,只会是无尽的复仇。这里男主的思想其实和摩萨德的长官已经出现了巨大分歧。他试图邀请长官到家吃饭,甚至是恳求,但是长官拒绝了。这里就是两个人彻底决裂,彻底划清界线了。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并没有继续讲述男主的故事。而是告诉我们计划的成果,以及男主留下一个孤单萧瑟的背影。


总之,整个片子,就是告诉我们,冤冤相报何时了。


和平万岁!


慕尼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