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笔记三: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第三章.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一.简易介绍
戈德曼作为犹太人,一生飘零。他以卢卡奇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实际上师从阿德勒。后来德国政治形式对犹太人愈发不利,戈德曼一度被关进集中营。后出逃瑞士,在皮亚杰帮助下脱离危险,并担任皮亚杰助手。后发表《康德著作中的人类社会和宇宙》作为博士毕业论文。二战结束后回归巴黎,1956年发表重要作品《隐蔽的上帝》,重要著作还有《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随后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罗兰巴特等人同事。有学者评价,戈德曼便是一位一生游荡在各种文明宗教边缘的旅者。
二.社会背景与理论资源
①背景
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商品交换的逻辑不仅仅在经济利益中发生作用,同时也渗透到文化领域,形成所谓的文化工业,这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极端理性发展的结果。政治上:资本主义发展带来工人待遇提高,工人抗争力度下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资本主义社会趋向稳定。中产阶层产生(中产阶级指的是,不拥有生产资料,但进行生产性劳动,同时拒绝标榜自己为生产性劳动者。这类群体通常无法在经济上标识自己,而只能在文化上需求认同,于是便产生所谓的中产阶级趣味),在政治上高度消极,在价值观上趋向享乐主义。思想上:孤独,焦虑,社会关系陌生化,人们开始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文学上:二十世纪以后,整个文学界出现语言学转向(“向内转”),出现俄国形式主义和欧美新批判,主张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只关注作品本身,除此以外并无他物,即将作者与文学创作割裂开来。
②理论资源
(1)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和小说发生理论。小说发生理论是在卢卡奇研究古希腊史诗的消亡时提出的,为何古希腊盛极一时的史诗会逐渐被同为叙事性作品的小说替代。卢卡奇指出,这个问题需要跳出文学本身而从社会角度回答。古希腊时期的人与社会是高度统一的,而现代的人与社会大多是被异化的。小说不再像史诗那样有余力发挥审美性的功能,而要更多的转向对恢复物化的尝试,是这种需求导致了史诗向小说的转变。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图示,同化,适应,平衡。认知过程是这四个概念的不断循环。此处不细讲。戈德曼自称自己的结构主义为发生结构主义,也由此可见。
(3)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念和辩证法。辩证法重点体现在总体与局部的关系上。
(4)社会学批评传统。包括斯达尔夫人(《从文学与社会制度关系看文学》)(文学作品都是有社会环境决定的),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的决定论,即种族,环境,时代),朗松(演讲《文学史与社会学》)
(5)对话对象:法国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特点是,只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内部关系,并最终挖掘出一个框架性质的东西。结构主义最大的问题是消解了价值,忽略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与作者的主体性。结构主义告诉你文学有什么,却从来不告诉你文学有什么价值。因为对于结构主义者而言,一旦开始讨论文学价值,就会陷入主观的桎梏,最后失去学术性。戈德曼提出的发生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活动的,而非传统结构的固定性。同时因此结构是具有意义的。
顺便一提,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还有格雷马斯。
三.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文论
①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所有的人类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对外在环境的一种反应。而文学创作毫无疑问是一种人类活动,那也就是对人类的社会际遇做出的一种有意义的反应。这样一来,分析文学作品时就不能抛开文学作品对社会环境的反映,也就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
对这个有意义的结构的把握,依赖着一对概念,“理解”和“解释”。“理解”即为对字面意思的描述,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的本身的描述。“解释”则是将作品放到更大的结构中,显示作品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与“解释”是不可分割的,本质一体两面。
解释学中有个非常经典的概念,叫做“解释学循环”。例如解释一句话,需要了解上下文。但是想要了解上下文,作为上下文的上下文的这一句话又是不可缺少的。而戈德曼认为,恰恰是这种解释学循环,以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反倒可以使得我们对于整体有更准确的把握。
②文学与社会同构
(1)从共时层面(在某一个时空之内),戈德曼特别强调作品的精神结构与特定的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关系。精神结构,简而言之,叫做世界观,或者说意识形态。他认为精神结构既存在于作品当中,也存在于社会当中,任何一个作品都会体现特定的精神结构。这就意味着文学创作,在精神上是与社会有着同构性的。作家的创作并非多么原创性的东西,而是时代的回声。
(2)从历时层面(在不同历史阶段),戈德曼强调文学结构变化与社会变化的联系,如资本主义发展,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因为特别强调自由竞争,作品的思想中往往体现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动摇了人与社会统一的传统。此时盛极一时的小说体裁即为所谓的“问题人物小说”,例如《唐吉坷德》。接着出现垄断资本主义,个人价值的优越性在竞争中丧失了,小说中独一无二的个体也就消失了,转而出现集体人物小说,例如《布登波洛克一家》。以及体现出人的反抗消极情绪的小说,《变形记》《局外人》《城堡》等都是典型作品。最后过渡到戈德曼所处的消费社会,体现为全面物化,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被转化为了经济活动,同时出现了符号化小说,即人物符号化,代表作品《嫉妒》(罗伯格里耶)。戈德曼的分析是一个典型的文学社会学分析,通过社会变化作为切入角度研究文学作品。
文化,符号,艺术,尤其是词汇的更迭,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集体观念的一种表征,透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见社会文化发展的许多动因,这正是戈德曼的洞见之处。
③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与社会之间并不是决定的关系(导向机械决定论,文学作品只是社会的产物),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学的结构存在开放性,体现为这个结构不断变化,发展。作家所写出的作品一定是社会内容的反应,而不同作家反应的侧面并不相同,所有作家的反应构成了一个社会整体,又进而影响作家的创作——这是一个循环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结构的循环性。同样的,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特色的展现世界的方式,例如我们提到唐诗宋词元曲,客观而言,宋朝的诗歌比唐朝更多,但提到诗歌一定是唐,而宋则是词,这就是因为两个时代下有两种几乎不同的把握世界展现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是凌驾于数量之上的。
④悲剧世界世界观
在这里,悲剧指的是人的一种生存际遇。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不断上升,宗教,信仰消退,情感价值的维度被磨损了。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悲剧人”。宗教的信仰是情感价值的载体,是寻求情感价值作为补偿的地方。而理性主义的盛行必将导致其衰弱。戈德曼提出,我们必须强迫自己相信有上帝,无论事实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只有借此,情感价值才有落脚之处。